你好,我是showhand,不知道什么时候起,”综合金融“这四个字不胫而走,人尽皆知,顺便也就成为平安的金字招牌我记得有一次在一个平安的集会上听到一个平安的领导声情并茂的演讲,讲解的是当年马明哲给中央领导写信,争取办”综合金融“的决心和决心的信,当时在场的人都被打动了,也包括我,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平安综合金融是做什么用的?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平安综合金融是做什么用的(平安的综合金融是怎么让人走投无路的)

平安综合金融是做什么用的

你好,我是showhand,不知道什么时候起,”综合金融“这四个字不胫而走,人尽皆知,顺便也就成为平安的金字招牌。我记得有一次在一个平安的集会上听到一个平安的领导声情并茂的演讲,讲解的是当年马明哲给中央领导写信,争取办”综合金融“的决心和决心的信,当时在场的人都被打动了,也包括我。

当时我就被那个领导深情并茂的演讲所感染,也被平安的老板马明哲先生卓越的企业家精神所打动。但是被打动和被感染是一说,但是我觉得掰开综合金融来细看的时候,有些东西值得商榷一下。

首先平安的主营业务是保险,但是平安在保险的外面包了一层层厚厚的东西,其中包括证券,信托,平安好房,平安好车等等。包了这层东西之后,平安就把这个叫做综合金融了。包上这一层东西之后,噱头十足。有了这个噱头之后,平安的经营方向就从经营产品和服务转为为经营这个“噱头”和经营“人”了。

首先我谈谈经营”综合金融“这个噱头,不得不说”综合金融“这个噱头结合的非常好,首先”金融“这两个字就非常有吸引力,而且也囊括了大量的事实。听到金融这两个字,对他有兴趣的人就要比听到保险这两个字感兴趣的人多的多。综合的意思就是凡是金融都是包括的,这个就很厉害了,做股票的觉得我有戏,做白银的觉得我有戏,做配资的觉得我有戏,做实业的也觉得我有戏。

最后你发现吸引到别人的不是平安的某一个产品,而是”综合金融“这个噱头。关于用噱头来吸引注意力的一个更经典的案例就是贾跃亭的”生态“,其实”生态“这个概念和”综合金融“这个概念是何其的相似。表面上平安经营的是”综合金融“这个产品,实质上平安经营的是大家的注意力而已。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综合金融“这个噱头和”不转不是中国人“这个标题差不多,只不过大家觉得”格调“不一样而已。

然后我再谈谈经营“人”这件事情,“金融”这两个字总是个和钱相关联的,而“综合金融”这个噱头又是对金融的全部囊括。所以用“综合金融”这四个字,营造一种发财的“味道”是非常容易的。营造了发财的”味道“这件事情之后,那些闻到”味道“的人就会凑过来。一旦凑过来的人足够多,稍微一渲染,一种怪异的,人人都充血的气氛就非常容易出现了,而”综合金融“就是这么做的。

一旦这种氛围形成,这个就不是一个个体的理性思考组成的了,而是一个群体行为。事实上不管是今天,还是过去,一旦群体聚集而又没有非常严格管制,那种非常具有煽动性的话语就会有奇效。在古代这种行为叫”民粹“,当然今天这种行为不能称为”民粹“了。虽然很多成功学的课堂,传销组织还有直销机构和”综合金融“的很多表现形式不一样,但是演变过程和心理机制是一样的。

当然平安不像成功学的课堂,传销和直销那样希图“人”身上的那点点钱,那平安希图或者叫经营的是”人“身上的什么呢?我觉得平安经营的是”人“身上的两个比身上钱更重要的东西,一个是”时间“,一个是”社会关系“。

首先平安经营的是”人“身上的时间,平安用很多时间和噱头把非常多的人聚集起来,其实最重要目的的并不是让这些人成为平安的”伙伴“,而是做平安的宣传,只是这种宣传比其他所有的宣传都要高明的多的多,成本极低,而是效果奇好。很多人通过一轮又一轮的宣讲,尽管最后没能够进平安的营业部,但是已经和平安结下不解之缘了。

我见过的很多人聊到平安的时候,多半都是聊到,平安这个模式好好哦,但是聊到平安具体产品的时候却非常少。这个和传销已经没什么区别了,你去传销组织的时候,人家多半聊的都是”最牛的商业模式“和”财富的计算模式“,一般都很少提到产品什么的。当然这里”最牛的商业模式“是加引号的,平安的不用加,确实是很好的商业模式。

其次平安经营的是”人“身上的社会关系,人们进入平安营业部的时候,大部分开的第一单是自己的,第二单是父母的,第三单是亲戚的,第四单是朋友的。你会说自己,父母,亲戚,朋友这个一共加起来多少人了呀,还不够你成长吗?其实传销组织也是这么说的。

很多人因为刚进入职场,开自己这一单的时候,可能就会被刷下来了,因为就是拿不出这几千,万把块钱。如果鼓劲把自己这一单开了,接下来就是父母,亲戚,朋友这一单了。接下来的情况是,开父母这一单的时候,一些人会被刷下来,因为有的父母确实没有这种经济实力,而有的父母,压根就不信。接下来是亲戚,朋友,还有陌生人。越往后,难度越大,刷下来的人越多。”开了单“之后,就是拉人,但是拉人是比所有开单更难的一个过程。

一旦与”被刷下来“这个过程较劲,结果就是极有可能导致一个人走投无路。因为不接受自己被刷下来这个现实,结果就是”就这么耗着“。但是都市生活”就这么耗着“这种状态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因为”就这么耗着“的一个结果就是没有收入来源,没有收入来源,但是现在高度发达的金融系统会给你提供各种非常便利,其实成本比较低的负债性资金来源,说白了就是借钱。一旦这个循环形成,其实是收不住的。最后的结果就是,你觉得肯定有什么好的际遇让你从现在的失利中状态中解救出来,但是并没有。

我见过的一个案例是,一个人做的就是”平安综合“金融,开始把自己的单开,父母的单也开了,可是后来迟迟开不到单,但是他觉得自己肯定行。而且,在平安要营造一个自己肯定行的氛围,是很容易的。但是因为长期开不到单,导致收入非常少。生活捉襟见肘,最开始陆陆续续的办信用卡透支。接着就是给朋友借钱来还信用卡,但是这是没有底的。最后朋友的和信用卡的资金都周转不上了,就开始在各种贷款平台借款。最后是到处都在找他要债,父母对他完全失去信心,亲戚,朋友对他敬而远之。最后就是走投无路,我并不知道接下来他该怎么做?是止损,还是坚持.....

当然,平安也有非常多的成功的案例,做的非常好,开的单多,下线也多,赚的盆满钵满的大有人在。

刚开始了解的时候,我也坚信每一个人都可以做的好,但是现在我觉得我想错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好,而是,如果挑选的人数足够多,总会有人做的足够好。人数足够多,举几个做的好的案例不是容易的吗?

而那些做的好的人,也不是因为,平安这个平台导致他们做的好,而是因为他们本身就确实优秀,而且有非常庞大的关系网和社会价值,所以做的好。平安不是导致他们做成事的原因,而是把他们能够做成事的情况展现在平安这个画布上面而已。

我觉得平安通过各种”宣讲“,说自己的品牌,产品是无可厚非的,而且值得点赞。

平安通过各种噱头“拉人"其实也是无可厚非的,因为保险业的市场非常大,前景非常好。

但是我觉得平安通过各种噱头榨干别人的注意力和时间这件事情非常值得商榷,因为有的人的注意力和时间是别人耗的起的,但是有的人的注意力和时间是别人耗不起的,尤其是刚毕业的年轻人。

通过这种噱头给自己做宣传其实是无可厚非的,而且可以点赞。但是通过各种噱头营造一种单一的,”打鸡血式“的发财的幻象,让更多的人进去,这个行为我觉得就不可取了。

”保险“或者”综合金融“作为一个产品,做大量的宣传,其实是无妨的。但是从事保险行业,作为一种职场选择就应该客观一些。因为,发财每个人都想,但是不见得每个人都能够通过”综合金融“发财。当我们让别人做职业选择的时候,让别人来不是重点,合适才是重点。发财是进入职场的一个原因,但是不是全部,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让他成为他自己,找他他自己。

给别人提供一种职场选择的时候,应该客观一些,如果是通过营造各种”幻象”而引导大家做出非理性的选择,这就有问题了。

最后欢迎你留言,留下你知道的故事和你的见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