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乾隆十三年正月,身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至内阁首辅、领班军机大臣,获封“三等伯”爵位的老臣张廷玉,“以老病乞休”。按照清朝官员的退休年龄规定,时年76岁的张廷玉虽然官居要职,但却并无违例之处。

但乾隆皇帝以“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将来配享太庙”为由,婉拒了张廷玉的致休请求。为挽留张廷玉,一向自负的乾隆皇帝甚至给出了“朕且不忍令卿去,卿顾能辞朕去耶”的恳求语气。于是,张廷玉收回致休请求,仍居朝廷头把交椅。

但很快,在乾隆十四年的冬天,乾隆皇帝和张廷玉之间的矛盾彻底爆发:

乾隆十四年冬,乾隆皇帝下令削除张廷玉“三等伯”爵位,但仍许以“原官致休”,仍享有“配享太庙”的权力。

乾隆十五年二月,乾隆皇帝免去张廷玉“配享太庙”之权,但免于治罪;

乾隆十七年,乾隆皇帝下令“尽缴历年颁赐诸”,张廷玉的一世英名濒临崩溃边缘;

乾隆二十年,张廷玉病逝,乾隆皇帝下令“仍遵世宗遗诏,配享太庙,赐祭葬,谥文和”。三朝老臣、一代名相张廷玉,这才免于晚年不保的尴尬境地。


张廷玉为什么会被乾隆皇帝剥夺(三朝老臣张廷玉)(1)

张廷玉 剧照

作为雍正皇帝的宠臣,张廷玉能在乾隆朝落得如此境地,似乎并不难理解。毕竟,“雍正帝三大宠臣”之一,被雍正皇帝评价为“忠诚体国,公正廉明”、“天下第一巡抚”的田文镜,在乾隆皇帝的眼中,只是一个“苛刻搜求,以严厉相尚,而属员又复承其意旨,剥削成风,豫民重受其困”的酷吏;就连李卫这等“才猷干练,实心办事”的刚直廉臣,也被乾隆皇帝说成是“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

将雍正皇帝的既定政策一一推翻,为雍正朝的政治犯一一翻案,将雍正皇帝的宠臣一一打倒,似乎成了乾隆皇帝登基为帝以后的最大追求。

但对于张廷玉这样的“朝廷宰辅”,雍正皇帝临终安排的“顾命大臣”,久润官场、门生故吏遍及天下的一代名相,乾隆皇帝果真也是丝毫不讲情面,誓要将其整倒、推翻,让其晚节不保吗?

是乾隆皇帝太过无情,还是张廷玉自身的原因,我们从清朝官方文献的记载中,就能找到答案。

张廷玉为什么会被乾隆皇帝剥夺(三朝老臣张廷玉)(2)

张廷玉和乾隆皇帝的最初交集

《清史稿·列传七十五》对于张廷玉在康熙朝的仕途生涯,有过较为笼统的记载:

康熙三十九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检讨,直南书房,以忧归。服除,迁洗马,历庶子、侍讲学士、内阁学士。五十九年,授刑部侍郎。六月,调吏部左侍郎。

也就是说,电视剧《雍正王朝》对张廷玉在康熙皇帝手下便官居“朝廷宰辅”的官职设定并不正确,历史上的张廷玉在康熙朝只做到了正二品的“吏部侍郎”,基本相当于现今兼任国务委员的组织部副部长。

而康熙五十九年,10岁的弘历还没有进过皇宫,更没有见过自己的祖父——康熙皇帝。根据《清高宗实录》的记载:

康熙壬寅,年十二,祗谒圣祖于圆明园之镂月开云。见即惊爱,命宫中养育。

张廷玉为什么会被乾隆皇帝剥夺(三朝老臣张廷玉)(3)

也就是说,乾隆皇帝在康熙六十一年才初次见到了决定自己最终命运的康熙皇帝,才被康熙皇帝下令养育宫中,亲自教导、抚养。在此期间,乾隆皇帝有没有和张廷玉见过面,史书并无明确记载,但根据张廷玉的官衔和品级来判断,基本可以确定两人之间并无见面可能。

雍正皇帝登基后,以张廷玉“气度端凝、应对明晰”;而且为自己的恩师张英之子为由,对其委以重任,将其逐渐提拔为从一品的“礼部尚书”,并令其“入职内廷、面承枢密”。此时的张廷玉,基本类似于雍正皇帝的高级秘书,仕途前景,一片光明。

雍正元年,雍正皇帝任命张廷玉为诸皇子师傅,自然也是皇四子弘历的师傅,这便是乾隆皇帝和张廷玉的第一次正式接触。

张廷玉为什么会被乾隆皇帝剥夺(三朝老臣张廷玉)(4)

张廷玉和乾隆皇帝的第二次正式接触

短暂担任过“皇子师傅”以后,张廷玉踏上了仕途快车,并于雍正七年“位居保和殿大学士;典掌军机;兼理吏、户两部”,成为内阁、军机处、吏部和户部的最高行政长官,也就是说我们常说的“朝廷宰相”。有清一朝,汉人能官至如此,张廷玉或为第一人耳。

雍正十一年,雍正皇帝晋封皇四子弘历为“和硕宝亲王”,并先后命其参与处理“准噶尔叛乱”“贵州苗民起义”等重要军政事务。注意,这是皇四子弘历首次进入军机处参与军政事务,而此时的首席军机大臣正是张廷玉。

根据《中国通史》的考证,皇四子弘历在此期间表现出色,深得雍正皇帝赞许,并对张廷玉起到的积极作用,予以了充分肯定。也就是说,张廷玉虽算不上皇四子弘历的启蒙老师,但却是其政务处理的第一个老师。

雍正十三年八月,雍正皇帝驾崩于圆明园,临终之际,张廷玉近侍一旁,并和大学士鄂尔泰一起宣读了“御笔亲书传位密诏”,命:皇四子宝亲王弘历为皇太子,即皇帝位

张廷玉为什么会被乾隆皇帝剥夺(三朝老臣张廷玉)(5)

更重要的是,除了命张廷玉担任“辅政大臣”之一外,雍正皇帝在其《遗诏》中还专门提到了张廷玉:

大学士张廷玉,器量纯全、抒诚供职。其纂修圣祖仁皇帝实录,宣力独多。每年遵上曰缮写上谕,悉能详达朕意。训示臣民、其功甚钜。朕可保其始终不渝,将来著配享太庙,以昭恩礼。

有清200余年,汉臣能够“配享太庙”者,仅张廷玉一人而已!

自此,除了师傅、前辈的身份外,张廷玉又成为了乾隆皇帝的“拥立功臣”、“辅政大臣”。就此来看,张廷玉和乾隆皇帝虽为君臣,但两人之间有着特殊的过往,深厚的情谊。对于乾隆皇帝而言,张廷玉“若师、若父”,更是一位必须仰仗的朝廷柱臣。只是,就因为这层特殊的关系,也几乎直接导致了张廷玉的晚景坎坷。

张廷玉为什么会被乾隆皇帝剥夺(三朝老臣张廷玉)(6)

乾隆皇帝对张廷玉的敬重态度

乾隆皇帝登基为帝以后,如何对待张廷玉?我们以几个具体事例予以说明:

1、除了按照雍正皇帝遗命,将张廷玉任命为“总理事务大臣”外,还特赐“三等子”爵位,并令其子张若霭承袭;乾隆二年,又加封“三等伯”爵位,开创了有清一朝文臣封伯的先河。

2、根据《清史稿·列传七十五》的记载,乾隆皇帝曾专门下旨:“廷玉年已过七十,不必向早入朝,炎暑风雪无强入”。如此特权,在清朝汉臣中更是少见。

3、乾隆十一年,张廷玉的长子——张若霭病逝,乾隆皇帝为照顾张廷玉的情绪,命其次子——张若澄入职南书房,并专门下旨给内廷侍监,“廷玉入内廷须扶掖”

另据时人笔记和张廷玉的自述,乾隆皇帝和张廷玉说话从来都是和颜悦色;张廷玉久坐起身时,乾隆皇帝甚至还时常亲自搀扶,唯恐老臣有所闪失。除此之外,乾隆皇帝还曾多次赐诗嘉奖,以示恩宠和信任。诸如“喉舌专司力有年,两朝望重志愈坚”;“潞国晚年犹矍铄,吕端大事不糊涂”这等将张廷玉誉为“古之贤臣”的诗句,乾隆皇帝毫不吝啬。

张廷玉为什么会被乾隆皇帝剥夺(三朝老臣张廷玉)(7)

张廷玉于乾隆朝的具体表现

而此时的张廷玉呢?人至老年的缺点毛病,张廷玉几乎全部占据,固执、偏激、易怒,再加上他和乾隆皇帝之间的特殊过往、特殊情谊,他甚至在君臣奏对时“不用敬语,近于训诫”。更严重的是,随着果亲王允礼薨逝,庄亲王允禄罢职,朝廷逐渐成为了鄂尔泰和张廷玉的天下,两位朝廷重臣之间竟也搞起了“党争”。两位堂堂的“国之柱臣”,明争暗斗、互不尊服,甚至“往往竟日不交一语”

更让人不可理解的是,身历三朝,久润官场的张廷玉到了晚年竟也变得小肚鸡肠、睚眦必报。只要鄂尔泰出现过失,张廷玉必定会出言讥讽,誓将局面弄到难堪境地,弄得乾隆皇帝也时常下不来台。

乾隆十年,鄂尔泰病逝,乾隆皇帝命自己一手扶持、一手提拔的亲信讷亲出任领班军机大臣、保和殿大学士,接替鄂尔泰的位置。对此,张廷玉心中自然不服,除了消极怠工的方式以示抗争外,他还令自己的门生故吏以“朝廷排位,应以任用之先后为序”为由,向乾隆皇帝提出抗议。

张廷玉为什么会被乾隆皇帝剥夺(三朝老臣张廷玉)(8)

大学士讷亲 剧照

对此,乾隆皇帝心中虽有不悦,但仍下令“嗣后内阁行走列名,讷亲在前;吏部行走列名,张廷玉在前”,予以安抚。只是,年老昏聩的张廷玉似乎真就不明白此时的乾隆皇帝,已非当初的学童,更非即位之初的稚嫩帝王,而是一个深谙帝王心术,精通御下之术、平衡之道,努力追逐皇权高度集中的成熟君主。

张廷玉此举,无疑是在向乾隆皇帝挑战,无疑为其不久以后的接连被罚埋下了伏笔。

张廷玉的“终极作死”表现

乾隆十三年,年岁已高的张廷玉准备上折请求致休,只是,连这最后的“一哆嗦”,他也没能坚持,非要来一次终极作死。根据《清实录·高宗实录》的记载,乾隆皇帝曾经对张廷玉在退休之际的具体表现予以过明确说明:

致仕大学士张廷玉,前以其年届八旬,精神衰惫,特加体恤,准令退休,实朕优念老臣本怀。至于配享太庙一事,系奉皇考世宗宪皇帝遗诏遵行,而恩礼攸隆,则非为臣子者所可要请。及朕赐诗为券,又不亲赴宫门谢恩,自不得不示以薄谴,用申大义。

张廷玉为什么会被乾隆皇帝剥夺(三朝老臣张廷玉)(9)

也就是说,张廷玉被获准退休时,为了保住自己“配享太庙”的权力,竟然向乾隆皇帝索要凭证。大体意思就是:你爹答应让我“配享太庙”,你的事不准成,你得给我个凭证。正如《康熙王朝》中,康熙皇帝的名言:“有些东西,朕可以给,但你绝对不能要”,深谙官场之道的张廷玉竟连如此浅显的道理都不懂,也难怪其会落得晚景坎坷。

可就算如此,乾隆皇帝仍旧给足了张廷玉面子,“犹为颁手诏,申世宗成命,并制诗示意,以明刘基乞休后仍配享为例”。按照惯例,张廷玉应该入宫谢恩;就算没有明文规定,张廷玉获此殊荣,也该向乾隆皇帝有所表示,以尽人臣之道吧。可张廷玉却派了自己的儿子张若澄入宫谢恩,乾隆皇帝会有何种反应,可想而知。

更让人无奈的是,乾隆十五年,乾隆皇帝的皇长子永璜薨逝,丧期未过,张廷玉便再次上折请求回乡养老。这般接二连三的挑战,试问哪个皇帝能忍?

张廷玉为什么会被乾隆皇帝剥夺(三朝老臣张廷玉)(10)

乾隆帝皇长子永璜 剧照

乾隆二十年,张廷玉病逝,乾隆皇帝专门下旨,以“皇考之命,朕何忍违”为由,令张廷玉“仍配享太庙”,算是挽回了这位三朝老臣的一点颜面,让其免于落入晚节不保的尴尬境地。只是,这个中原委、前后诸由,足令职场、官场诸君引以为戒!

参考文献:《清实录·高宗实录》、《清史稿·列传七十五》、《中国通史·清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