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健康体检,还是生病住院,最常做的一项化验就是血常规血常规是指通过观察血细胞的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从而判断血液状况及疾病的检查,是最简单且最重要的常规血液检查,故而取名血常规,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三分钟教你看懂血常规?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三分钟教你看懂血常规(关于血常规的疑问)

三分钟教你看懂血常规

无论是健康体检,还是生病住院,最常做的一项化验就是血常规。血常规是指通过观察血细胞的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从而判断血液状况及疾病的检查,是最简单且最重要的常规血液检查,故而取名血常规。

很多人一拿到化验单,看着报告单上20多个医学术语(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箭头上上下下的,有点懵,不知所谓。今天节目我们就教大家如何看懂血常规化验报告。

上线大医生:廖丽昇

福建省立医院血液科 副主任医师

今日探讨:血项报告和慢粒细胞白血病

下面是一张常见的血常规检验报告:

面对多达20 余项的血常规,我们该关注什么呢?最重要的是3 项:白细胞(WBC)计数、血红蛋白(Hb)计数和血小板(PLT)计数。因为这3 项分别反映了人体外周血中最主要的3 种成分——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的情况。

白细胞

白细胞是人体抗感染的第一道屏障,主要起免疫的作用,白细胞的变化提示体内免疫系统的变化(正常值3.5-9.5*10^9/L) 。如果体内的白细胞数量高于正常值,提示我们体内可能有了炎症。

要具体判断究竟是什么感染引起的炎症,还得同时看3个主要的血象指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和淋巴细胞比例。白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5类。

白细胞(WBC)的增加或减少主要受到中性粒细胞的影响,其次是淋巴细胞。一般情况下,细菌感染会让前线兵种中性粒细胞升高;但是病毒感染能绕过前线兵种,直接挑战炮兵团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算是特种兵吧,只是在面对疟疾、结核等几个敌人时才出马;嗜酸性粒细胞是一个脾气火爆的战士,对于寄生虫感染常常积极升高应战,但是它有时候也会对一些本来无关紧要的刺激过度亢奋,引起过敏;至于嗜碱性粒细胞,他政治立场不坚定,常常挑拨离间,它的升高常常见于自身免疫病攻击自身。

各项白细胞比例反应免疫系统的工作侧重点,提示免疫系统正在加强某一方面的免疫反应。值得注意的是,当白细胞计数有十倍甚至百倍的波动,外周血涂片中还出现了幼稚细胞,常提示白血病,这种情况下应给予高度重视。

除了这些病理性的原因,别忘了还有生理性原因:饱食、情绪激动、剧烈运动、高温或严寒、女性月经期、妊娠分娩期等都可使白细胞一过性增高。另外,一日之间亦可有波动,下午较早晨为高。

红细胞

红细胞主要作用是给全身输送氧气,排除二氧化碳,但运送氧气的功能是由红细胞内部的血红蛋白完成的(红细胞计数正常值3.8-5.1*10^12/L)。血红蛋白的主要作用是结合氧气,协助红细胞输送氧气。反映在报告单上就是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和红细胞压积这三个指标,分别从红细胞的数量、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体积这三个侧面进行考察,它们彼此相关,但是血红蛋白最常用。

如果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和红细胞压积比正常低,您很有可能患有贫血。贫血可以引起乏力、头晕和心悸心慌等不适。贫血的原因有许多,可以是缺少造血原料(铁、叶酸、B12)、失血或者骨髓造血过程(再障、白血病等)受到影响。

如果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或红细胞压积增高,就要考虑红细胞增多症,可能由吸烟、心脏病、肺部疾病等引起,处于海拔较高的居民,血红蛋白也会偏高一点;造血系统的肿瘤也可能波及红细胞造成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增高,比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患者,血红蛋白可以高达180g/L以上,他们虽说整天红光满面、看着容光焕发,但也是需要治疗和干预的。

血小板

血小板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解脱落下来的小块胞质,是血液中最小的细胞成分。它的功能主要是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维护毛细血管壁完整性(正常值125-350*10^9/L)。

血小板过多或过少均会引起凝血功能异常,医生一般也是从生成不足、消耗过多、破坏增加等方面分析病因。

血液中的血小板过少时,就要注意是否患上造血系统疾病,或者脾脏功能亢进。血小板的升高常常提示骨髓病变,或脾脏于近期被切除。而血小板异常增多的人可能血栓的风险就会增加。更细节的情况应通过反映血小板发育情况的“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大型血小板比率”来判断。

C反应蛋白

另外,做血常规时有时还会做一项指标-C反应蛋白(CRP),CRP是第一个被认为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的,由肝脏合成的反映全身性炎症反应急性期的非特异性标志物,正常情况下含量极微量,在急性创伤和感染时其血浓度急剧升高。可通过C反应蛋白增高来判断炎症程度,考虑治疗方案。

专家建议:

血液在人体全身循环,它储存了很多的人体健康信息。无论疾病是大是小,无论是一些疾病原因还是非疾病原因,都可能导致血常规的变化,指标变化的范围及数量也各有不同。如果化验单上的异常值比正常值只升高或降低一点点,其意义并不太大。只有当与正常值至少相差10%~20%以上时,异常结果才有临床意义。

今日大医生

廖丽昇

福建省立医院血液科副主任医师

1996年毕业于湖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

2010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天津血液病研究所进修临床血液学

中华慈善总会GIPAP/TIPAP患者援助项目注册医师

福建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