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昊陵作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陵庙,随着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的挖掘和伏羲文化的传播,知名度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谒祖朝圣者日盛一日。而太昊陵庙最神圣的地方莫过于太昊伏羲氏之陵。所有到此者皆顶礼膜拜。拜谒毕,都要情不自禁地观瞻耸立于陵前的墓碑。由于该墓碑年代久远,碑面斑驳,字迹模糊,常使拜谒者叹惋。该碑没有题跋,没有落款,中间的“太昊伏羲氏之”六个字尚依稀可辨,后一个字是“陵”、是“陇”、是“墓”、是“莫”,已争论了很久,并有传说种种,多少年来一直是个谜。

太昊伏羲氏墓地在哪(太昊伏羲氏之陵)(1)

关于该碑的年代。该碑因为没有落款时间和书者,志书又不曾记载,它的考证确实很难。为此,笔者在编著《太昊陵》一书时,曾经查阅了淮阳当时所能看到的志书和其他资料,均未有所获。清朝顺治十五年(1658)的《陈州志》关于太昊陵的记载开篇就说:“太昊陵在州城北三里许,古所谓太昊之墟,隋以前尽未知崇奉。唐太宗贞观四年始禁民刍牧。周世宗显德元年敕官吏禁民樵采耕犁,然未置守之者。宋太祖建隆元年,始置守陵户,然未有祭也。乾德元年诏每三年一飨,以仲春之月,出大牢祀官,以本州长官。有故,则上佐行事官,造祭器。然未有庙也。四年,诏立陵庙,置守陵五户,春秋祀以大牢,御书祝板。开宝四年增守陵户二,定配享仪以时荐祭,以朱襄、昊英配,牲用羊豕。九年,命修祠庙……”赵匡胤在位16年,“建隆”、“乾德”、“开宝”均为他的年号。

此后,宋代虽有多次修葺,但是,都是“修”,而不是“立”,唯有宋太祖赵匡胤诏立陵庙,其《修陵奉祀诏》在志书里有载,并收入笔者所著《太昊陵》一书。元代祀事不修,元末“荡然无遗矣”。太昊陵现存建筑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颁诏修建的,但到正统元年(1436)才正式重建,且以后的多次整修都有详细记载。而宋代的多次整修都没有碑文传下来。宋太祖赵匡胤当皇帝后三次诏立和扩建陵庙,庙宇建起了,而且气势宏伟,地方官府不可能不在陵前立碑。由此可以判断说:该墓碑应是赵匡胤在立庙时竖起的,“太昊伏羲氏之陵”七个大字应是当时的书法家书写。谁人书写,现在已无从考证。有人曾推测说,可能是隋朝或者更早时候立的碑。这很难让人信服,因为春秋时才在此兴起坟头,汉时才在坟前兴建祠堂,又“隋以前尽未知崇奉”,在没有庙宇的情况下,怎么会立一巨碑呢?

关于该碑碑文的书者,最早的文字记载首先是民国22年(1933)《淮阳县志》,有一页专门介绍该碑,并附有临摹的文字。介绍文字说:“此碑在太昊宓(伏)羲氏墓前,碑高丈五,字大尺半,笔力雄伟,苍老古劲,临摹抚未能稍作下一字,作‘陵’又作‘陇’,现碑上此字已磨减不能辨识。相传此碑为苏文忠女弟巾书,兹以为苏长公书,虽弃款识,以其剥蚀之状观之要,知为有宋时物无疑。”曾经参加民国5年和民国22年两次《淮阳县志》编纂工作的段正则先生1959年所编的《淮阳名胜古迹散记》小册子,其《太昊陵前碑》说:“太昊陵前的碑,高一丈五尺,宽六尺(此数不准),很高大,无书者姓名。据传说,宋神宗时候,重修陵庙,工将竣,欲于陵前建一丰碑,以壮观瞻。知东坡在其弟如舟学署里面住着,由大家出面,请托他书写‘太昊伏羲氏之陵’七个大字。纸、墨、字条都送去,适值东坡出城游玩未归。其女弟苏小妹偕女仆同到书室,因见案上笔墨齐全,字兴大发。因无大笔,就用她的汗巾,一气把‘太昊伏羲氏之陵’七个大字写完。东坡回来见了,喜出望外,以为苍老古劲,可传千古。请书者来取,东坡即付之。所以后世有以为是苏东坡书的,或以为是苏小妹的巾书,至今其说未定。可是,各丛帖里面所选苏东坡的字,确与此碑的笔意大不相同。谓为巾书,庶几近之。”

苏轼生活在宋神宗年间,然而,查阅民国时期的《淮阳县志》和清乾隆时期的《陈州府志》、《淮宁县志》,均未发现宋神宗年间重修陵庙的记载。查新近发现的《陈州志》,也没有宋神宗年间重修陵庙的记载。太昊陵庙的每次维修都有记载,而且比较详细,宋神宗年间若重修陵庙必有记载。从这里可以得出结论,“太昊伏羲氏之陵”七个大字既不可能是苏东坡书写的,也不可能是苏小妹的巾书。此两种说法皆为传说,不能成立。

关于该碑的最后一个字是“墓”是“莫”,许多年来,也是大家感到特别有趣的一个字。传说:苏小妹巾书的是“太昊伏羲氏之墓”,但她在写到“墓”字的时候,却写了个“莫”字。苏东坡回来见了,说:“小妹太粗心了,竟然把‘墓’字给写错了。赶快改过来。”苏小妹却笑而不改。片刻,苏东坡恍然大悟,夸赞说:“小妹原来是以大地为土,太妙了。”从前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太昊伏羲氏之莫”所谓苏小妹的巾书,当是民国时期演绎出的,也是不成立的。根据三苏祠的记载,苏小妹确有其人,但在苏轼、苏辙两兄弟还很小的时候便去世了,所以,苏小妹巾书实为讹传。

最后一个字到底是什么?笔者特别关注了《陈州志》对太昊陵的记载:“……陵前树碑,大署曰:‘太昊伏羲氏之陵’。陵下筑方台……”该志的编修距今已350年,当时的碑文应该是清楚的,若有疑问,不会记载这么清楚。同时,关于墓,帝王的称陵,诸侯的称冢,圣人的称林,老百姓的称墓或坟。当时为伏羲修陵和立碑者,不会不知道这个规矩,不可能把“三皇之首”的“陵”书写成“墓”。从民国时期的临摹之状看,其字也不是墓,也应该是陵。所以说太昊陵前墓碑上的七个字为“太昊伏羲氏之陵”无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