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大革命(法文:La Révolution française,英文:The French Revolution)又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1789年7月14日在法国爆发的革命,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波旁王朝及其统治下的君主制在三年内土崩瓦解。法国在这段时期经历了一个史诗式的转变:过往的贵族和宗教特权不断受到自由主义政治组织及上街抗议的民众的冲击,旧的观念逐渐被全新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等的民主思想所取代。关于法国大革命结束的时间,世界史学界看法众多,难成共识。在法国,普遍将热月政变作为大革命结束的标志,热月政变推翻了雅各宾派的激进集权统治

历史背景:

1.经济因素

18世纪是法国经济由于通货膨胀而日益恶化的时代,通货膨胀使得社会购买力下降,18世纪80年代地主因欠收加租进一步削弱农民的收入。国内最大的地主罗马天主教会教廷对谷物征收什一税。什一税表面上减轻了国王税项对民众的压力,实际上对每天都饿着肚子的穷人而言是一座大山。

国内设置的关卡则限制了国内的经济活动,在间歇性作物欠收时成为运输障碍。资料显示,贫户家庭在面包上的支出在1788年占家庭收入的一半,1789年则达到80%。商品滞销,农民涌入城市造成高失业率,都使得社会开始动荡不安。

法国由于路易十五时代的过度参战又未能打赢(特别是七年战争)而导致国库空虚,以及参加美国独立战争带来的财政压力。当时法国国债总量高达20亿法郎。由于战争债务带来的社会负担,加上君主体制下的军队无能,为给退役老兵提供社会服务所拖累。同时贵族阶级,尤其是住在凡尔赛的路易十六和玛丽·安托瓦内特皇后的奢华生活大大加重平民百姓的经济负担。老旧而效率低下的财政系统无法负担政府债务,而不合理的税务制度又让这一切雪上加霜。

革命发生的原因之一是1788年春法国的旱灾。1788年法国还没有从发生在三年前的干旱中恢复过来,上次干旱因饲料不足出现了大规模的屠宰牲畜的情况,造成以牲畜的排泄物为主要肥料的法国农田肥力不足大量闲置。

1788年7月13日,周长达40毫米的冰雹连续敲打着农田,造成大量土地收成全无。同年冬天,法国处于严寒状态。这致使法国大革命前夕,面包的价格大幅度上涨(从正常情况下的一个4磅面包8苏到1789年底的12苏),患病人数和死亡率上涨,大规模的饥荒和普遍的营养不良。饥荒甚至蔓延到欧洲的多个地区,而且政府缺乏足够的运力致使食品无法运往灾区。

2.阶级因素

在路易十五当政时期(1715年-1774年),由于人民极度不满国王的统治,不断遭到各种抨击。这形成了启蒙运动,涌现出了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等一大批思想开明的人物,天赋人权、君主立宪、三权分立、主权在民等思想应运而生,并且日益深入人心。

在革命前,法国的居民被分成三个等级:第一等级:天主教高级教士。(国王不属于任何阶级)第二等级:贵族。第三等级:包括资产者、农民、无产者在内的市民、下层人民,除第一第二等级外其他阶层。新旧阶级势力之间的冲突在某种程度上对革命推波助澜。法国的贵族头衔是开放的,让一些有能力及有钱的第三等级人群有机会成为贵族。1700年至1789年间,法国社会增加了约5万个新贵族。随着国家财政陷入危机,封爵的价格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一些没落的贵族对这些新贵族也十分的不满。贵族本身也有投资商业、矿业、地产等行业,因此资产阶级财富与贵族财富的概念界限在18世纪以后变得模糊,但资产阶级和贵族之间的冲突依然日益严重。

3.启蒙运动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法国大革命)(1)

由启蒙时代带来的愤恨和渴望,以及由此而生的社会和政治因素也是法国大革命产生的重要原因。这包括对专制王权的愤恨;那些和荷兰、英国等国的商业城市有联系的,也因为荷兰爆发爱国者起义失败吸引了荷兰流亡人士,无形中助长了法国革命的政治意识形态;知识分子和商人对贵族特权和统治的愤恨;农民、工人以及资产阶级对传统贵族领主特权的愤恨;对神职特权者的愤恨和对宗教自由的渴望,相对贫困的乡村低等教士对贵族主教的愤恨,和由此延伸的对天主教的愤恨,受新教徒控制的小兄弟会修士会对其它宗教机构的影响;对自由以及共和制度(尤其是随着革命的深入发展)的渴望;以及国王解雇财政顾问中被视为人民代表的安·罗伯特·雅克·杜尔哥以及后来的雅克·内克尔。

启蒙运动为打倒法国旧制度的法国大革命等革命提供了自由的革命思想,孟德斯鸠的主张对取代旧的君权神授的王朝体制有重要作用,孟德斯鸠主张,新的共和国政制体制需要有以理性为基础的宪法。

法国大革命又被分为三个阶段:

个阶段:

1、君主立宪派1789.7—1792.9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制宪会议。并颁布法令(①“八月法令”;②《人权宣言》;③《1791年宪法》)对法国进行初步改造。动摇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但他们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利益,没有废除封建地租,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得不到农民的支持。他们还不愿意打倒国王,革命中有很大的妥协性。

2、吉伦特派1792.8—1793.6工商业资产阶级立法会议(后被国民公会取代)。吉伦特派攻占王宫,推翻君主制,普选产生国民公会,取代立法议会。取得瓦尔密大捷,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并处死国王路易十六(①瓦尔密大捷;②召开国民公会;③成立共和国;④审判处死路易十六)。从而推动了革命继续向前前进。但他们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不愿意采取限价措施,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最终被人民所抛弃。

3、雅各宾派1793.6-1794.7中小资产阶级国民公会。

雅各宾派专政时期实行革命恐怖政策基本上赶走了外国干涉军,战场转到国境外。特别是把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标着着革命达到顶峰。但也形成了小土地所有制,对法国未来经济不利。而且,雅各派内部出现严重分裂,后来在“热月政变”中被颠覆。发展趋势是把革命不断推向深入。(①摧毁封建制度②实行恐怖政策③发布总动员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