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选读 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语文作文素材分类整理?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作文素材分类整理(经典作文素材分类汇编)

语文作文素材分类整理

格言选读

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

临患不忘国,忠也。

——《左传·昭公元年》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礼记·儒行》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烈士之爱国也如家。

——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病起书怀》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文天祥《正气歌》

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

——桓宽《盐铁论·地广》

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以死殉国

在我国的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位名叫屈原的贵族。当时,秦国是天下最强大的国家,为了对抗秦国,屈原建议楚怀王任人唯贤,并且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

屈原的才能引起了其他官员的嫉妒,有人向楚怀王进献谗言,以莫须有的罪名诬告屈原。楚怀王听信了谗言,将屈原贬为三闾大夫。后来,秦国以谈判的名义邀请楚怀王入秦,借机将楚怀王囚禁至死。

继位的楚襄王实行软弱的外交政策,使自己国家时常遭受耻辱。屈原常常向楚襄王进谏,但由于小人的挑拨离间,楚襄王非但没有听从屈原的劝告,还将他流放到了偏僻的汨罗地区。

胸怀大志的屈原,眼看着自己的祖国岌岌可危,却又无力挽救,为此感到报国无门,整天都抑郁忧愁。有一次,屈原在汨罗江边徘徊叹息,头发凌乱地披散着,脸上写满了痛苦与愤懑。一位渔民见此情景,问他说:“三闾大夫,您怎么会来到此地呢?”屈原回答说:“全天下的人都是浑浊的,唯独我是清白的;所有人都是昏醉了,唯独我是清醒的。我不愿与浑浊、昏醉者同流合污,就被流放到这里了。”渔翁安慰他说:“圣人的处世态度并非一成不变,应该随着局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既然全天下都是浑浊的,你又何必我行我素呢?独自抵抗全天下的浑浊与昏醉,只能遭到排斥和流放啊!”屈原说:“我不能让外界的污垢沾染到自己身上,哪怕跳进江河葬身鱼腹,也不能使自己的品格受到丝毫的玷污。”

后来,楚国终于被秦国打败了。听到楚国都城沦陷的消息,屈原为国家的危亡和人民的苦难而悲恸,投身汨罗江自杀殉国。

屈原投江的日期是农历五月初五,为了纪念他,后人将这一天定为端午节。

荆轲刺秦

在战国时期,国力强盛的秦国经常以强欺弱,动辄便向其他国家挑起战争。燕国就经常遭到秦国的欺负。

为了抵御秦国,燕昭王广纳贤能。荆轲就是被招纳进来的。燕太子丹专为荆轲修建一所名为“荆馆”的漂亮府邸。后来,燕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荆轲勇敢地承担了这一项任务。

荆轲以进献燕国地图的名义求见秦王。在奢华的咸阳宫里,秦王坐在正中央,文武大臣伺立两旁。荆轲计划利用敬献地图的机会下手。荆轲举着地图一步步向秦王靠近。秦王终于接过地图了,荆轲谎称地图上有一个地方看不清楚,便进一步凑前几步,一边帮秦王打开地图,一边指点解说。地图彻底打开后,匕首也露出来了。荆轲趁机抽出匕首,迅速朝秦王刺去。不巧的是,荆轲正好刺中秦王胸前的护心镜,吓得秦王面如死灰,他跳起来躲到龙椅背后去了。荆轲不依不饶地继续追杀,两人围着龙椅兜起了圈子。

大厅两侧伺立着很多文武官员,但是没有人佩带武器。秦王规定,所有官员上朝一律不能佩带武器。此刻,秦王吓得六神无主,连自己腰间斜挎的利刃都忘记拔出来了。秦王这才恍然大悟。但是秦王佩带的是龙泉宝剑,龙泉宝剑剑身很长,情急之下竟然无法抽出来。等秦王好不容易拔出宝剑,荆轲几乎就要刺中他了。这时,满朝文武百官从四面围击荆轲,荆轲是一位身手不凡的武士,众人一时竟然无法擒住他,双方周旋了好一会儿,那些官员才围过来七手八脚地将荆轲抓住。秦王下令将荆轲斩首示众,并剁为肉酱,以泄心头之恨。

当荆轲刺秦未果的消息传到燕国,燕国的黎民百姓莫不悲恸万分。为了纪念荆轲的壮举,老百姓就在荆馆后面的小山坡上修建了一座荆轲塔。由于荆轲的尸首没有办法找到了,大家便将他的衣服、冠冕葬在了塔内。

嵇绍血衣

嵇康是“竹林七贤”之一,他有一个儿子叫做嵇绍。嵇绍是一个罕见的孝子,他在父亲死后,年纪轻轻便承担起家庭的重任。他无微不至地照料着自己的母亲,用常人难以想象的孝行,抚慰母亲丧夫的悲怆。嵇绍不仅在家孝顺,还是一个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的人。

那时候,成都王起兵叛乱,朝廷岌岌可危。晋惠帝与成都王长期鏖战,结果晋兵连吃败仗,眼看着晋兵节节败退,晋惠帝属下的官员们抱头鼠窜,只顾着自己的安危,士兵们也是跑的跑、逃的逃,整个部队很快就溃不成军了。就在最为紧要的关头,只有嵇绍一个人独自守候在晋惠帝的身旁,时刻保护着晋惠帝的安危。

有一次,叛军箭矢如蝗地向他们射击,为了保护晋惠帝,嵇绍不惜用自己的身躯抵挡着箭矢的锋芒。刹那间,嵇绍浑身浸透了殷红的鲜血,鲜血甚至喷洒到了晋惠帝的龙袍上,印出一片又一片斑驳的血痕。嵇绍终于支撑不住了,他倒地不起,在血泊中停止了呼吸。嵇绍用最为惨状的牺牲,实现了报国的梦想,显得如此从容而又壮烈。

最后,动乱平息了,大家都被晋惠帝龙袍上密密匝匝的血迹所惊呆了。当侍从正要将龙袍拿去清洗时,晋惠帝强烈制止了。晋惠帝感慨万千地说:“这是嵇绍为我流的血,绝不能洗掉,它是忠诚的象征。”嵇绍冒死护驾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而嵇绍的生命却永远地牺牲了。晋惠帝想一直珍藏着这件血衣,珍藏着对忠臣嵇绍永恒的哀思。

嵇绍在祖国安危千钧一发之际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护卫保驾,这种忠烈的壮举,这种舍己的爱国热情永远激励着后人。

精忠报国

北宋末年,金国南下侵犯大宋河山。武艺高强的岳飞立志从军报国。上前线之前,岳母在岳飞的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字,也将岳母的期望全部寄托在这四个字当中。不负厚望的岳飞果然凭着自己的英明神武和精忠报国的精神,在前线屡立战功,不久便成为抗金队伍中的翘楚。

那时,金军元帅兀术率军横渡长江,迅速攻陷了建康、镇江、杭州、越州、定海等地。软弱无能的宋高宗只顾自己仓皇逃跑,并且一门心思想着与金国议和。岳飞不忘国恨,亲自率领岳家军与金兵展开了殊死搏斗,顽强地阻止了金兵继续南下的进攻步伐。岳飞又和韩世忠将军联袂抗敌,韩世忠在镇江黄天荡击退十万金兵,岳飞则在建康城郊围歼金兵的主力部队,一举收复了建康。此后,金兵一旦看到岳家军的旗号就吓得屁滚尿流。

为了收复河南失地,岳飞与儿子岳云率军北上,渡过长江直抵河南郾城,与金军进行了一场殊死交锋。金国元帅兀术亲自统领十万大军,还将“铁浮图”、“拐子马”等精良部队带到了郾城。在与兀术大军对阵之际,岳飞用极短的时间训练出一支使用长柄利斧和钩镰枪的队伍,专门对付“铁浮图”和“拐子马”。结果,岳家军将金军杀得丢盔弃甲。

随后,岳家军又在朱仙镇击溃金军。从此,金军将士人人闻风丧胆,纷纷退到黄河以北。岳家军成了金国灭宋无法突破的一道屏障。岳家军在黄河南岸安营扎寨,计划着继续北上杀敌。就在收复中原失地指日可待的时候,奸臣秦桧向宋高宗赵构进献谗言,怂恿宋高宗命令岳飞收兵。朝廷一连颁发了十二道紧急金牌,催促岳家军班师回朝。军令难违,岳飞在悲恸与愤懑中停止了进攻。

岳家军回到都城临安后,奸臣秦桧很快便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父子陷害入狱。不久,岳飞父子被秦桧暗地里毒死在风波亭。虽然英雄早逝,但“精忠报国”的精神却永垂不朽。

视死如归

公元1126年10月,金兵进攻真定,守将李邈奋力率军抵抗,杀死了大量敌军,最终寡不敌众,真定城防被金兵突破了。李邈看着蜂拥而至的敌军,率领为数不多的将士进行巷战,在与敌军进行的肉搏中,自己身负重伤,血溅铠甲,不幸被俘。这座宋朝的重镇从此便陷落了。

金军统帅得知李邈被俘后,感到非常兴奋。他们极力劝降,希望李邈为金朝效力。对方承诺:“只要你愿意剃去头发,做我朝的官员,将有享用不尽的荣华富贵。”李邈愤然陈词说:“我乃大宋臣民,岂能做你金朝的狗官。”

随后,金朝相国刘彦宗亲自诱导李邈说:“何苦如此冥顽不化,像我这般,过去在辽朝为官,如今为金朝效劳,不是更好了吗?不要自己与自己过不去啊!”刘彦宗费了不少口舌,李邈却仍然丝毫不为所动。

刘彦宗三番五次劝慰李邈剃去头发,为金朝效力,李邈总是回答说:“我乃大宋臣民,宁死也不背弃自己的父母之邦。”李邈见对方死缠不休,索性进寺庙做了和尚,以此袒露自己忠于祖国的心迹。

刘彦宗把李邈誓不降伏的情况禀报给金主。金主一气之下把李邈打入大牢,并叫人狠狠地折磨他,以此逼迫他服从。他们不给李邈送饭,想用饥饿诱使李邈屈膝求降,没有想到李邈就算饿死也不答应。于是又对李邈用酷刑,他们用铁棒打他,用滚烫的铁块烙他,将他打得血肉模糊,将他烫得伤痕累累,但他仍然宁死不屈。

金国对李邈施予了百般折磨,却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金主无奈的同时又感到怒不可遏,便下令将李邈处死。

奔赴刑场时,李邈面不改色地站在囚车里,不断地向道路两旁的围观者们频频颔首致意。在刑场上,李邈面对残忍的刽子手和锋锐的大刀,铿然地说:“命虽赴黄泉,魂却归故里,万死不辞。”

宁死不降

明朝晚期,有一个名叫左懋第的人,他出使北方,身陷囹圄,在敌方的威逼利诱之前,表现得丝毫不为所动。

左懋第,山东莱阳人,从小就有着高远的志向。崇祯年间,他高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一路平步青云。

清军入关后,很快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危难之时,左懋第协助福王组建了南明政权,与清军展开对抗。

为了打探清军的真实意图,左懋第出使北京。没想到左懋第一到北京,就被清军扣押了起来。

摄政王多尔衮强迫左懋第削发蓄辫,归顺大清。左懋第坚决不予同意,他对多尔衮的部属说:“吾头可断,发却不可剃。”在左懋第的带动下,使团里的其他五个人也纷纷表示忠于明朝。

多尔衮又叫一个叫艾大选的人前来劝降,左懋第没等艾大选把话说完,便愤慨地将他勒死了。

不久,多尔衮亲自接见左懋第。多尔衮责问左懋第:“我叫艾大选劝你投降,你非但不听劝告,还将他杀死,你可知罪?”左懋第从容不迫地回答:“艾大选前来劝降,是对鄙人最大的污辱,杀死他何罪之有?”

多尔衮厉声斥责:“见了本王,为何不跪?”

左懋第慷慨陈词:“士可杀,不可辱。我乃大明臣子,岂能向你跪拜?”

“我十分赏识你的忠诚,只要你为本朝效力,我担保你一辈子荣华富贵。”多尔衮劝诱着说。

“要杀要剐请速速动手,叫我投降是不可能的。”

“你真的不怕死吗?”

“不要问我怕不怕死,先问你自己羞不羞。”

“你也该替家里人着想。”

“生为大明人,死为大明鬼。死得其所,何须再费口舌。”

多尔衮对左懋第彻底没有办法了,只好下令将他处死。临刑之时,多尔衮还想劝左懋第投降。左懋第面对刑具,面不改色地说:“马上就能了却我的心愿了,真是求之不得,又怎么会投降呢?”说完,左懋第便大义凛然地引颈就戮。

临危受命

在清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抗英将领,名叫陈化成。英军疯狂侵略中国的时候,陈化成临危受命担任江南水师提督。他走马上任后加紧筹备吴淞口的防备。为了提高江南水师的作战能力,陈化成夜以继日地严格训练军队。

1842年4月,英国侵略者攻陷江苏。陈化成指挥军队驻守吴淞口炮台,对侵略者进行负隅顽抗。

1842年6月,英国舰队攻进长江,直逼吴淞口。由于陈化成率军有方,其战略战术堪称鬼神莫测,英军一时之间不敢轻易进攻。双方僵持多日。

同年6月16日,英军舰队终于向吴淞口发起攻击。当英军疯狂地扑向炮台时,陈化成身先士卒,率领炮手狙击敌舰。他指挥炮手待敌人行将逼近时大力开火,马上就击沉了三艘军舰。有人看到英军精良的装备和充足的枪炮,感到恐惧不已,便多次劝告陈化成退兵求和,但总是被陈化成厉声斥退。

由于当时的朝廷对英军十分畏惧,对陈化成的抵抗不予支持,加上原本与陈化成并肩作战的将领贪生怕死,临阵逃脱者难以计数,使得军心逐渐动摇。可以说,陈化成的处境十分不利。面对外无援兵、内有降将的局面,陈化成仍旧毫不丧失信心,仍旧率军舍命杀敌。在惨烈的鏖战过程中,将士们一批又一批地倒下了,而陈化成本人的右肋也受了重伤,鲜血迅速染红了他的铠甲。但他咬紧牙关挺住了,并亲自装卸弹药,亲自发射大炮,令在场的将士们深受感动,使得军中士气顿时高涨。不幸的是,英军的炸弹不断飞射而来,终于击中了陈化成的胸口,他口中血喷不止,轰然倒下了。随着陈化成将军的殉职,吴淞炮台也一并陷落了。

陈化成殉国时已经年近七旬,但他英勇报国的壮举和精神却令无数青年将士深感汗颜,也令无数国人为之感动落泪。陈化成,可谓真正的将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