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黄土地背朝天(面朝黄土背朝天)(1)

01

小时候,非常不喜欢我妈说“面朝黄土背朝天”这个词。

这个词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她又要严肃地谆谆教诲我好好读书,否则这个词就是不好好读书的结果。

意味着她估计在哪里听说了我的某件劣迹,认为我如果不深刻反省,会导致这个词所代表的严重后果。

这种“只要......就......”的言论,为我留下的心理阴影面积有多大,是一道无解的难题。因为它会时不时在我午夜梦回老家,就会跳出来警告我一番。

梦里的我经常困于赶考现场,焦灼地发现试卷一道题也不会,啊,老天,我不是已经毕业了吗?怎么还在考试?我要怎么才能脱离“面朝黄土背朝天”?

16岁以后,我就彻底告别了老家,告别了农活,每年仅仅在清明时节回去一趟。但是,很奇怪,离得越远,走得越久,越发现这个叫“柏树湾”的地方深入骨髓。

有时候,我甚至会想,假如我当初学习一塌糊涂,会不会在这里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

不,也不会。如果这样,应该是出去打工,远嫁他乡了吧。打工几十年,就算再回来,也没法“面朝黄土背朝天”,因为已经不会种田了。

面朝黄土地背朝天(面朝黄土背朝天)(2)

02

我的老家,渐渐变得我不太认识它。

田地荒芜,杂草封路。当年的小路蜿蜒鸡犬相闻早已不在。

这是我的老家的现状,很多地方的乡村,也这样。

村里的少年,成绩好的,考上大学,再也不回来了。成绩不好的,进城打工去了,即便不能在一二线城市买房,一般也会在县城或镇上买房,再也不回来了。

村里的小学因为生源太少,已经撤了,极少的儿童只能到镇里入学,在镇上租房,长大后要么上大学,要么打工,都不会回来了。

离开村里的人,都在证明着一个现实:进城去,再没有本事,也比种田强。守着农田,最苦最累,时间长,回报低,最没有奔头。

剩下的,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老人。老的老,去世的去世。这几个真正会种地的农人走了,就再也没有会种地的人了。

老家的丘陵地貌,一直沿袭着久远的农耕模式。如今,“青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这些小时候常见的景象,再也不会有了。拿起古诗词,想给孩子讲一讲,却发现空口白话,只有到国画里找几张图给孩子看。

所以,当我读到周华诚的《下田:写给城市的稻米书》时,久违的感动涌上心头。

面朝黄土地背朝天(面朝黄土背朝天)(3)

03

周华诚在一次次回老家时,深深感到家乡的变化的巨大,决心以文字和镜头来记录故乡的草木人情,因而集结成一系列的《草木光阴》《草木滋味》《素履以往》《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等书,视角微细,都是乡野间最寻常的果蔬生灵。越寻常越难写出新意,然而,他的文字却很是清新,就像晨间的清露,且风且摇,突然碎出一缕清凉,让你的心倏忽被击中。

而这本《下田:写给城市的稻米书》,究其文字修辞来说,并不是这群书里最好看的一本,却是最真实的种田记录。种水稻的每一道农艺工序,他细细地用图文记录下来。挑起曾在乡村生活多年的我,那些已经逐渐模糊的记忆,让我从心里发出感谢。或许在很多年以后,这本书,会成为我们追忆农耕的致敬之作。

2013年,周华诚发起了“父亲的水稻田——挽留最后的农耕”众筹项目,和父亲一起,在故乡自家的水田里种水稻。他还邀请参与这个众筹项目的网友一起到父亲的水稻田里插秧、耘田和收割。

“父亲的水稻田”,牵动着关注的每个人,一起焦虑着每一个天晴阴雨的日子,曾经断裂的城市和乡村,通过网络,通过这块稻田,千百年来农民的思维方式,一粒种子到一片水稻、一捧大米的汗水,劳作的价值和意义,连接起来。

面朝黄土地背朝天(面朝黄土背朝天)(4)

04

十一时,我带着孩子去了附近的乡村。这是成都平原上的大块田地,金黄的稻谷沉甸甸地展露着丰收的秋意,秋风拂过原野,孩子在田埂上欢呼雀跃地奔跑。

在孩子的眼里,这些稻谷和她是没有关系的。她只为这片金黄的色泽惊叹,更关注的是盛放的野花和蹦跳的蚂蚱。而我在她这个年纪的时候,已经跟着父母关心天晴下雨,忧虑着收成几何。稻田,对我是食粮,对她是娱乐。

在书里,众筹网友的孩子,一个小姑娘,脱下鞋袜一站到田里,迅速爬回田埂上,嚎啕大哭,死活不肯再下田,因为“脚踩在泥浆里,感觉很不舒服”。大人们下田后,光着脚从稻田往家走,脚底被石子硌得哇哇大叫。

周华诚在这里写了一句:农村的孩子小时候,都光着一双脚四处奔跑。疼,以及忍受,这是生活交给我们的。我们现在怕疼。我们也不愿忍受。

他的父亲把众网友插的不合格的秧苗重新捋过,说:年轻人该知道碗里的饭是怎么来的。

看到老父亲的这句话,我突然鼻酸。

我的孩子,她完全不知道碗里的饭是怎么来的,她甚至分不清稻谷和麦子。

我希望她像稗子一样书写励志故事,像稻穗麦穗一样谦虚低首,像野草一样顽强精神,然而,哪怕我给她讲过这些,她依然是浮光掠影掉头就忘的。因为她的脚没有踏在原野大地上,她的精神也没有寄宿在田野土地中。

面朝黄土地背朝天(面朝黄土背朝天)(5)

05

一种特殊的提醒方式,也是一种特殊的写作缘由,这本书在周华诚的笔下倾泻而出。他说:

我想让父辈的汗水洒得更有价值,也想让农民这个身份更有尊严。如果说还有更遥远的梦想的话,就是想让村庄里的年轻人,不以当农民为耻,而以做农民为荣。我不愿意让我们的田园从此荒芜,就算不可避免如此,我也希望能让它晚一天荒芜。

秧——稻——谷——米。

曾经的我们的日常,我们的生命回环在这个过程里展开,我们在田土中修炼:在雨中,在禾间,在烈日与晴空下。

面朝黄土背朝天,鞭策我们努力读书。

努力读书后的很久很久,久到用一生的时间,来怀念面朝黄土背朝天......

面朝黄土地背朝天(面朝黄土背朝天)(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