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解成语

“无为而无不为”,语出《老子.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其大意是:学问、技艺的增长是积累式的,即由增长见闻觉知而成,越学越充实、越丰富为好,正如王弼所注:“务欲进其所能,益其所习”。而修道,即精神修养,应是递减式的,即不断地去除私心杂念,以达清心寡欲为好,正如王弼所注:“务欲返虚无也”。这里“虚无”是讲自然界万物乃默默运行变化着,有其自身规律,没有私欲存其间。“无事”,是不凭个人好恶,有所偏执;“有事”则反是人们只有超乎物欲,顺乎事物的自然规律,即“无为",才能冷静、公正地看待世事处理世事,办得圆满,即“无不为”。明代号称体物子的王一清,他在《道德经释辞》中解释这一章说:“学者诚能去识去知,则宿习渐消,业火渐灭,妄心渐断,幻缘渐空,以至于内外两忘,动静恒定,修无所修,损无所损,万缘顿息,人欲尽消,故曰‘损之又损,以致于无为也’。窃尝思之:人岂无为哉?但无妄为耳!是故圣人所谓无为者,无心于为而为之谓也。”

老子这段话讲的“无为"与“无不为"的辩证关系,颇为练功者重视。因为“无为”主要强调的是去除妄念,所以古人讲修养都十分注重静坐实践。在静坐实践中,似乎是“无所事事”,但每一个实践者都会知道,杂念反而比平常有更多地起伏。其实这并不是增多,而是“憧憧往来,朋从尔思”,没有象静坐下来内观反照有所觉察而已。由此反而更加证明静坐是去除杂念的重要手段。功夫就在于能否真正达到所谓的“无为" ,即进人不再胡思乱想,人我两忘的境界。这种“无所为",其实是最大程度地激发自身的潜能,开启非凡的智慧,让自己的思想由“必然王国”过渡到“自由王国”。中国历史上被视作智慧化身的诸葛亮,他的治学、修身的经验就如他

自己所说:“才须学也,学须静也;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又说:“吾心如秤,不能为人作轻重。”由淡泊宁静可以使人获得最大程度的身心健康。

大道至简无欲则刚无为则无所不为(无为而无不为)(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