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黄梅戏老艺人洪连梓

洪连梓,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出生在贵池县的龙庄。这里是诗人李白写下“秋浦歌”十七首的秋浦河畔。

浙江八大名旦(江南名旦)(1)

幼时的洪连梓酷爱黄梅调。在姐夫胡金元的影响下,十八岁时(1923年)学会了黄梅戏《兰桥汲水》、《送香茶》、《西楼会》三折小戏。这年张松楼、吴宗白、闻守家戏班,在碧溪水车坂搭台唱戏,爱唱黄梅戏的洪连梓跟踪而去。

浙江八大名旦(江南名旦)(2)

黄梅戏江南“名旦”洪连梓

1924年正月十八日,洪连梓与程积善、陈翠贞、马松寿在白沙、里山玩马儿灯唱黄梅戏并拜程积善先生为师,在师傅名下“跨刀”,正式搭班,开锣唱戏。从此,他和黄梅戏结下了不解之缘浪迹天涯,直到解放前夕,曾先后同严凤英、程积善、丁永泉(丁老六)、潘孝慈、田德胜、田德安、王剑峰、柯善祥、严长明、桂天赐以及东至的叶炳池、桐城的姚小、潜山夏登记、怀宁张西发、李来水、安庆的蔡天赐等知名艺人在贵池、铜陵、桐城、庐江、怀宁一带搭班唱戏。

1937年洪连梓辗转来到了上海“九亩地”茶楼唱戏,他主演的《罗帕记》《三姐妹》《珍珠塔》《乌金记》《天仙配》《牌环记》等三十多本大、小戏的旦角,表演细腻,感情逼真。如《罗帕记》店姐挂招牌的一段戏,他说,要靠虚拟动作做戏,先从店中取出似有“安寓客商”字样的店招牌,禅去灰尘,由上而下挂上,再左右环顾是否端正,接着用双手做一个理正扶稳的手势,这些“手脚”做到了,观众看起来就认为很真实。与师傅程积善搭演的《乌金记》,洪连梓扮陈赛金,程积善饰演吴天寿,当吴天寿奔到大堂把白绫往堂口鼓架上一搭,系在陈氏脑颈后的环扣立即松开,这时吴天寿乘势将垫脚的小板凳蹬开,陈氏顺势以“僵死”的身驱伏在吴天寿背上。刹那间,要使观众明白陈氏乃自缢身死。吴天寿立即擂动堂鼓……。演这场戏要动作敏捷,一招一势要快而不乱,手、眼、身、法、步动用要恰到好处,表演不好就要“砸锅”,洪、程配合尤为默契,演出大获好评。

洪连梓没念过几年书,其实,解放前的老艺人中念过书的人不多,所以,他能把师傅口述的戏文记录下来,也能较好地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情感,实属不易。

浙江八大名旦(江南名旦)(3)

人说洪连梓天资聪慧,拥有一付好嗓音,故而在旦角表演、唱腔方面很有考究。演戏从不矫揉造作,故弄玄虚,而是从历史和人物特定情景出发,如在《牌环记》中扮演红梅时,野外和主人合演祭坟一场戏,洪连梓说,要体现红梅在野外对大自然向往憧憬的美好心愿和天真无邪的性格,通过拍打蝴蝶,采摘野花野草的身段、手势就行了,但同时还要表现出丫环身世所折射出来的拘谨、复杂的情感,人物塑造难度显而易见。于是,肯于琢磨钻研的洪连梓在表演上坚持做到了表演上的“收和放”,准确捕捉红梅这个人物真实内心感觉。在唱腔方面,尽量避免平铺直叙,做到了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拿捏得体。由此可见,可见洪连梓作为资深艺人的超强功底。 早在1951年,洪连梓跟随土改工作队走村串户,把能唱黄梅戏的人集中起来,办起了石龙乡黄梅戏业余宣团,既做演员,又当导演,用戏剧演出形式配合土改,宣传《婚姻法》,宣传反封建的新事新人。他还在贵池城内孝肃街业余剧团当教师,排演过《双合镜》《梁祝》《柳树井》《九件衣》等剧目,演出受到好评。1952年洪连梓参加安庆专区艺人训练班,学习两个月结业回本村。农闲时,他就在本村办业余剧团,排练剧目搞文娱活动,农忙兴田种地。1959年进入贵池县黄梅剧团当指导,并培养了一批旦角演员。期间,洪连梓教唱、用词方面非常较真,一旦唱错了,都要一个字一个字的纠正。如《荞麦记》“府门耻笑”一场戏中,有一句唱词应该是“旗杆上扯红旗迎风飘荡”有人把“旗杆”唱成“桅杆”,把“红旗”唱成“黄旗”,这就错了。当时是在府门前,不是在官船上,应该唱成“旗杆”,不应该唱成“桅杆”,状元府只能挂红旗,不能挂黄旗。还有一句唱词应该是“马石鼓分左右人强马壮”,有人唱成“玉石狮子分左右兵强马壮”,他说,一个玉石狮子,一个马石鼓,一个“人”和一个“兵”字,一字之差,就不符合人物身份,就会闹笑话。如此,足见洪连梓治教十分严谨。

浙江八大名旦(江南名旦)(4)

洪连梓从事黄梅艺术数十年分别经历了几个时期。一方面深得前辈艺人的真传,一方面通过舞台上不断实践,求真务实,逐渐在旦角演唱、念、做方面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素有“江南路子”之称,对促进黄梅戏艺术事业发展有较好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