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的古诗杜甫写的(属于杜甫的亡城旧园悲秋)(1)

诗词原文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创作背景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诗圣,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的核心思想是仁政,胸有抱负而不得志。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杜甫改任右位率府兵曹参军(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此时杜甫已四十四岁,在长安久居十余载。

同年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弃城西逃至四川。七月,太子李亨于灵武即位,是为肃宗,改元至德。

此时杜甫已携妻儿避难于鄜[fū]州羌村,闻讯后,只身北上投奔灵武,中途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因官职卑微,未被囚禁。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场景,百感交集,便写下此篇。

作品赏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山河依旧,家国未存,阳春三月,草木森森。

春日行走在长安,放眼望去,国家破败,原本作为盛唐都城、国际大都会的长安城,故人不在,只剩山河依旧,阳春三月本应是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时节,此时只剩下蓬勃生长的野草花木,没有人烟,失了人迹,到处透出一种森森凄然的气息。

前两句诗通过描绘春日三月长安城的凋敝景象,对比此前的繁盛长安之景,不禁让人与作者一起陷入一种凄婉的心境。时移物易的景象对比最容易打动人心,就像减肥广告总要打出“减肥前”、“减肥后”的对比图一样。当然,如果不事先了解唐长安城的繁盛,便很难理解这里的对比之强烈。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伤感国运,泪洒花瓣。惆怅怨恨,飞鸟惊心。

再望,看到此情此景,心里不免感伤起来,眼泪滴在花瓣上,就好像花朵也因此落泪。对时局惆怅怨恨,飞鸟的鸣叫也让自己心里一惊。

第三、四句,以物说人。草木哪里会有感情,不过是看花的人泪眼迷蒙,赋予了它感情。沉浸在愁郁的心境里,突然听闻一声鸟鸣,甚至是鸟儿扑棱翅膀的声音,也会惊吓到自己,原以为这里本该是一个了无生气的衰败之城,这声响便显得有些突兀。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此春三月,烽火不断。一封家书,价值万金。

从安史之乱至今,战火连绵不断,没有停歇的迹象,此前将家小安置避难,自己只身一人困居长安城,不知家中妻儿情况。一封家书,送进长安城太难,送到自己手上太难,可如果真有这么一封信,那它必定历经磨难,对自己意义深重。

第五、六句,依旧是望,但从放眼望景,变成了望眼欲穿的期望。作者只字未提思乡情切,一句“家书抵万金”道尽了一切思念。与此同时,在写自己的思乡情之外,也写尽了每一个战火中的百姓,他们必定也如自己这般,妻离子散,苦等一封家书报平安。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发不多,愈搔愈稀,扎髻插簪,悬然欲坠。

四十余岁的杜甫,头发愁白,稀稀落落。人在发愁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挠头,杜甫每天愁得挠头,扎起的发髻几乎插不上簪子,可见其忧国忧民之程度。

最后两句,通过自身描述,表达心里的愁苦与忧虑。人在焦虑的时候总是脱发,而杜甫已经到了“浑欲不胜簪”的程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