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名赵构(公元1107年-1187年),字德基,汉族徽宗第九子,钦宗弟,北宋灭亡后,在南京即帝位在位36年,让位后病死,终年80岁,葬于永思陵(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35里处宝山)赵构不愿收复北方故土,宠信秦桧,处死岳飞父子,为后人诟病   ,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南宋赵构为何一定要杀掉岳飞?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南宋赵构为何一定要杀掉岳飞(赵构为何要杀岳飞)

南宋赵构为何一定要杀掉岳飞

宋高宗,名赵构(公元1107年-1187年),字德基,汉族。徽宗第九子,钦宗弟,北宋灭亡后,在南京即帝位。在位36年,让位后病死,终年80岁,葬于永思陵(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35里处宝山)。赵构不愿收复北方故土,宠信秦桧,处死岳飞父子,为后人诟病。   

  赵构是乱世之君,应亡而未亡,并得以善终,其中原因颇为耐人寻味。赵构敢于使用双料间谍秦桧,娴熟驾驭虎狼之兵将,周旋于强敌金帝国之侧,他不仅有深厚的社会基础,他也确实是有些水平和权谋的。赵构历经危难,身处机枢,对形势看得比较透彻,手腕也算是十分了得的。然而,遗憾的是,此君有知而无志,有才而无德。赵构母亲地位卑微,赵构自幼缺少宠爱,一直谨小慎微地在夹缝中求生存,致使他性情偏狭、自私、阴险、狡诈。他对宋室并无太多责任意识,他对子民亦无关爱之情,他更无千古一帝的野心。赵构的内心深处,始终沉湎于康王优游的上流社会生活。为此,他竟然可以欣然而坦然地做金主的侄皇帝。所以,他自然而然地选择了平衡方略。 

   平衡方略也是宋朝的立国方略,成为有宋以来历代中国王朝的家法。在对外策略上,宋朝坚持北守南扩的方针(发展是硬道理);在对内策略上,宋朝坚持保上压下的策略(稳定压倒一切)。宋朝的平衡方略不难理解。赵匡胤原本就是贵族,政权是靠贵族支持取得的,他们的统治基础依托于贵族和大地主,必须确保贵族和大地主阶级的利益,这就决定了宋朝的立国方略。平衡一词,当然是托词。不过,这可不是名词或形容词,这是一个动词,一个血淋淋的动词。由此,就可以理解王安石变法(照顾自耕农利益)之失败。当然,也就不难理解岳飞之被杀了。 

  岳飞触犯了宋皇的两个大禁忌:一是功高震主,将来不排除黄袍加身的可能性;二是北方土改,极有可能形成新的均田制,搞得贵族和大地主们惶惶不可终日。皇上想杀岳飞,大臣们更想杀岳飞,君臣同仇敌忾,理由当然就“莫须有”了。  

  宋朝是中国国运的转折点。宋人援道释入儒,从根本上毁灭了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传承。宋儒开启了中国犬儒的时代。犬儒比之奴儒,要可怕得多。犬儒除了奴性更强之外,还具有凶残的兽性。千万不要小看了中国八百年来的主流知识精英。因此,王安石被上下左右交相攻击,岳飞孤零零地慷慨赴死,这一切就不再令人感到意外了。中国由秦朝建立的封建加法制的治理逻辑被彻底颠覆了,由宋朝开始,中国盛行封建加迷信。赵构竟然编出了“泥马渡康王”的拙劣故事。愚民到这种程度确实古今罕见。破坏了法律基础,也就自然解除了道德约束。迷信、权谋和实力决定一切并成为一个时代的审美标准。由此,才会生出所谓的平衡方略。正因为如此,举国皆知秦桧是间谍而仍可为宰相,全民皆知岳飞是忠臣而仍然被杀害。有宋一代,中国人开始丧失道德判断和道德坚持,一个鲜廉寡耻的民族当然没有希望。于是,元灭宋,清灭明。到了近代,差一点儿就亡了中国。 

  平衡方略,要点是对外妥协和对内镇压。平衡即取舍。何取何舍?这可是个大问题!在阶级矛盾压倒民族矛盾的时候,取舍就会变得不可思议。宋朝的政策取向很明确。让自耕农(中产阶级)破产,成为庄园奴隶;让大地主兼并,成为庄园奴隶主。为了镇压庄园奴隶的反抗,不惜借助外国的反动势力。别以为大地主名字不好听,他们一个个都赫赫有名,司马光、欧阳修、苏东坡、秦桧等等等等,够牛了吧!王安石变法是为了自耕农,所以必须失败;岳飞北方土改也是为了自耕农,所以必须被杀。他们统统被平衡掉了。  

    秦桧一句“莫须有”其实已经道出了宋朝的政治内涵。何为“莫须有”?第一,杀岳飞乃是朝中共识,所以理由“莫须有”;第二,杀岳飞的理由难于启齿,所以理由“莫须有”;第三,杀岳飞无需司法程序,所以理由“莫须有”。够清楚了吧!朝中共识(庄园奴隶主共识);难于启齿(不让庄园奴隶知道);无法无天(公然的政治迫害)。这就是南宋的政治。 

赵构这样的人物,绝对不是用昏君一词就可以概括的。他这样的人物历史上太多了。他们大多数都是有些才华和有些水平的,他们一点儿也不昏,问题是他们的立场决定了他们的行为。代表了庄园奴隶主利益的赵构们,会永远地执行平衡方略的。除非有一天,能够有庄园奴隶的代表出来与之“平衡”。其实,这是一个浅显的真理:人民不能当家作主,“明君”可能比“昏君”更可怕!

岳飞在赵构和秦桧的合谋下,被杀就成为了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