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心理界限的成熟,不是凭空而来,他与家庭的培养教育是分不开的,父母良好的人格、与孩子的正确分离方法对一个人的健康心理界限养成有很大关系。读者可以参考一下内容,在孩子成长的关键阶段对孩子的健康心理界限给予充分重视。通过对人际界限成长阶段的划分,你将学会修复、疗愈自己曾因人际关系而出现裂缝的心灵,并且重建、维持与他人健康的亲密关系。

有边界感才是成年人最好的修养(关于边界感的一二三)(1)

一、婴儿期与儿童早期

出生前,孩子在子宫中与母亲是没有物理界限的。尽管子宫内的体验仍然是个谜,但出生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驱逐,让人感到被母亲抛弃了。顷刻之间,一个开放的空间,一种界限,突然身陷其中。这种被迫分离的痛苦可能会对初生婴儿造成巨大的伤害,以至于他可能会对未来要投入的关系感到恐惧。

尽管如此,在生命的头几个月,婴儿通常体验到他在精神和情绪上跟父母或父母形象是融合的。这种体验会被父母的镜映强化。镜映就是父母把自己感知到的婴儿的体验用表情、姿势和声音反馈回去。

就在这成长的早期,全或无(分裂)、好或坏被习得了。在一段时间内,他们仍相信自己是父母的延伸,但逐渐地,某些最早的迹象开始让他感觉到自己其实是跟父母分离的,于是他开始探索。

当孩子学会走路,与父母分开之后,他们开始明白,原来不是所有事物都能以全或无、好或坏这样划分的。取而代之的,是他们知道了有些事情可能既有好的方面也有坏的方面, 比如从父母身边走开。在这个"和解"的阶段,他对自我、最初的界限、独立与依赖都有了更多的了解。再往后的学步阶段,他开始测试自我、他人和世界的边界,到4岁时则开始模仿父母和亲密他人的行为。

理想情况下,随着这些早期经验和事件的开展,儿童就会建立健康的自我感。自我发展关键且不可或缺的部分,就是健康界限的形成与维持。儿童最早是从原生家庭、后期则从外界的他人那里习得自我感和界限。假如这个教养和模仿的过程中,原生家庭和环境都不健康,儿童就从中习得和发展了不健康的自我感和界限。这两者通常是并行的。

有边界感才是成年人最好的修养(关于边界感的一二三)(2)

二、潜伏期

在5~11或12岁这个被称为潜伏期的时期,儿童继续学习自身与他人的异同,这是形成界限的关键。他们持续探索自身的不同方面并不断成长,不止是在身体、精神和情绪层面,还包括心灵层面。最后,他们继续发展社会角色和准则。

三、青春期

青春期的少年再次开始与父母和家庭分离。父母在此需要继续起模范作用,并设定健康的界限,以便成长中的青少年能够维持健康的自我感因为他们那时正在为自我认同而努力奋斗。如果父母在界限方面过紧或过松,青少年将无法习得健康的界限,也无法发展健康的自我感。

同样也在这个时期,人们会开始认真尝试去建立亲密关系。这些尝试在成年期会不断重复,或持续大部分人生。青春期的这些尝试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练习",尽管它们并不令人满意。只有建立和维持健康的界限,并由此发展了健康的真我,才能拥有健康和令人满意的亲密关系。

就如表4.1显示的,健康家庭中的青少年可以重复儿童发展的前14~16项任务。

四、成年期

由于成年早期属于前半生,有许多原因会造成我们很难形成带有健康界限的健全自我感。这些原因可能包括精力更多集中在如何建立独立的人格和离开家庭(包括职业生涯和慢慢建立自己的小家)。但如果是在一个不健康的家庭中长大的人,没能得到所需的健康教育,那么最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并没有被家庭和社群所教育、获得榜样和允许拥有一个带有健康界限的自我。原生家庭、家族和社群越不健康,这个原因就越重要。健康成人和创伤成人都会在他们的一生中重复这些发展阶段。

有边界感才是成年人最好的修养(关于边界感的一二三)(3)

有边界感才是成年人最好的修养(关于边界感的一二三)(4)

(表中内容从下往上看)

(摘自查尔斯.惠特菲尔德《人际界限》一书部分章节)

2023年3月5日#如何在学习中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