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的 4 月,余额宝有不少新闻值得关注。

为什么不用余额宝(余额宝之后再无余额宝)(1)

4 月 9 日晚,天弘基金发布公告表示,取消此前对天弘余额宝设立的个人交易账户持有额度、个人交易账户单日申购额度限制。

另一则消息则是,余额宝平台接入货基达 20 只,「余额宝」 作为货币基金平台而非单一基金的形象越发鲜明。

这两则消息,恰恰代表了 「余额宝」 从稀缺归于平常,当年的产品神话,因为更多类余额宝产品的诞生而渐为众人。在余额宝诞生之后,整个金融产业就掀起了一波产品创新、全力普惠的新浪潮。

当年马云说,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余额宝的出现,真正让银行乃至整个金融业为之震动:以用户为导向的思维正在深刻影响着银行和整个金融业,同时也让大众意识到零散资金也有收益价值

今天,在理财意识和用户导向的重合点上,诞生了更多普惠性的产品。从这点上看,余额宝完成了应有的使命,改变了金融业创新思维,激发了中国普惠金融的供需相向而行。

更重要的是,站在中国金融业即将全面开放的今天,这种鲶鱼效应更显弥足珍贵。

改变了中国基金业的格局

2013 年 6 月,对于中国的普惠金融,是一个无法忽略的时间节点。

当月,余额宝悄然出世,对接的是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基金公司天弘基金旗下一款新发的货币基金天弘增利宝货币市场基金。

货币基金,对于中国的基金行业不是新东西。中国大陆市场第一只货币基金的诞生,可以追溯到 2003 年 10 月的景顺货币。作为一种现金管理工具,货币基金有着近乎于活期存款的灵活性(当时一个隔天即可使用),同时又有着近乎于一年期定存的收益率,所以是基金玩家管理现金的好工具。

当然,在那个年代,谈及基金,受人关注的,永远是在股市中挥斥方遒的股票型、偏股型基金,货币基金不过是一个或有或无的点缀。

为什么不用余额宝(余额宝之后再无余额宝)(2)

2013 年二季度,中国的开放式基金总规模是 2.5 万亿元,其中货币基金规模为 3039 亿元——在余额宝刚刚推出时,或许没有任何一个人会想到,多年之后的 2019 年一季度,中国开放式基金总规模增长到了 13.93 万亿元,而其中货币基金就占了 7.74 万亿元,半壁江山还有多。

货币基金规模突飞猛进的最大功臣,自然是当时还不起眼的余额宝,而这样的转变,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打破金融业普惠的二八定律

余额宝的诞生,打破了金融业的二八定律,让产品真正惠及到了 80% 的人群,让普通大众享受到了稳定的零散资金带来的收益。

推出余额宝的蚂蚁金服,脱胎于以淘宝网闻名的阿里巴巴,天生就带有电商和支付的基因。

而余额宝当时的产品设计,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色。

一方面,相比传统货币基金必须赎回后才能另做他用,余额宝可以直接和现金一样用于淘宝网的网购,使得货币基金的 「准现金」 面貌大大加强;

另一方面,余额宝提供快速赎回功能,通过垫付实现 T 0 的赎回速度,而不似传统货币基金必须 T 1 第二天才能到账。

足够的产品创新,让余额宝诞生后就有了不少的网购拥趸。

但真正让其出现爆发性增长的,则是 2013 年末的 「钱荒」。临时的货币市场紧张,使得所有的货币基金收益率都出现了井喷,那段日子余额宝的 7 日年化收益,长时间保持在 6% 以上。

为什么不用余额宝(余额宝之后再无余额宝)(3)

近乎现金的流动性,却能够提供比银行 1 年期理财产品更高的日收益,这让余额宝为代表的货币基金成了当时市场中最神奇的理财产品,让无数人为之着迷——也因此,有了余额宝规模的快速攀升,并一发不可收拾。

当然,余额宝之所以在诞生后没多久,就成为现象级的产品,不仅仅在于其快速增长的规模,更在于其通过 「普惠金融」 实现规模增长的途径

金融圈的人,鲜有不知道二八定律的,80% 的财富由 20% 的人掌握——正因此金融行业素来嫌贫爱富,总爱做那 20% 最富有人的生意。

但是余额宝,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普惠的工具。2013 年末,余额宝的规模还不过 1853 亿元,总持有人就高达 4302 万人,这意味着人均持有金额不过 4307.33 元。

而在当时,规模最大的 10 个非机构类货币基金中,撇开余额宝,持有人数量最高的也不过六十几万人,而人均持有金额大多在 5-10 万元左右。

为什么不用余额宝(余额宝之后再无余额宝)(4)

余额宝之所以成为现象级产品,就在于截然不同的持有人形态。在传统金融机构习惯了应对高净值投资者的背景下,余额宝却呈现了一种 「聚沙成塔」 的伟大

毫不夸张地说,在余额宝出现之前,所谓的 「普惠金融」,更多是一种行政指令,或者是一种价值观层面的美德,而余额宝的出现,让最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金融服务的普惠金融,成为了一门有利可图的生意。

一件商品无需诉诸于道德而是能诉诸于利润,才具有商业上的可持续性。这显然是余额宝对于普惠金融最大的贡献。

2018 年末,天弘余额宝基金的持有人数量达到 5.88 亿人,而人均持有金额则进一步下降到 1924 元,普惠的特点更为明显——而此时此刻,十大货币基金中,与天弘余额宝货币基金一样人均持有金额不足 1 万元的已经有多达 6 家。

为什么不用余额宝(余额宝之后再无余额宝)(5)

激发产品和技术的双向提升

虽然余额宝一诞生就成为货币基金的老大,就成为现象级产品,但在金融行业,余额宝曾经并不招待见。

或许如今许多余额宝的持有人未曾想到过,在余额宝诞生伊始,有不少金融专家认为余额宝冲击了银行传统的存贷业务模式,会提高银行的资金成本,进而对实体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这种论断的可笑,就在于专家们只看到银行因为余额宝受到的冲击,却选择性忽视了没有余额宝之前,银行的这部分利润是从有钱却只会存活期的普通老百姓那里赚来的。

金融机构,本该是通过降低交易费用产生增值价值来获取收益,但那时候银行却更多依赖的是用户对于货币基金等理财工具不了解来盈利,是一种变相的 「智商税」。余额宝的出现,不过是让普通用户获得他们应该获得的收益。

绝大多数抗拒变化的传统金融机构,在现象级的余额宝越做越大之后,终于醒悟到要做自己的 「宝宝类」 产品,醒悟到要通过为广大用户服务来赚钱。这使得随后的几年间,几乎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开始或快或慢的进行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一方面是 「客户意识」 的不断觉醒

余额宝的成功,让金融机构真正意识到了什么是好的 「产品体验」,并确认了好的「产品体验」 可以产生现象级产品。因此,许多金融机构从学习起 「宝」 字系的命名开始,从学习微信公众号 90 后风格的推送,再到近些年远程开户、智能投顾、指纹支付、人脸识别等各种新技术的引入,都是为了改善用户体验 。

另一方面,余额宝面对千万级用户的业务模式,更让许多金融机构意识到了技术的差距

在没有余额宝的时代,一个货币基金只要服务不到 100 万用户,一份保险保单可以花费 2-3 天来处理,这自然不需要太多的技术;

但是当一只货币基金纷纷开始服务千万级的用户,当一份保单几分钟就要通过网络到达投保人手中时,技术的挑战才真正艰巨

不知道多年之后,教科书在谈及中国金融机构面对海外金融巨头从担忧到道路自信转变的历史中,会不会将余额宝浓墨重彩的提上一笔——至少于我而言,这一点不可忽视。

中国加入 WTO 时,对于金融行业,设置了不短的保护期。初衷其实就是担心中国羸弱的零售金融行业,面对海外巨头近百年的经验和成熟实践的降维打击不堪一击。

但事实上,借助移动互联网大发展的契机,中国的金融业至少在零售金融 / 支付业务上,实现了对海外巨头的弯道超车,许多成功经验甚至可以输出海外。这其中,要感谢余额宝的鲶鱼效应以及余额宝通过普惠模式赚钱的示范效应


从余额宝推出迄今,转眼已经六年间。因为 「余额宝」 的鲶鱼效应和示范效应,越来越多的金融企业从用户第一的理念到技术,都开始拥抱「普惠金融」,期间也有不少优秀的创新产品涌现。不过迄今为止,始终没有一个能达到昔日余额宝的现象级。何时,中国金融行业才能涌现下一个「余额宝」,推动行业再来一次大跨步提升?

期待,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