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加强合作交流,促进(加强交流合作贡献青春力量)(1)

图①:潘妧纱在2021年7月举行的国际青年英才对话论坛上同与会嘉宾交流。 图②:在医院身着工作服的费尔杜斯。 图③:哈文在实验室研究调研期间采集的水生物种。 图④:瑞丽在2021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全球抗疫与国际传播论坛上发言。 以上均为受访者供图 图⑤:位于湖北省襄阳市的月亮湾湿地公园逐年添绿增景,实现了原生态湿地保护与游览休闲的融合。 杨 东摄(人民视觉)

开栏的话

青春与梦想相伴,愿景和使命同行。青年在促进中外交流对话上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呼唤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即日起,本版与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联合推出“外国青年走读中国”专栏,采访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职业背景的在华外国青年,聚焦他们在中国学习、工作、生活的体会感悟,加强交流合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

“人与人之间的真挚友谊”

本报记者 时元皓

在山东大学医学院求学7年,取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后,来自孟加拉国的米斯巴·费尔杜斯成为北京阜外医院的一名心内科医师。当谈及毕业后为何留在中国,费尔杜斯说,“我认为年轻人应该努力学习专业技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中国能够为年轻人提供这样一个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

他向记者回忆起初到中国的经历,“那是在2009年9月的一个午后,我乘坐的航班降落在济南遥墙国际机场。那时的我还不懂中文,周围的新环境对我来说是陌生的。”从机场到山东大学,费尔杜斯得到一名年轻人的帮助。“他先是带我坐上大巴,后来又帮我叫了出租车。我对中国的第一印象就是中国人民特别友好,乐于助人。”

在中国的生活体验不断加深费尔杜斯对这片土地的感情。如今,他可以熟练使用各种网购平台,享受电子支付的便利。“无论是购物还是乘坐交通工具,电子支付快捷简单。我去过很多国家,我认为中国在这个领域发展得最好。”交通方式的发展变化也令他印象深刻,“记得2009年我刚来中国读书时,从济南坐火车到北京需要6个小时左右。现在,坐高铁最快只用不到一个半小时!”

在采访中,费尔杜斯不止一次表达了对中国的感激之情。“感谢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我完成学业,也感谢许许多多中国的老师、同学和朋友都不求回报地帮助和支持我。”这份感情,让他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毅然回到中国并竭尽全力提供帮助。

在中国抗击疫情过程中,费尔杜斯陆续筹集到约6万个口罩捐赠给武汉、上海等地。费尔杜斯获得了由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等机构联合颁发的“2020年‘一带一路’友谊奖”。

“在中国,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真挚友谊。”医者仁心,费尔杜斯希望利用所学让更多人受益。他参与了导师吴永健发起的“慢性完全性闭塞病变防治周”活动,并邀请该领域的各国专家讨论复杂手术案例,促进学术交流。在导师的带领下,费尔杜斯曾前往孟加拉国、尼泊尔、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与当地同行进行学术交流。“疫情防控期间,我们仍保持着密切和频繁的线上往来。过去两年里,我们与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同行们举行了超过15次线上会议和两次现场手术操作培训。”

“曾经我以为‘一带一路’更多地侧重于基础设施合作,后来我逐渐意识到,它的内涵远远不止于此。”近年来,作为亚洲心脏病学会副会长,费尔杜斯参与举办了很多活动,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积极关注与心脑血管相关的健康问题。“这些活动帮助了许多年轻医生了解最新医疗技术发展动向,相信也会惠及更多病患。共建‘一带一路’打开了相互学习的大门。”

当被问及对未来的憧憬,费尔杜斯动情地说:“共建‘一带一路’让各国人民心连心。希望先进的技术和手术方法能够在更多医院得到普及,让大家远离心脏疾病,拥有健康生活。”

“我打算将来继续留在中国”

本报记者 王骁波

“事实证明我来中国留学的选择是正确的。”厄瓜多尔留学生哈维·苏佩说,在中国学习和生活的这几年让他受益匪浅,不仅学到了更加前沿的专业知识,也让他对中国环境治理的成果和经验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哈维·苏佩今年28岁,来自厄瓜多尔中部城市安巴托,在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水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在这里,大家都称呼他的中文名——哈文。目前,他正在研究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钒污染和健康风险等课题。“中国的环境科学研究水平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许多研究资源和科研成果,也推动了其他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

哈文曾在前往山东采集研究样本的途中,被位于东营的“水城米仓”稻田中巨大的画作深深吸引,“中国生态旅游发展迅速,充分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科学性。这一理念深入人心,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推动中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世界上每个地方的生态系统都是独一无二的,当面对发展需要时,如何同时保护原有生态环境是个挑战。中国的许多地方很好地实现了开发与保护的平衡。”哈文说,中国生态系统种类繁多,从南到北,地貌和物种差异很大。“我正计划着去更多的自然保护区看看当地如何保护生态环境,比如四川九寨沟、贵州梵净山、云南白马雪山等众多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哈文注意到,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强宣传引导和出台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鼓励人们选择环保出行方式;各部门协调一致,高效推进生态治理。“走在北京的街头,可以看到很多人骑着共享单车出行,马路上也有许多绿色车牌的新能源汽车。”哈文说,学习之余,他还时常去北京周边的湖泊、公园和森林等地考察,见证了这些地方的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比如,我每次去官厅水库都能感觉到水域面积在扩大。有一次,我只在那里待了一会儿,就看到了四五种不同的鸟类。这正说明当地政府为环境保护付出的努力获得了回报。”

“中国环境治理的理念、政策和实践不仅造福本国,也有利于全世界。”哈文表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有目共睹。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中国不但注重自身发展,还通过国际合作积极帮助其他国家共同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由中企承建的辛克雷水电站彻底改变了厄瓜多尔电力短缺的历史,帮助该国从电力进口国变成电力出口国。此外,两国在能源、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保持密切合作,对厄瓜多尔的环境治理产生了巨大促进作用。“我打算将来继续留在中国,进一步学习环境治理方面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希望未来能利用所学为厄瓜多尔以及全球环境治理作出贡献。”哈文说。

“用我的镜头记录、探索中国”

本报记者 戴楷然

“我会一直用我的镜头记录、探索中国,通过互联网继续讲好我和中国的故事,向世界展现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去年9月,在2021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全球抗疫与国际传播论坛上,意大利视频博主瑞丽·隆吉的一席发言收获了台下的阵阵掌声。

瑞丽来自意大利罗马,在中国学习工作6年多,如今已在浙江杭州成家立业。她和丈夫何俊杰在社交网络平台发布生活类、旅行类视频,目前拥有超过140万的粉丝。在她看来,中国互联网迅速发展,为许多人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了机会和平台,“它让我接触了一个新兴行业,并由此改变了我的生活”。瑞丽也发现,许多外国年轻人选择留在中国,用不同方式向世界讲述中国的发展变化,分享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体现了中国文化吸引力的不断提升。

在昆明逛早市,在长沙品尝特色美食,在杭州记录乘坐高铁出行的经历……打开瑞丽的社交网络主页,可以发现,她非常喜欢展现在中国不同地方的体验。“中国各地都有着独特的‘味道’,不仅是饮食方面,各地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等都深深地吸引着我。”瑞丽表示,在中国生活的经历让她亲身感受到中国的丰富多元,从杭州的细腻到成都的热辣,从三亚的热带风情到南疆的淳朴民风,她希望透过镜头让更多人感受中国、了解中国,“让全世界发现中国的美好”。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瑞丽拍摄了许多介绍中国疫情防控举措的视频,在海外社交平台引发广泛关注。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防控理念给瑞丽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国政府既重视疫情防控,也重视经济发展,动用一切可用资源抗击疫情,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健康。”瑞丽认为,中国疫情防控取得的成绩对于一个14亿多人口的国家来说殊为不易,这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前不久,瑞丽到访陕西西安,探访正在建设中的丝路欢乐世界。园中有7个主题文化街区,汇聚各国特色,展现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历史文化和发展脉络,别具风情。瑞丽曾在西安留学,这次参观令她颇有感触。她表示,西安和她的家乡罗马都是历史古城,都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现在,中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不仅让古老丝路焕发新光,更将世界各国联系在一起,为全球发展事业注入了新的动力。“我们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与世界各国分享发展经验,提供发展机遇,将给各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瑞丽说。

“每个转角处都有着令我为之着迷的东西”

本报记者 白紫微

“对我而言,在中国生活和工作如同一段无尽的探索之旅,每个转角处都有着令我为之着迷的东西。”来自荷兰的埃尔斯贝斯·范·帕里顿如此形容她对中国的感受,她有一个好听的中文名叫做潘妧纱。“中国一直在发展变化,而我享受其中。”

潘妧纱是一位青年汉学家,她曾先后在荷兰莱顿大学和中国北京语言大学学习,目前是《北京周报》的一名英文编辑顾问。在她的稿件中,能看到来自中国各地带有人文关怀的故事。无论是65岁老人开始学习芭蕾舞,还是“Z世代”青年探索将沉浸式戏剧元素与京剧相结合,抑或是记录珍稀动物保护工作背后的点滴……潘妧纱认为,这些讲述普通中国人生活的故事能够引起其他国家读者的共鸣,为他们了解中国社会发展现状提供新的视角。

她与记者分享了采写“时尚奶奶”一文的感受。4位平均年龄70岁的北京奶奶在社交平台发布了许多记录日常生活的短视频。视频中,她们造型百变、气质优雅,积极自信的生活态度吸引了大量粉丝。“时尚奶奶热情地拥抱数字时代,正体现了只要热爱美丽和健康,老年仍然可以成为人生的黄金时段。”潘妧纱说。

工作之余,潘妧纱还对探究当今中国的时尚产业和城市文化情有独钟,她创办了双语时尚电子杂志“China Temper(意为中国范儿)”。“在中国年轻一代的个性风格及表达的强烈影响下,中国时尚的发展触及社会各个层面,其深度、规模及影响力早已超出我们的所见范围。中国文化软实力深厚,我希望通过我的杂志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不同侧面。”从探讨时装技术的未来,到推介新生代中国摄影师,该杂志向读者介绍有关中国时尚产业的最新前沿动态,展现其中的文化内涵。

最近,潘妧纱正在研究中国在时尚领域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在推广绿色生活方式方面的探索和努力。她注意到,在6月举行的上海时装周上,许多中国设计师在选择面料制造商和制衣厂时都遵循了绿色环保理念。“设计师们或是使用前几季的回收材料,或是与本土手工艺团体合作,以实现从编织到染色的全手工生产,用可持续理念将传统元素与现代中国联系起来。”

去年5月,潘妧纱参与了“国际青年中国行”广东站的调研活动,与其他来自16个国家的22位青年一道先后前往广州、东莞、深圳等地,深度感知大湾区改革开放活力,领略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变化。调研中几家来自智慧出行、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科技企业的产品给了我极大的震撼,这些前沿的技术变革很吸引我。”潘妧纱回忆道。

“世界进入加速变革和不确定性增多的时代,我们应当理智思考如何沟通,克服分歧找到共同点。”潘妧纱认为,国际青年应加强对话、相互激励、共同进步,其中,增进不同文明间的包容互鉴尤为重要。“当下,全球多元化和文化开放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文化交流为国际社会发展注入活力,更有助于推动世界和平发展。”《 人民日报 》( 2022年07月20日 17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