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名字或许不为更多人知晓,但当她演绎的事件被后人改编成一个叫《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后,却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一段传奇。 她曾一度想当历史上第二个“ 武则天”,但最终没有跨出那一步。 她就是北宋真宗的皇后———刘娥。

如果偶然提起刘娥这个名字,可能知道的人并不算多,但根据她的故事改编成的一个历史剧恐怕就算得上家喻户晓了,那部剧的名字叫做《 狸猫换太子》。

晚年的武则天为何要两个面首(却没走上武则天的路)(1)

刘娥的原型故事不像改编的戏剧那样复杂。 她只不过是个借腹得子,从而成就了她的皇后梦想,以至于后来执掌了当时朝廷最高权力的女人。 刘娥的秘密武器便是一个“ 偷”字。 为了成就自己的权欲梦想,她与皇子赵恒偷情曾长达十五年之久;为了母凭子贵登上后位,又偷偷地借用她人之腹得子据为己有,她的一切都可以说是跟“ 偷” 有一定的联系。 当她将一切都“ 偷”到手后,权力也日渐庞大,甚至曾一度想挑战一下唐朝的武则天,也过一把皇帝瘾。 好在她后来看清了时势,才没有铸成大错。 虽然政绩平平,但也没有招来后世太多的非议!

一、为了前途舍弃家庭

刘娥的祖父在五代时官拜右骁卫大将军, 父亲刘通在宋太祖赵匡胤建国后,官任虎捷都指挥使、嘉州刺史。传说刘娥出生时,有一位高僧曾预言,刘娥有贵人之相,将来刘家的富贵全在她的身上。 这种预言让人感觉仿佛似曾相识,因为唐朝的武则天在幼年时也有人说过类似的预言,只是更加具体,说得也更为耸人听闻。 刘家人虽然并不十分相信,却也隐隐对此产生了企盼。

然而,在刘娥的童年时期,她却过着并不幸福的生活。 当她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在一次跟随皇上出征北汉的过程中阵亡,母亲只好带着她去娘家居住。 年龄稍稍大点时,她便对击小拨浪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她天分极高,加上兴趣较浓,所以学得很快,普通的小泼浪鼓,在她手里却能奏出极为动听的声音。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 她认识了以锻银为业的银匠龚美,二人情投意合,结成了夫妻。龚美虽然只是一个小人物, 但他却希望在自己的行业里能做出更多的成绩。于是在二十岁时,他便带着妻子刘娥远走他乡,来到了京城,希望在这里大干一场。

京城是繁华的。 夫妻二人过着平凡人的生活,也自有一番乐趣。 在这里,龚美交了很多朋友,其中便包括在襄王府当差的张耆。 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与襄王府的接触彻底改变了他们夫妻的命运。

襄王赵恒是当时圣上宋太宗的第三个儿子。 赵恒从小就时常语出惊人,令太宗惊奇不已,所以他非常喜欢这个皇子。当时赵恒已经十六岁,正值年少风流,便难免心猿意马。 他素闻益州女子多才多艺,希望下人们给他推荐一个蜀中女子。张耆立时想起了龚美正是来自于益州,便将此事告诉了龚美。

赵恒偶尔出现的色心却引来了一段不寻常的故事, 倒也不可谓不是一段传奇了。

晚年的武则天为何要两个面首(却没走上武则天的路)(2)

龚美闻听此事后,便想起了一身灵气的妻子刘娥。 可是,此时他却犯了难,刘娥毕竟是自己的妻子,哪能够把她当物品一样随便送人呢? 自己毕竟是个男子汉呀! 而且这对她也不公平。 但如果不送她去,这个给自己带来好运的机会岂非会白白流失?

面对前途与爱情,他陷入了两难。 可正当他犹豫不决之时,刘娥却帮他下了决心。 当刘娥听到这个消息时,心中大喜,认为是自己翻身的机会到了,她当然不会放弃这样的机会!所以,她在与龚美商谈此事时,一再强调家里的困境, 而如此做法又会如何让二人改变自己的生活……一番长谈,龚美见妻子主意已定,便也终于下定了决心,把她送到了府里。

刘娥与赵恒可谓是一见钟情。 直到那时她才发觉自己需要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一个什么样的男人。 她感叹自己以前的生活都白过了,此时才终于找到了人生的快乐。 刘娥与赵恒二人年龄相当,都是青春年少,自相识后,便日日相处,感情如胶似漆,未过多久便已经到了难舍难分的地步。 刘娥打小鼓的能力在这里也有了更充分的发挥,让赵恒沉迷其中,不可自拔。

晚年的武则天为何要两个面首(却没走上武则天的路)(3)

不久之后,赵恒因太沉迷于与刘娥的交往,身体开始略显消瘦。 其乳母秦国夫人见之心忧,便将此事告之了太宗皇帝。太宗听说后心中异常恼怒,认为刘娥出身贫寒,与自己的儿子绝不相配,便令儿子将刘娥从府中赶走。赵恒心中郁闷,但又不得不听父皇的话。他心中十分舍不得刘娥,冥思苦想后,终于决定把刘娥藏在了张耆家,之后两人时常偷偷幽会。 赵恒把她的生活安排得十分周到,同时也把这个秘密一直保持了下去,持续了十五年之久。

赵恒年龄渐长时,太宗当然不会让他一直不娶。 于是,太宗把潘美的八女儿指给了赵恒,但仅过了几年,年仅二十二岁的潘氏便去世了。 又过了四年, 父皇太宗又为他聘娶了宣徽南院使郭守文的二小姐, 做他的妻室。 但这些都未能阻止赵恒与刘娥的秘密幽会,而且一直未被人发现。

刘娥既可以为了美好的前途毅然离开自己的丈夫, 又可以为了未来美好的生活而隐忍十余年。 先不论她做的是对与错, 单看她的魄力与坚忍,的确令人不得不产生佩服之情。

二、“狸猫换太子”的史实真相

至道三年( 997年)三月,太宗驾崩,赵恒继位登基,是为真宗。 一年后,他便把刘氏从张耆家接到宫中,封为美人。从此,刘氏终于成了皇帝身边可以公开的女子。 因她再无亲戚,真宗便把她的前夫龚美赐姓为刘,从此,龚美便从刘娥的丈夫变成了她的兄长刘美。 由丈夫变成兄长,皆因赵恒贪色、刘娥贪贵,出现如此荒唐的转变,着实令人感觉可笑!

宫中已经有了一个郭皇后,不然真宗就想直接立刘娥为后。不过即便 如此,刘氏也成了真宗的专宠。

从此之后,真宗与刘氏形影不离,真宗无论去哪里都带着刘氏。 刘氏聪明伶俐,在真宗审阅奏章时,她往往看过一遍便能记住,还能经常提出许多好的意见,真宗也往往喜欢与之讨论一些问题。 逐渐地,真宗对刘氏更加喜爱了。

景德四年( 1007 年),郭皇后病故。真宗虽有一些悲痛,但将更多的心思放在了立后一事之上。他认为时机来了,却又怕有强大的阻力,便先立刘氏为修仪。 不久后,他便提出立刘氏为后

之事。 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大臣们仍然纷纷提出反对意见。翰林学士李迪尤其反对,他屡次向圣上提出刘氏出身微贱,不适为后。 真宗见阻力如此之大,只好暂时作罢, 便先将刘娥升为德妃,而皇后一职则空缺。 真宗还是欲将此位置留给刘氏,而刘氏也开始了争取后位的一番行动。

刘氏是一个不甘受委屈的女人。虽然面对如此强大的阻力,但又岂能阻止她的野心?于是,朝廷成了她的一个战场,她也开始了她在宫廷中的纵横历史。

晚年的武则天为何要两个面首(却没走上武则天的路)(4)

真宗虽有刘氏相伴,然而有一件事却一直让他忧心忡忡。他曾有过五个儿子,但都先后去世。如今四十余岁的他非常担心自己百年之后没有继承人,他非常渴望刘氏为他生一个儿子,这样不但有了传人,还可以名正言顺地封她为后。可是,二人在一起算上秘密幽会的十五年也差不多将近三十年的接触了,却始终没有孩子,刘氏对自己已经失去了信心。 她的野心与智慧当然不会允许她放弃这样一个好机会,于是,一个大胆的计划在她的心里悄悄诞生了。

她把自己的侍女李氏献给了皇上,希望李氏能为皇上生一个儿子,然后再把儿子据为己有,这样她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母凭子贵,登上皇后的宝座了。

幸运的是,李氏果然生下一子,取名受益,也就是后来的赵祯。刘氏便立即找到李氏,反复劝说,连威胁带利诱,终于说动李氏将儿子送给了她。

她命所有知情人都要将此事进行严格保密,绝不许透露一点风声,否则便严惩不怠。真宗当然知道刘氏的计划,他也希望这个计划能够成功,便对外称赵祯是刘氏之子,托给杨淑妃照顾。

晚年的武则天为何要两个面首(却没走上武则天的路)(5)

李氏为真宗生了儿子,而刘氏又将李氏的儿子据为己有。真宗认为刘氏已经有了足够的封后资本,便不再顾忌大臣们的反对,立即决定封后。

为了避免夜长梦多,他免去了更多的步骤与过程,直接令刘氏的心腹丁谓请翰林学士杨亿起草诏书,册立刘氏为后。 杨亿也是反对派里的人, 当然不会同意这样的起草。丁谓反复劝说,杨亿仍然不同意。真宗无奈,便改用别人起草了诏书, 正式册封德妃刘氏为皇后。 当时刘氏已经四十三岁,苦熬这么多年终于熬来皇后之位,也算是自己的一切心血与努力都没有白费,刘后心中自有一番成功的喜悦。虽然这有些“ 偷”的性质,但毕竟自己成功了,得到了后宫之主的位置,这当然是一个女人所能拥有的至高权力了。

刘后借腹得子以取得皇后之位的整个过程,被后人广泛流传,于是后人也对这段故事进行了许多改编。著名的《 狸猫换太子》便是从这个故事改编而成,而《 打龙袍》也是由这个故事引申而来的。 刘后这个夺后位的过程虽然很曲折复杂,却也没有更多的出奇之处,但其却因为《 狸猫换太子》之传说而名声大震,倒成了宋朝时期的一个经典故事。

三、独揽朝政,一手遮天

后宫之主权力虽大,却也仅限于“ 家庭琐事”,这当然不能满足拥有野心的刘后的欲望。她在当年与真宗幽会的时候,就逐渐培养出了敏锐的观察力,再加上她天资极高,所以在成为皇后之后她便把这些能力更多地投入到了对政务的关注上。

由于真宗对刘后异常喜爱,处理政务从来不回避她。而刘后的聪明才智使得她在对政务的处理上有着很强的过人之处, 真宗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得力助手,便也放心地让她参与更多的政务。 逐渐地,刘后便越来越多地干预朝政,处理朝政也越来越熟练。由此,真宗对她越来越依赖,所以 她在后来的政治生活中对真宗有着很大的影响。

真宗因为喜爱刘后,又希望能够提升她在群臣中的威信,有一次,他因为开封府的刘综姓刘,便对他说,因他与刘后乃亲属关系,故准备为他加官晋爵。刘综若就此应承,不但会晋职,而且还可以直接与刘后攀上亲,从此前途不可限量。不想刘综根本不买这个账,他直言自己与刘后根本没有什么瓜葛。 由此可见,在朝廷里对刘后不满的大有人在,而且逐渐形成了一个集团。

但这并不表示刘后就没有支持者。除了丁谓之外,钱惟演也是她的一个重要心腹。 钱惟演曾是五代十国期间吴越国君钱傲之子,后来降了宋,以文辞清丽而闻名。 他看到刘后权力极大,便欲攀附于她,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先是刘后之夫后成为其兄的刘美,从而成为刘后姻亲;同时他又发现丁谓的权势也在不断加大,便又与丁谓联姻,丁谓与刘后也便有了间接的亲属关系。 他们又与朝中大臣曹利用、丁拯等不断接触,后来这些人便成了另一个集团———支持刘后的一派。

丁拯与曹利用当年都是在朝中因为寇准说话未加留意而得罪了他们,从而对其怀恨在心。这一点被心思细腻的刘后看出后,便巧妙地利用了他们之间的这些问题,才拉拢了属于自己的这一派人。朝廷两派格局已经形成,一场大战已经不可避免。 山雨欲来风满楼,却不知鹿死谁手。

晚年的武则天为何要两个面首(却没走上武则天的路)(6)

天禧四年( 1020 年),赵恒患病,日常政务便无法正常处理,刘后自然便直接总揽了大权。 于是,以寇准、李迪及杨亿等老臣为主的反对派便开始活动了起来, 为的是限制刘后专权。 他们本来就反对刘氏被封为皇后,而如今作为皇后,她居然想来直接干政,这更是这些大臣们所不能接 受的事实。 所以,一场小规模的战争便由此拉开了序幕。

真宗病情逐渐加重,而且久治不愈,担心自己大限将至,便欲让太子赵祯监国。寇准无意中得知了此事,感觉正中下怀,便向皇上启奏,请求让太子监国,并且罢免丁谓,让杨亿代替他的位置。

不料寇准酒后失言,消息外露,传到了丁谓的耳朵里。 丁谓立时感觉到此事的严重性,立即向刘后禀报。 刘后与丁谓进行了一番密谋策划,终于让真宗罢免了宰相寇准。 寇准阵营的周怀政感觉必须立即下手废掉刘后,杀死丁谓,让寇准恢复相位,才能保住一切。 于是,他与宦官杨崇勋等开始商议此事。 没想到周怀政找错了人,杨崇勋对他进行了告发,周怀政立被斩首。 同时,与寇准有关系的大臣皆遭排挤,而寇准本人也再次被降为道州司马。 这样一来,寇准等反对派的势力已经大大地被削弱了。

当然,这场战争的结果已非常明朗了。丁谓自然而然地登上了宰相的位置。可不久后,他便与另一位宰相李迪发生了冲突。刘后一直厌恶李迪,因为李迪是当年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她登上后位的,曾说她出身贫贱,不适为后;而如今李迪也时常事事针对她,令她的心情时常感到不快。有一次,真宗在病重之际,怒言皇后未理他,还叫走了所有嫔妃,把他一个人留在那里。李迪便说,应以国法处治。

刘后在屏风后听到了这些,心中恼怒,对他的恨意更加浓烈。丁谓在处理政务时,事事排挤李迪,擅自做主,让李迪大为恼火,便到真宗面前声称现在都已是刘后的人, 朝廷已经被刘后把持; 丁谓借权相挤,自己与丁谓,只能有一个人在朝中任职。有刘后在,李迪当然会以失败而告终,其宰相之职便被罢免了。 于是,整个朝廷几乎已经成了刘后的天下,再无人敢公开与她作对。 而真宗那边,刘后却只是几句好话便令其消 了怒气。 女人的温柔,当然是对付男人最有力的武器。

真宗的病日益加重,眼见无法好转,他便在承明殿向大臣们说,自己大限将至,太子可继承皇位。但太子才十一岁,少不更事,而皇后一向熟悉政务,太子继位后,可由皇后辅助。 此言一出,表明了他对皇后权力的下放,无形中对刘后干政加以了肯定。

真宗有一天突然问身边的人:“ 朕已经很久没有见到寇准了,这是怎么回事芽”众人皆因畏惧刘后的权威,无人敢回答。 真宗临终前,一再推荐寇准与李迪二人,说他们二人乃国家栋梁,可托附大事。 但是无人向真宗透露有关二人早已不在朝中之事。 显然,刘后此时已是羽翼丰满、大权在握。跟那个初入宫时无权无势只能任人摆布的她相比,竟有天壤之别的感觉!

晚年的武则天为何要两个面首(却没走上武则天的路)(7)

参知政事即副宰相王曾,眼见刘后的势力如此庞大,心下不由得有些忧虑。 他担心赵氏江山会落到刘姓人手中,心中便不断地思考着对策。 他通过钱惟演劝刘后道,虽然太子因年幼而必须倚仗皇后,但希望皇后也应当倚仗太子,如此才能让天下人不会说三道四;皇后若施恩于太子,则天下幸甚,太子平安则皇后也必平安。

刘后知其所言有理,而且自己内心也是这么认为,更重要的是她的内心对太子确实十分爱护,虽非自己亲生,却视如己出,生活中也是关心备至,太子身边的侍者也都由她精心挑选,即便这样,她也时常对他们进行训诫方才放心。 她还不断地派使者遍访深山古庙,为太子祈福。 她的这些举动即使让反对她的人看到,也会感到比较满意。 于是,她的位置更加巩固了。

四、政令严明,执政有方

乾兴元年( 1022年)二月,真宗病逝。年仅十三岁的太子赵祯即位登基,即宋仁宗,刘后则成为皇太后,淑妃杨氏为皇太妃。

在真宗的遗诏中除了令太子继位外,有一句是“ 军国大事,权取皇太后处分”。 丁谓为了讨好刘太后,欲将“ 权”字去掉,以增加刘太后的权力。 但王曾坚决反对他这么做,他认为皇上年龄尚幼,只是暂时让太后相辅,不能随便更改;而且这是皇上的亲笔遗诏,改之定是大罪。丁谓知他所言有理,便也只得打消了这个念头。

然而,刘后之权力已经是最高的了,即使没有那一字之差,又能有什么区别呢? 所以,刘后当然不会把这个放在心上。

太后临朝称制,这是北宋开国以来的头一次,所以一切方式刘后以及众臣都不懂得,只能现行商议而得。宋朝时,皇帝每日需临御垂拱殿,还在文德殿正衙接见文武百官,叫做“ 常参”;五天一次在崇德殿或垂拱殿接见群臣,叫做“ 起居”。太后临朝却应当去哪一殿呢?朝臣们在这个问题上起了争端。丁谓不想让其他大臣参与机要政务,便请求宦官雷允恭向刘后提议,皇上只是初一、十五朝见群臣,大事由太后跟皇上召集宰相们共同商议,小事则由雷允恭代为转奏给太后,由太后签署意见。王曾立时看出,这样一来,皇上与太后的联系减少,而权柄则由一个宦官控制,心中焦急,却也无可奈何,只能暂且任之了。

晚年的武则天为何要两个面首(却没走上武则天的路)(8)

因皇帝生日称乾元节, 刘后的生日从此定为长宁节, 同为国家大节庆。刘后平日出入乘坐大安辇,鸣鞭侍卫仪仗一如皇帝乘舆。从此,刘后以皇太后的合法身份开始垂帘听政,权力基本掌握在了她的手中。群臣因此为其起了一个尊号,即为“ 应元崇德仁寿慈圣太后”。

权力至上,虽还称不上志得意满,却也是无限光荣的事了。 刘后占据高位,俯视群臣,自有一番居高临下之感。 只是,既然有了权力,当然要做一切想做的事,要不然岂不是辜负了这大好的权力了吗?

她首先便把曾经的老对头寇准及李迪再次贬职, 作为进一步的报复手段。 寇准被贬为雷州司户参军,李迪被贬为衡州团练副使。 如果不是宋朝有规矩不可随意诛杀大臣, 刘后绝对不会再让二人活在世上。 即便如此,丁谓在传达贬令之时,大有一副欲有所杀戮的姿态。 李迪认为命不久矣,便即自裁,但侥幸未死。 寇准却一定要接到旨意方才相信朝廷赐死之说,使者便只好告之他是贬往雷州。 当时雷州尚属蛮荒之地,被贬到那里已经属于极重的责罚。 仅过了一年,寇准便在那里病死。敌人几乎死光了, 能给自己不自在感觉的人便从敌人开始转向曾经的亲信了。

晚年的武则天为何要两个面首(却没走上武则天的路)(9)

刘后垂帘不久,便开始对她曾经的心腹丁谓、雷允恭等产生不满。 尤其是丁谓,他曾为刘后立下许多功劳,刘后给他更多的权力也是为了报答他。 可是丁谓却不知收敛,他与雷允恭勾结,独断专权,独揽朝纲。 他与大臣议事便妄称已得旨意,他向太后奏事时便称已得朝臣同意。 一时间,丁谓可谓权倾朝野。刘后感觉自己的权力正在逐渐地受到他的威胁,心中已经略有不快。 而恰巧此时因仁宗年幼贪睡,时常赶不上卯时御殿,刘后便决定传旨中书,欲单独御殿接受群臣朝拜。不想,丁谓闻之甚为不满,一再 表示这绝不可行。

更有甚者,丁谓任山陵使主持营建真宗寝陵时,任山陵都监的雷允恭自作主张, 擅自移动了皇堂的位置,刘后知道后自是十分不快。 更让人愤怒的是,在掘墓时,在地下竟掘出水来。 有种说法称,陵墓处水上,俗称“ 绝地”。 一时间,众说纷纭,议论纷纷。

刘后便令丁谓处决雷允恭,不想丁谓又包庇雷允恭, 迟迟不予处理。刘后闻之大怒,反正现在自己大权在握, 对丁谓该报答的已经报答过了,此时已经不再需要他了,于是便决定找机会将其除去。 她在承明殿与众臣商议,说丁谓独断专权之事,欲看众臣反应。 大臣冯拯便称,丁谓如此独断专权,往往令群臣不知他的话是自作主张,还是太后之意。 刘后见朝臣皆已对其不满,心中已下决定,便不再犹豫,立即执行。

晚年的武则天为何要两个面首(却没走上武则天的路)(10)

丁谓、雷允恭等人当真是有些活得不耐烦了,明知刘后之权威,却仍然敢去触其锋。 自寻死路,当然谁都 救不了他们了。

刘后以丁谓、雷允恭“ 包藏祸心,欲置皇堂于绝地”为由下令诛杀雷允恭,将丁谓贬为崖州司户参军,二人的党羽相继被驱逐出了朝廷。 朝中大臣对丁谓一伙人早已不满,所以刘后除去此二人正合大家心意,诸人无不拍手称快。 早在寇准被贬时,京城就流传着这样的话:“ 欲得天下宁,当拔眼中钉穴指丁谓雪。 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穴指寇准雪”。 虽然寇老已经永远不可能被召回来了,但丁谓终于被除,也算是一件大快人心之事了。 这二人一除,朝廷确实稳定了不少,对朝廷向着良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刘后垂帘听政,政令严明,处事公平果断,逐渐获得了更多的人心。曾有京西路运使刘绰想要巴结刘后,欲将手里余粮千余斛上缴三司,只为讨好她。 但刘后根本不买他的账,并举出王曾、张知白、吕夷简,以及鲁宗道四人都乃真才实学之辈,皆不会靠缴粮得官。刘绰汗颜,只得退去了。因与刘美的特殊关系,她对其子孙也有着特殊的照顾,只是也并非毫无节制。每逢赐膳,都只用一般的器皿,称尚方的金银器皿乃皇上专用,不能进入自家。 她不讲究华丽,侍婢欲与皇上的宫女相比时,刘后便斥之要看清自己的身份,不能随便与皇上的宫女相提并论。

晚年的武则天为何要两个面首(却没走上武则天的路)(11)

还有一次,太宗的两位公主入宫,因年事已高,头发脱落,便戴着假发。刘后立时命左右赐以珠玑帕首,围到头上。当时真宗的弟媳、润王赵元份的夫人李氏年龄也已经不小,头发亦多脱落,见状也想向刘后求一块帕首。 刘后便斥之说两位公主是太宗皇帝之女,真宗之妹,而李氏只是赵家的媳妇,当然不能与她们相提并论于是没有答应。 另外,以前宫中赐大臣茶,都有龙凤之饰,刘后觉得不妥,她认为龙凤本属帝王家有,人臣不可得 之,于是下令重改配饰……

这些事都表达出刘后在礼仪方面是十分重视的,也正因此,她的口碑才不断上升,获得了更多人的支持。

除了这些生活锁事以外,她在政务上也是别有心计。 有一天上朝时,她向群臣说,国家多难之际获得了群臣的许多帮助,不但自己表示感激,而且这也是国家之福。她希望有机会回报诸臣,便让诸臣将子孙亲属的名字上承,以便有机会予以提升。诸臣皆信以为真,心中十分高兴,便皆把自己的亲人的名字列单呈上。 刘后将这些名字列成单表,时时观看,只要是名单上有的,她肯定不会录用。 刘后已经深深地掌握了控制群臣的办法,在政务的处理上更加得心应手了。一个小小的心计,便让她的管理出现了卓有成效的结果。 于是,刘后便如此逐渐地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一个非常突出的人物。

五、重礼葬宫女

在年龄与权力不断增长的同时, 刘后便开始追封自己祖宗三代的封号。 她对这些权力之事看得甚重,便查了群臣的祖上之家谱,发现刘烨祖上无不官居显赫,令人惊羡。 刘后便半开玩笑地称,自己说不定与刘烨同宗为亲呢。 可是刘烨却并不承认,在刘后一再这样催他承认之时,他却请求外放,以离开京城这块是非之地。虽有至高权威,却也有人敢于如此相对,刘后也不得不无可奈何地叹口气了。

刘美死后,刘后让其长子刘从德升为供备库副使,次子刘从广尚不能说话时便任内殿崇班。 刘后非常宠信刘从德,只要是他推荐之人,无论才能高低,一概重用。可惜他二十四岁早逝,刘后心中异常悲痛,便将其所有亲戚皆以官职相赠,以为悼念。甚至刘美的女婿马季良想进入史馆进行考试时,因其胸无点墨,刘后便令考官代为考试,便直接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马季良之事只是一例,凡与刘美沾亲带故的,无不鸡犬升天,甚至仗势横行者,刘后皆为之袒护。由此一来,朝廷众臣皆已不能忍受,侍御史曹修古等几人便反复上奏,请求公正对待刘美的家人,刘后大怒,立将曹修古等人降职查办。一时间,竟无人再敢对刘美的亲人说半个“ 不”字,只能任其胡为。 刘后虽然治政严谨,但偏偏对刘美一族人如此偏袒,实为其功劳所不能掩饰之过也!

没办法,谁叫人家曾是刘后的丈夫呢?刘后虽然限制仁宗的权力, 但对仁宗却视同己出, 在生活里关心备至。不但在饮食上对他精心照料,而且还不断督促他阅读各类有助上进的书籍。尤其是《 孝经》,刘后更是反复叮嘱他好好阅读,她也是想通过这样的学习让他跟自己的关系更加巩固。

晚年的武则天为何要两个面首(却没走上武则天的路)(12)

明道元年( 1032年)二月,仁宗生母李氏去世。 刘后为了隐瞒真相,欲以宫女之礼草草埋葬了事。 可这却遭到了宰相吕夷简的反对。刘后召吕夷简单独会面谈论此事时,吕夷简虽然未直接表达心中之意,但隐隐地表示他坚持葬礼从厚,而且要在棺内遍洒水银。刘后反复争辩,但吕夷简言之凿凿,以李氏乃皇上生母为由相谏。刘后无奈,只好按一品夫人的规格礼仪埋葬李氏。 当然,在全部过程中刘后做得小心翼翼,所幸仁宗并未发现生母之事,所以刘后终于长吁了一口气。而此时的她却不知道,采纳了吕夷简的这个建议,却也为她后世的名声减 少了一些污绩。

刘后对仁宗是喜爱的,但也不排除她借此来维护自己权力的可能性。好在至少在她在世之日仁宗生母之谜并未泄露出去, 所以她仍然可以凭此继续掌权,以求大贵。“ 偷”来的一切毕竟曾经不属于自己,生活中毕竟有些心惊胆颤。 无奈,谁叫刘后选择了这条路呢? 好在后人没有过于追究。

六、想当第二个女皇的心理斗争

虽然在生活中的一些事情上刘后很讲究与皇上的区别, 但在礼仪方面,她却一直看得很重,比如前面提到的为生日立节及出入行车时的车辇礼仪等等。 她的权力已经很大,再加上处处凌驾于仁宗之上,不禁令群臣心中十分不安。 因为她只要再向前一步,就会取仁宗而代之了,唐朝的武则天便是一例。 群臣深恐刘后也步武则天之后尘,自立为女皇。 而刘后恰恰开始接触有关武则天的相关事迹,隐隐地有效仿之念。 但她嘴上却说,自己只是暂代掌权,只要日后仁宗年龄大起来后,她一定将权力还给仁宗掌管。 可是当仁宗都已经年过二十时,刘后仍无还政之意。 于是诸臣皆纷纷上书请求刘后还政,刘后皆不予理睬,被逼急了,还会使用手段克制这种要求。

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宋绶见此状况,心生一计,便向刘后奏请其可以五日一上朝处理大事,而仁宗可以在日常事务中处理一般事件,这样便可做到两全其美了。 不想刘后仍然对此不满,甚至把他给贬官处理了。

有一次,在与仁宗同去慈孝寺的途中,刘后想让自己坐的大安辇走在仁宗乘舆的前面,参知政事鲁宗道立即当面以女人的“ 三从”之礼相谏,刘后知他所言有理, 无奈之下, 只得令大安辇尾随乘舆而行。

天圣四年( 1026年), 仁宗提出在来年元旦率百官向皇太后上寿, 行跪拜祝贺之礼,受百官朝贺。 刘后表示谦让,王曾趁机赞仁宗至孝,赞皇后谦恭,便建议仁宗遵从太后的意见。 但仁宗根本不听,仍然按计划进行了朝贺。 到了天圣七年穴1029年雪元旦,仁宗又率百官拜贺刘后再受朝。秘阁校理范仲淹上疏说,天子与其母只有家庭之礼,不应当以臣之礼相待,否则岂非将关系弄得混乱? 但并未得到回音。

晚年的武则天为何要两个面首(却没走上武则天的路)(13)

曾保荐范仲淹任官的晏殊听说后十分担忧,便责怪范仲淹不该上此奏折。 范仲淹却并不畏惧,他认为,晏殊只是怕自己犯事,罪连他这个保荐人,可如今自己进献的乃是忠言,为何却不能被接受? 晏殊知道他说得在理,便只好作罢。 不久后,范仲淹奏请刘后还政皇帝,亦没有得到回音。不久,他就出任河中府通判,远离了朝廷,也失去了继续进疏的机会。不过,在他的带领下,朝廷中要求,刘后还政的呼声开始逐渐响起,只是刘后越来越迷恋权位,面对年龄也越来越大的仁宗,却仍然没有还政的意思。而要求她还政的滕宗谅等人不久后便被贬出朝廷。

刘后不但不还政,心中还在反复地盘算着一件事。 有一天,她突然问参知政事鲁宗道武则天是个什么样的人。鲁宗道听太后如此问话,心中立知其意,不由得心中升出无尽担忧,便毫不客气地答道,武则天乃唐朝的罪人,社稷都几乎被她断送了!

还有一个叫方仲弓的小官奏请太后依武则天宗庙的做法给刘家立七座宗庙。 刘后未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而是想听听群臣的意见。 鲁宗道奏 道,若立刘氏庙,那将来的皇帝不知该如何处置。 刘后知道有关她的这个想法阻力很大,也过于大胆,虽心中久有此意,却也实在难于实现。 于是,她终于逐渐打消了取代仁宗地位的念头。所以,当后来三司使程琳以为自己摸透了刘后的心思,献上了《 武后临朝图》时,她却将其立掷于地,大声喝道:“ 我不干这种对不起祖宗的事!”

不简单! 在这种思想交纵之际能够认清形势,没走上歧途,刘后还真是一个有头脑的女人。

晚年的武则天为何要两个面首(却没走上武则天的路)(14)

在刘后临朝的十几年里,虽然她一直把持朝政,让仁宗一直做傀儡皇帝,但却一直未再提登基做女皇一事。只是她对权力的欲望渴求一直比较强烈。 明道二年( 1033年)二月,在即将举行祭太庙大典之时,刘后提出想穿戴天子的衮冕以祭太庙。她的这个提议立即遭到许多人的议论。参知政事薛奎奏道,若她如此穿戴,不知将以何礼仪与身份进行祭拜。 刘后听后,深知他所言在理,但她并不听劝,仍然坚持穿了皇帝的衮服进行祭礼。典礼之日,刘后沐浴后,便穿上了特制的衮服,虽与仁宗的服饰有些区别,却已俨然一副天子之相。祭拜之后,刘后在太庙文德殿接受了群臣赐予她的新尊号:应天齐圣显功崇德慈仁保寿皇太后。

过了几天,仁宗以天子的身份至东郊躬耕藉田,刘后就命宰相张士逊撰《 谢太庙》及《 躬耕藉田记》,以便记录两次大典的盛况。但大臣宋祁却提出皇太后拜谒太庙,不足以为后世之法。结果《 谢太庙》就没能问世,只撰了《 藉田记》。 当刘后放弃了再进一步取代赵家天下的想法之后,至此已经了却了平生心愿,已经再无遗憾了,所以对此也便没有更多计较。 可以说,刘后的一生是志得意满的,她没有去效武则天篡位,也算是她的一个明智之举了。

七、终留清白在人间

无论一个人的权力有多大,终究逃不过自然规律。 刘后也一样。 随着年龄增大,刘后的身体也是一日不如一日。 举行祭太庙大典之后,刘后又病倒了,而且病得很重。 仁宗遍寻天下名医,可惜刘后年事已高,回天无力,百般医治皆无效果。 明道二年( 1033年)三月二十九日,刘后病故,享年六十五岁,谥号为“ 庄献明肃”。此前皇后谥号皆为两个字,自刘后开始改为四个字。

刘后虽然掌权多年不将权力还给仁宗,但仁宗并没有怪过她,一直以她为生母尊之,所以当刘后去世时,仁宗悲痛万分。 他记得刘后临终前虽然口不能言,却数次手扯自己的衣服,似有所嘱,却不明何故。当他向众臣提出这个疑问时,薛奎奏道,太后一定是说她还穿着衮冕,这样穿着无法见先帝于地下。 仁宗闻之,认为有理,便在殓葬时给她改换了皇太后的服饰。薛奎这样的分析或许有一定的道理,但刘后也曾颁遗诏这样安排了政局:尊杨太妃为皇太后,仁宗依祖宗旧规听政,军国大事要与杨太后共议裁决。 这样的安排,便是仍希望杨氏能够继承她的遗志临朝听政。 此一决定因遭到蔡齐、庞籍等大臣的抵制才作罢。

刘后逝后,群臣再无顾忌,纷纷向仁宗提出有关他的身世之事。 甚至有人说,李氏之亡,乃刘后毒死之故,为的是隐瞒真相。 仁宗大惊,立即遣人开棺调查此事。

仁宗对刘后感情颇深,开棺的那一刻仿佛有一种窒息之感,真怕看到 不想看到的一幕。 直至打开棺木,却见洒满水银的棺内,李氏的遗体丝毫未加改变,冠服也属于皇后穿着。 仁宗这才去了疑惑,知道有许多人在刘后逝后对她进行中伤,他便为刘后洗清了冤名。 同年十月,刘后葬于永定陵。可以说刘后当初被吕夷简说服如此安排了李氏的身后事,等于为她自己留了后路,不失为一件明智之举。

晚年的武则天为何要两个面首(却没走上武则天的路)(15)

仁宗自了解了刘后的清白后,更加善待她的亲属。由于当年被刘后贬斥者纷纷在其去世后提出刘后之各类事端, 朝廷上对刘后的非议诋毁也非常多。 范仲淹却认为,太后受先帝遗托,助皇上临朝十余年,虽有小过,但难掩其功,便可将其忽略了,以留其德名。 仁宗欣然接受了范仲淹的提议,立即下诏严禁再非议刘后垂帘时的事情。 这样,朝廷上下很快便平静了下来。

宋仁宗亲政后,开始重新组织朝廷里的人员,启用新人,试图改弦更张。只是刘后当政十几年,虽说号令严明,恩威加天下,但在施政过程中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建树,而且也除了不少良臣,让北宋王朝潜伏了一些政治危机。 面对严峻的形势,迫使宋仁宗不得不倚重范仲淹等人实行改革。 虽说后来略有改观,却也未能阻挡后来北宋走向衰败的历史进程。

后记

中国历史上差一点有了两个武则天!可惜的是,刘娥的许多能力尚及不上武则天,所以一切才会有所不同。她有着与武则天相似的经历。 武则天是在尼姑庵里度过了一段等待的岁月,而刘娥却是被当时还是太子的真宗藏到了张耆府中,一藏就是十五年。从等待的时间来看,刘娥显得更长一些,但她却一直没同太子分开,心中也一直知道翻身只是个时间问 题;不像武则天等待时间虽短,却一直只能把希望投向未知的未来。不过两个人最终都成功地进入了皇宫。

武则天心狠手辣,为达到权欲目的可谓是不择手段;而刘娥虽然也杀了许多人,却没像武则天一样杀自己的孩子,相反,她甚至对不是自己亲生的仁宗关爱有加,从这个角度看,她的德操虽不敢说非常好,但至少要胜过武则天。

晚年的武则天为何要两个面首(却没走上武则天的路)(16)

从另一个角度看,二人皆把持朝政许多年,武则天在文治武功上皆有建树,甚至有当年唐太宗之风范,所以当时宫廷中虽事多,百姓生活却在不断地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着;而刘娥当政期间,却在国家治理上并没有非常大的成果,她更大的突出之处仍然是在宫廷里。从这些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刘娥不能步武则天之后尘,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同时我们还可以从二人的生平事迹中得出一种可以想象得到的结果:武则天成为皇帝之后,在历史上争议虽多,却无人认为她是绝对的错了;但若刘娥当真在不具备足够条件的情况下强行去登帝位,恐怕她留下的将只是恶名,并且永远都没有翻身的机会了。 所以,她最终放弃了效仿武则天,实乃明智之举!

其实刘娥跟武则天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不同。那便是,武则天的权力是“ 抢”来的,而刘娥则属于“ 偷”来的。后人编出《 狸猫换太子》一剧,让刘娥的故事更加丰富多彩,而事实上,其原型不过是刘娥找了个宫女与真宗结合,生得一子被她偷偷地据为己有而已。 后人研究此事时,感觉故事的原型远不如所改编成的故事有彩头,实则此事在当时却是一件非常重大之事。刘娥虽百般掩饰,却仍然未能用纸将火包住,许多人在后来都知道了这一事情。 但好就好在刘娥对仁宗虽然多方限权,在生活中却对他关心备至,为的是让他将来做一个好皇帝,只是自己尚在世时不舍得把权力还给他而已。她的这些做法为她“ 借腹得子”之事作了很好的补偿,所以后人并未更多地去谴责她这一做法。至于改编成的故事,那便另当别论了,毕竟不是史实。

晚年的武则天为何要两个面首(却没走上武则天的路)(17)

刘娥最大的罪过便是同武则天一样,为夺权而贬杀朝中众臣一事。 她贬完异己后,又把矛头对准了开始跟自己及朝廷作对的曾经的“ 亲信”。为了保证朝廷稳定,便一一铲除。而她对一些即使并非完全支持她的忠良之辈却能委以重任,却是她的高明之处。这种做法在她年龄越大、执政时间越长的时候表现得越为明显。所以,她在这期间等于也在不断地成长,这也为她后来“ 有微功未犯大错”的历史评价奠定了基础。可惜她入宫时间太晚,不然说不定也可能有更大的作为,也算是一种遗憾了。但如果有了更大的作为,她说不定真的会去尝试超越极限,争夺一下最高的权威,至于结果会如何,却是后人无法判断的。 那样的话,历史上就当真有两个武则天了。

刘娥未成为第二个武则天,对历史的发展很难说是福是祸,但后人却少了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历史学家们也少了一份更有研究价值的历史事件。 估计后人正是因为她的所为比较接近武则天,所以更喜欢把她的经历改编成传奇。于是,有人为了增加其更多的玄奇色彩,便编出《 狸猫换太子》一剧,也算是为刘娥提高了知名度,为今天的人们提供了关于她的更多故事。 因此说,虽然刘娥政绩平平,但她的种种事迹与传说却绝对能让她成为封建王朝中一个比较突出的后宫人物,她的故事也绝对是值得后人加以欣赏的!

晚年的武则天为何要两个面首(却没走上武则天的路)(18)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关注遥山书雁,带您领略文化的博大精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