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会听到家长介绍自己孩子数学学不好,题目做不对,是因为缺乏数学思维,言语之间,似乎数学思维,就是做数学题的思维,这未免有失偏颇,我认为数学思维绝非如此简单的东西。

数学思维不是一道两道数学题的解题思路,更不是局限于数与算式的思考方式,它是数学思维,也是理性思维,它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只是一种副产品,实际上对孩子的影响是会用一生来体现的。

今天就和各位家长聊一聊“数学思维”

那,什么是数学思维呢?

一、什么是数学思维

举几个有趣的例子:

看到天空的阴云,文科生会想到悲痛的心情或者生活的苦难,而理科生则会想到可能下雨,出门带伞;

看到球,文科生会想起小时候最喜爱的运动,而理科生则会思考球心、半径、球面公式等;

看到星空,文科生会感到人类的渺小与宇宙的伟岸,而理科生则会陷入费米悖论的沉思。

很明显,文科生的思维(代指文学思维)出于的是文学上的联想,理科生的思维(代指数学思维)是由此及彼的逻辑推导。

数学必背50张图(什么是数学思维)(1)

在我看来,数学思维就是站在数学的角度去剖析客观事物的能力。这个数学并不单纯指的数字和计算,而是指的数学体系,包括几何向量、函数关系、抽象概念、逻辑认知等种种方面。

有种常见的分类方式将数学思维细分成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空间思维等等不同项,今天咱们换种视角,从更整体的角度来认知它,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向去理解“数学思维”

一.是否发自内心地相信我们生活的世界是有逻辑的,可以用数学去描述的;

二.是否能够有逻辑有条理的分析事物,将事物之间的关系通过逻辑串联起来。

总结起来,就是信任逻辑,耐心分析。同时具备这两点,就可以说是良好的数学思维。

数学必背50张图(什么是数学思维)(2)

实际上,数学思维并非先天的天赋,而是一种可学习,可培养,最重要的是可成长的能力,就像唱歌画画一样,因此,很难说它有或者没有,只能说强或者弱——人人天生都会涂鸦,人人也天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感。

良好的数学思维可以帮忙我们更好的学习数学,而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锻炼了我们的数学思维。二者是相互影响的,并不是只有具备数学思维之后才能学好数学。

二、“数学思维”的作用

什么叫做“信任逻辑”?换句话说,就是相信这个世界是讲道理的,1 1就是等于2,不会出现一会儿等于2一会儿等于3这种不讲道理的事。

落到孩子目前阶段的学习上,就是相信任何一道题目的背后都是有逻辑的,再难的题目都可以推导出解法得出答案,有这个信念在,就可以做到不畏难,不盲从,面对困难能够静下心来分析问题,脚踏实地的下笔去做。

数学必背50张图(什么是数学思维)(3)

而“耐心分析”很好理解,落到学习上,就是通过长期的学习,孩子能够将已知信息有条理的串联起来,综合分析,做到找准突破点,逐步推进,得出新的二级信息,最后进一步获得答案。

这既需要积累足够的经验,也需要有充足的耐心和自信,归根结底,都要到数学的学习中去获取。

这里跟大家简单分享一种泛用式的数学解题分析思路:

第1步,读题审题,罗列已知条件;

第2步,根据已知信息尽可能的推导出所有的二级信息;

第3步,重新罗列已知信息和二级信息,进行再分析,重复上一步;

第4步,思考所有信息之间的联系,找出对求解有帮助的部分信息,最终求出答案。

三、如何培养“数学思维”

想要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同样要从“信任逻辑,耐心分析”两方面入手。

一是从小开始,培养孩子对客观规则的信任感,令孩子明白这个世界由各种真理构成,这个过程既需要孩子探索世界的好奇天性,也需要家长耐心的陪伴和相处。

这个过程中,概念的认识是最初也是最基础的一步,在幼儿阶段,多对孩子提问相关的问题,引导他去摸索思考,比如“今天是星期几”“现在是几点了”“今天宝贝的衣服是什么颜色”“这个玩具是什么形状”这些简单明了的问题,建立从小对数字的敏感,对平面及立体世界的认知。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就像英语的学习推崇母语环境一样,数学的学习也要从日常的逻辑认知开始。

数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解决问题,因此问答当中,让孩子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多给孩子思考的空间,让他学会琢磨。

同时,家长还需要注意和孩子的互动,面对孩子好奇的“为什么”,耐心帮助孩子拆解事物背后的逻辑,避免出于不耐烦直接给出答案的行为,尤其不要以权威压人,令孩子低头认可,这只会告诉他拳头比道理大,这个世界不想跟他讲道理。

当然,如果家长每天工作之余,心力憔悴,很难再提起精力来回答孩子的种种奇思妙想,这时候建议给孩子买一些科普类的书籍,既可以用更专业的内容来帮助孩子认知世界,又能够免除孩子精力过剩,总把心思投入到玩乐里面。

数学必背50张图(什么是数学思维)(4)

在我们大人看来简单的世界的认知,对孩子来说,还是回到在书本上系统的学习才能理解。

二是引导孩子自己推导,培养他独立思考的信心与能力,落到学习上则注意给孩子的题目难度由易到难,梯度合适——不能过难,那会挫伤积极性和信心,也不能过简单,那会使孩子养成学习不上心的习惯,陷于舒适区出不来。只有合适的难度才能既让孩子感觉到挑战性,又能获得最终成功之后的成就感。

具体来说,就是根据孩子的学习进度适当调节难度,当孩子对目前的难度感觉比较轻松的时候,就抛出更高一档的挑战给他,通过递进式的难度变化,推着孩子的思考力和承受力不断提高,同时注意新难度在孩子的能力范围之内,令他有自己思考解决的能力。

这方面其实我有着切身体会,记得小学的时候我买过一本小学的奥林匹克数学题册(初级),因为当时的课堂难度相对简单,基本只靠上课认真听讲,不用任何额外的学习就能考满分,因此书中的拓展题引发了我相当大的兴趣,我甚至愿意花整整1个小时的时间安安静静地解一道有趣的题目,我很享受自己开动脑筋逐步推导解决出一道难题的时刻,这让我体会到了一种微妙的优越感和成就感,因此每每解决一道难题都会嘚瑟的不行。

这段经历留给我的绝不是一时的自我优越式快乐,它开拓了我的视野,之后初中高中的学习中,遇到再难的题目我都能耐下心来慢慢去推导分析,同时也帮我树立了信心,我相信任何题目都有被出题人隐藏起来的思路解法,而自己能够把这个解法推导出来。

数学必背50张图(什么是数学思维)(5)

总而言之,数学思维并非什么灵丹妙药,有了就能在数学的领域里纵横天下,没有就只能怨老天爷不赏饭吃,这纯属是把孩子的成长赌在运气上,对于父母来说实不可取,我们应该认识到想要孩子具备良好的数学思维,要慢慢培养,不急于一时,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入手,从每时每刻的言传身教开始,使得孩子慢慢形成相信逻辑,耐心分析的好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