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性生命的跋涉(永恒的女性指引我们向上)(1)

“永恒的女性指引我们向上”是德国伟大作家歌德的诗剧《浮士德》的结尾。在这周,我们也将把更多的关注聚焦在“女性”这个话题之上。

一个大众意义上的“好姑娘”应该是什么样?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王敦从简·奥斯汀的作品里重新界定了女性“好”的标准。在他看来,女性的“好”是一种既多元又有共性的“好”,正如简·奥斯汀笔下的女主人公们那样,她们各有各的聪明善良却都聪明善良的一样。

一个女性生命的跋涉(永恒的女性指引我们向上)(2)

单读 Classics 阅读计划

《简·奥斯汀小说 200 周年纪念版》(套装)

点击上图直接购买

一个女性生命的跋涉(永恒的女性指引我们向上)(3)

《傲慢与偏见》

轻易不会“out”的一面镜子

王敦

有一个想法不一定对,觉得喜欢读简·奥斯丁(1775-1817)的小说比如《傲慢与偏见》的都是聪明的人。聪明人读聪明人写的书。他们不仅聪明而且也美好。前几天在“豆瓣网”这个文艺中青年扎堆的网站看到一个话题:“你最想与哪位已逝的作家聊聊天,聊什么?”我想了想,写下我的回答:

我最想与简·奥斯丁聊天。当然是初次见面从最基本的礼节问候开始打开话题,只要与她交谈,任何的家常话题都是享受。留心她的表情、口吻、语气,和观点。感觉到自己成为了一个文明有修养的人,懂得欣赏美感,提升智慧,虽然无法与她相比。鼓励我维护美好的那些价值,学会勇敢并理性地思考和判断,获得独立人格。“永恒的女性指引我们向上。”

一个女性生命的跋涉(永恒的女性指引我们向上)(4)

“永恒的女性指引我们向上”是德国近代伟大作家歌德的诗剧《浮士德》的结尾。假设一个小伙子找对象,那么我建议他在交往阶段问一下女生平常爱读哪些小说。如果那位女生说《傲慢与偏见》给她带来很多享受和乐趣,那我可以比较有把握地说这是位聪慧善良的女生,情商和人格都不会差。当然我必须声明,不是说没看过《傲慢与偏见》的就不聪慧善良。就拿我本人来说吧。我作为教文学的大学老师,年轻时候就没看过《傲慢与偏见》。当我是二十多甚至三十多岁的“男生”时,我确实对这本小说没有兴趣,以今天之我来回头看,当时的我也欣赏不到《傲慢与偏见》到底有多美好甚至伟大。

每个好姑娘则都有一点儿像简·奥斯丁以及像她笔下的女主人公,不论是《傲慢与偏见》里的伊丽莎白、简,《理智与情感》里面的埃莉诺、玛丽安,还是《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诺桑觉寺》、《劝导》里面的范妮、爱玛、凯瑟琳、安妮以及其他一些配角。我也需要稍微界定一下这个“好”字是什么意思。这是既多元又有共性的“好”,如同奥斯丁小说的女主人公各有各的聪明善良但都聪明善良一样。运用理性来独立分析思考处境和策略,即是聪明。心地善良,即土话说的心眼儿好和厚道。这两点,当然对其小说中魅力各异的男主人公们也适用。这一切,均是出自奥斯丁自己的心灵和头脑才流注于笔端的。所以,其小说的“三观”厚道严谨,其主要人物的内心世界丰富又总是要遵从理性,比国内国外很多“偶像剧”的角色情节要复杂、生动、真实和“有营养”得多。

一个女性生命的跋涉(永恒的女性指引我们向上)(5)

但是,读简·奥斯丁的小说也是一件让人心惊胆战的可怕之事,需要有足够勇敢的心灵。读的时候就如同用一面微妙的镜子照出了平日所没有正视的自己,时而心领神会,时而则为自己与角色们“殊途同归”的虚荣、傲慢、偏见、自私、懦弱、愚蠢而不自在,而冒冷汗,而脸红。这面镜子为何能如此神奇?因为作者奥斯丁是精通人性的天才。英国人往往把她和他们之前的伟大文豪莎士比亚相提并论。说到镜子,且看哈姆雷特王子对戏班子说的:

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貌,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二场“戏中戏”之前。)

镜子神奇不神奇,不在大小。生活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奥斯丁不是用小说来映照当时拿破仑战争冲击之下的社会历史大事件的,而是关注乡绅家庭的婚恋日常。她本人的生活也颇为平静,出生在英国南部牧师家庭,兄弟姐妹八人,奥斯丁排行第六。奥斯丁尚在“豆蔻年华”便已经以写作为乐了,而且因为是天才,出手就不凡。《傲慢与偏见》写于二十一岁,出版时候是二十八。奥斯丁终身未嫁。逝世时才四十一岁。像这样平静的人生有很多很多,爱读书写作的才情女性在很多时代也不胜枚举,但简·奥斯丁只有一个。她的天才,无法从别处解释,都在小说里面。

一个女性生命的跋涉(永恒的女性指引我们向上)(6)

美国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希里斯·米勒(J. Hillis. Miller, 1928 -)讨论叙事时说到关于一件叙事(一个故事)的开端的特征:“[叙事的]开端,必须既在故事里面作为叙事的一部分,又要与此同时在其之外,……”(Reading Narrative,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1998)

《傲慢与偏见》的开篇语是举世闻名的经典名句——

饶有家资的单身男子必定想要娶妻室,这是举世公认的真情实理。正是因为这个真情实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这种人一搬到什么地方,尽管他的感觉见解如何街坊四邻毫不了解,他就被人当成了自己这个或那个女儿一笔应得的财产。

在这里,因为虚构的人物、情节、情境还没有出现,所以还不是小说语言的正式开始,算是提出了一个命题。这个命题的任务,正如同前面引用的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戏中戏”场景所提出来的,“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貌,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这个命题如同希里斯·米勒所言,“既在故事里面作为叙事的一部分“又”与此同时在其之外”。后面即将展开的几十万字的小说,到底与这个开篇语会发生怎样的关系,是“命题”与“故事”互为注解,还是相互拆台?奥斯丁在开篇语里,到底是在说大实话,还是在反讽,还是兼而有之?也就是说,奥斯丁这面微妙的镜子,到底会以怎样的反射弧线来“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貌”呢?具体如何,也许要靠读完小说之后的“读者反应”来自行决定了。

心特别细的读者,在读开篇语的时候可能就在逐字逐句地提问了:饶有家资的单身男子,“必定”想要娶妻室吗?为什么?(是为了传宗接代,好让财富自身得到继承,还是妻室本身就是“家资”的标志、体现、象征?)这是举世公认的真情实理吗?怎么叫“举世公认”?有多“真”和“实”?为什么会“深入人心”,怎样“深入人心”、“家喻户晓”?这样的男子的“感觉见解”与“街坊四邻”有怎样的关系?他怎么也“被”财产化了,“被人当成”财产,而且还是“别人”觉得“应得”的?谁是财产的主人?……读到这里,一连串的不得了的问题就已经层出不穷了,难道不该继续一口气读下去,看看奥斯丁是如何用几十万字的虚构故事来回答的吗?

一个女性生命的跋涉(永恒的女性指引我们向上)(7)

如果把开篇的上述金句去掉的话,我们则看到第一句话劈头就是本内特夫妇间,本内特太太挑起的话题。对话的起因则是因为原本平静平衡的生活态势被打破了。有道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具体来说,本内特太太上来就和丈夫谈论附近的一座庄园被租出去了。这意味着此地突然来了一个能租得起整座庄园的外来者,多半是个“钻石王老五”,那么自己家里面有五个待嫁的女儿……无风不起浪,生活必将发生变化,如同多米诺骨牌推倒了第一张。至于生活会如何变化,那就请亲爱的小说读者自行体会,或者来看我这篇文章里的解析。…… 下面不在外围逡巡了,直接进入《傲慢与偏见》的剧情来热热身,为更微妙的赏析做准备。

先勾勒一下儿主干情节和“人设”。然后在下一节,我会锁定奥斯丁对“叙事者”(后面容我解释这个名词)口吻的处理问题来分析该小说的不少微妙效果是如何在读者“不知情”的情况下产生的。——

主干情节是男主人公达西对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傲慢”和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的“偏见”如何变成相互的爱慕爱恋并走向美满婚姻。除此之外还写出了三起姻缘,依次为夏洛蒂与柯林斯、莉迪亚与魏肯(有的译本译为“威克姆”)、简与宾利。男主人公达西的身份,按照今天的话来说,是出身名门的“钻石王老五”。伊丽莎白(昵称“丽琪”)则是“小家碧玉”,是在伦敦南边不远哈福德郡朗博恩的乡绅家庭本内特家二女儿。

一个女性生命的跋涉(永恒的女性指引我们向上)(8)

本内特一家薄有家产,夫妇二人没有儿子但有五个女儿,按照齿序排下来为简、伊丽莎白、玛丽、凯瑟琳(“基蒂”)、莉迪亚,依次或即将进入待嫁年龄。按照当时的“限制继承权”法规,一旦本内特先生去世,全部家产会由男性亲戚即本内特先生的表外甥柯林斯来继承,本内特太太和女儿都没有继承权,女儿们的婚姻即今后的命运。

伊丽莎白的“闺蜜”夏洛蒂嫁给乏味的牧师柯林斯,主要就是出于生计方面的考虑。虽然她经商的父亲卢卡斯给自己弄了个爵士封号,但家境和本内特家差不多。所以,这桩婚事很让本内特太太眼馋受刺激,况且柯林斯本来是想成为本内特家女婿的。(容我待会儿在“剧透”里细说。)再说莉迪亚,她是本内特家最小的女儿,才十五岁但生性轻浮,嫁给的夫婿魏肯先生更是浮浪。魏肯是已故的老达西先生的管家之子。老管家忠诚正直,已经去世。所以老达西先生在自己的遗嘱里面让儿子达西关照魏肯的生活。简是本内特家的大女儿,谦恭内敛,其夫婿宾利也是谦恭内敛,但拥有身份和家产。

(一个严谨详实的“剧透”是值得做也值得看的。我还做了一个业界良心的“剧透”,借三千字的精炼篇幅来尽量传达原著对日常生活之纷杂性的精彩映照。但为了能够更单刀直入,快速进入更惊心动魄的语句分析,我先不把剧透放出来,而是放在文章末尾即第四节。当然这不妨碍您随时翻到最后的第四节去熟悉和复习一下情节人物,再回过头来看第二、三节。)

......

本文系节选,

全部内容详见文末”阅读原文“

一个女性生命的跋涉(永恒的女性指引我们向上)(9)

编辑丨坏坏

图片来自电影《成为简·奥斯汀》

点击上图,购买全新上市的《单读 19 :到未来去》

一个女性生命的跋涉(永恒的女性指引我们向上)(10)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