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姥姥眼中的贾宝玉(从老亲家与)(1)

“千里之外,芥荳之微”的刘姥姥,其实离京城并不遥远,在书中的作用也举足轻重。她是《红楼梦》中的线索性人物,也是贾府盛衰荣枯的见证者。三进贾府的重头戏在第二次,她走进了大观园。姥姥的所见、所云、所遇、所为,体现出作者写人叙事的“传神文笔”。近日,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曹立波应人民文学出版社之邀,走进“朝内166文学公益讲座”,和读者畅谈《红楼梦》中小人物的大视野。

“老亲家”与“贫婆子” 贾母宝玉的惜老怜贫

曹立波说刘姥姥三进贾府,在《红楼梦》当中是很重要的情节,“刘姥姥一出场就表现出她与一般的农村老太太的不同之处,她女儿家中很艰难,女婿只是唉声叹气的,刘姥姥就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所以她要到贾府去碰一碰。刘姥姥见到的第一个人物是谁呢?第一个人物是周瑞家的,周瑞家的向刘姥姥介绍王熙凤,实际上也是让我们近距离地了解贾府这位女管家。周瑞家的跟刘姥姥怎么说的呢?刘姥姥投奔贾府来,也是考虑到有一门亲戚是跟王夫人家有关,因为他们祖上跟王夫人祖上联姻,所以攀了亲。贾母也就是因为这个刘姥姥是王夫人的亲戚,所以称她为‘老亲家’”。

之后,曹立波详细解读了刘姥姥二进贾府走进了大观园,“在栊翠庵品茶的时候,贾母一行人,妙玉拿出来的也是很名贵的茶具,这里有一个茶杯,成窑五彩小盖盅。可妙玉因为刘姥姥用过就不想要了,要扔掉,于是宝玉给她提个建议,建议把这个茶杯给那“贫婆子”度日,在刘姥姥要离开送行的时候,宝玉送的这个茶杯也随刘姥姥带走了”。

“小说第四十二回最开始有一段很有趣的话:且说刘姥姥带着板儿,先来见凤姐儿,说:‘明日一早定要家去了。虽住了两三天,日子却不多,把古往今来没见过的,没吃过的,没听见过的,都经验了。’”,曹立波提醒读者留心这些话,“‘日子却不多,把古往今来没见过的、没吃过的、没听见过的都经验了'。大家留心这个词,我们经常讲有经验、没经验,这个词语我们有时候做名词,但这里刘姥姥是当动词的,经过了、验过了、经验过了,'难得老太太和姑奶奶并那些小姐们,连各房里的姑娘们,都这样怜贫惜老照看我'。大家看刘姥姥用的这个词,后来评点家都反复地用这个词‘怜贫惜老’,贾府里的人,尤其是贾母,她的确是惜老,她自己本身是老人,但是她也惜老怜贫。从‘老亲家’,可以看出贾母对刘姥姥的尊敬。从成窑杯送给这个‘贫婆子’,也可以看出贾宝玉的怜贫。这在他们祖孙二人对刘姥姥的态度上,‘怜贫惜老’这一句概括得是很好的。其他的人,王熙凤、鸳鸯、平儿也都有这样的表现。”

“母蝗虫”与黛玉宝钗的雅谑余音

说起林黛玉叫刘姥姥母蝗虫这件事,曹立波说在红学界对林黛玉还曾有不少微词,“大家说她对刘姥姥没有感情,这是很久以前的评价,对黛玉还是有些刻薄的。从这里我们看出,《红楼梦》的擅长之处往往是一笔写出不同的色彩来,关于刘姥姥的问题,大观园满园的人,肯定是站在不同的角度来评价她的,当然林黛玉的戏谑,小说却以夸赞林黛玉的伶牙俐齿来切入,潇湘子雅谑补余音,把‘戏谑’说成‘雅谑’。但是我们看黛玉的这句‘母蝗虫’,却得到了宝钗的赞扬”。

曹立波引用宝钗原话:“世上的话,到了凤丫头嘴里也就尽了。幸而凤丫头不认得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这‘母蝗虫’三字,把昨儿那些形景都现出来了。亏他想的倒也快。”曹立波觉得小说设置宝钗这个形象的时候,最初应该是把她年龄考虑得偏长一些,她对王熙凤一口一个凤丫头,也许是沿着薛姨妈的口气传下来的。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薛宝钗跟林黛玉应该是惺惺相惜的。

本文源自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阅读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中国青年报客户端(http://app.cyol.com)

来源:扬子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