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上两文(见文末),我们介绍了法国大革命初期的情况,从1789年到1794年的五年,革命的破坏性被展现得非常明显。大革命中的主要领导者有些出身于中上层阶级,马拉的出身就很有代表性。通过上两文,我们可以得出这五年的五个特点。

法国大革命初期的五个特点

其一,软弱的人无法在革命中生存。

路易十六被后世称为软弱的好人,一方面对革命派软弱,一方面对大贵族、大地主阶级软弱,左顾右盼中最终选择了支持传统支持者,使得君主立宪派、革命派发动了革命。

法国大革命出现的具体特征(法国大革命初期充分说明一点)(1)

其二,阶级阶层越高,越主张妥协和缓,也越容易失败。

原因很简单,这样做使得破坏力并非巨大,自身的未来损失也会少一些。然而,革命一经推动、旧世界一经被推翻,那么,处于底层的阶级、阶层也就会越来越愤怒。

其三,革命的破坏性在于害怕。

革命中的愤怒很难把握,特别是各个阶级、阶层内部没有统一规划和领袖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上一个阶级、阶层依靠下一个阶级阶层中的强硬势力不断地控制时局,在这种不断地推翻与被推翻中,愤怒转化为害怕。

害怕的人希望用简单而又野蛮的方式消灭政敌,所以我们会看到,每个阶层的代表被推翻后,他所代表的政治势力几乎被全面荡平。直至罗伯斯庇尔杀掉丹东、杀掉埃贝尔(无裤党的代言人)成为孤家寡人之后被推翻、被推上断头台。

法国大革命出现的具体特征(法国大革命初期充分说明一点)(2)

其四,革命中的新利益集团。

在革命中的愤怒从理智到非理智的过程中,曾经的高阶级、高阶层反而变得更加理性。他们通过对革命派的妥协、表面顺从既保留住了财富和权力,也在革命派不同派别的领导人在革命中逐渐变成财富、权力的拥有者间形成了“财富、权力拥有者的联盟”。

更简单地说,就是:曾经的有钱人有权人虽然在革命中失去了很多财富、权力,但是他们仍然保住了财富、权力,用“财富、权力的语言”不断地影响“穷人变成财富拥有者、权力拥有者”,进而,他们之间形成了新的利益集团。

其五,革命的胜利基础在于谁获得最广泛势力的支持。

在革命中,谁能够得到最广泛的人民的支持谁就会胜利,这也是拿破仑最终成为第一共和国执政、法兰西皇帝,叱咤欧洲十五年,以一国之力对抗包括英国在内欧洲封建势力的根本原因。然而,当拿破仑等人逐渐由中下层成为顶流阶层之后,他们的意识也受“财富、权力拥有者”阶层影响。这就好像是我们在评论封建社会下农民起义的胜利者刘邦、朱元璋一样,他们成为帝王过程中、成为之后也脱离了曾经的阶级、阶层是一个道理。

法国大革命出现的具体特征(法国大革命初期充分说明一点)(3)

法国大革命具有世界性影响,可以说打破了西方世界控制下的旧体系。不仅是欧洲,整个美洲大陆都开始癫狂,拉美地区更由此不断地出现民族解放运动。

革命状态的心理,不能以闲人心态评价:马拉之死的不同表达

从1789到1799年的十年,正是法国大革命开始后最癫狂的十年,各种力量、各种思想不断地碰撞厮杀。这些在很多后世人看来,因为没有亲身经历过这种大变革,以后世闲人的精神状态评论着内中的一切。其实,不仅仅是闲人们,就是当时的人也难以有什么真正的评价。

例如马拉之死,如何展现马拉就成为一种价值观的展现。有些人歌颂马拉,有些人诅咒马拉。相应的对于杀手科黛也有不同态度,有的直接采取了无视,有的则采取了讴歌。这就是《马拉之死》与《刺杀马拉之后的科黛》所展现的不同表达。

法国大革命出现的具体特征(法国大革命初期充分说明一点)(4)

同样,对这两幅画作的点评也显示出后世闲人们的不同价值观。两幅画作中,《马拉之死》乃是马拉当时人的爱憎表达,有一些后世闲人在点评中往往以“谁在说谎”,纠缠于马拉手中的信到底写了什么。或者马拉有皮肤病,并没有在画作中有所展现。其实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在于《马拉之死》的作者的爱憎在于认同马拉。

雅克·路易·大卫创作于马拉之死当年。大卫的这幅画展现了马拉的仁慈、爱民,例如便笺上分别写着“1793年7月13日,玛丽·安娜·夏洛蒂·科黛致公民马拉:‘我’十分不幸,指望能够得到您的慈善,这就足够了。”“请把这五个法郎的纸币给一位五个孩子的母亲,她的丈夫为祖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法国大革命出现的具体特征(法国大革命初期充分说明一点)(5)

实际上科黛以“因为贫困寻求帮助而做报密者”的身份来见马拉。大卫的画作内所展示的信息,也是一种真实的展现。如果你要说要全面,这对艺术作品是很难达到的。如果非要拿这一标准去衡量《刺杀马拉之后的科黛》这部作品,该作品所残缺的真实信息更多。

艺术不可能至上:法国大革命与马拉之死的不同绘画表现

法国要有革命的必然性:强势者弱势者都在疯狂中,论拉瓦锡与马拉

大好山河月明下朱棣迁都:对大明2好,对南方则有3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