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宁可我负天下人原话(宁可我负天下人)(1)

某地发现曹操墓,打开后墓里惊现两个头盖骨,经考古学家鉴定,其中一个是曹操,另一个是小时候的曹操。这个讽刺专家的笑话,曾经广为流传。

曹操陵墓“七十二疑冢”的传说,也是吊足了人们的胃口。

传说曹操生前秘密派人在洛河水下秘造墓室,又把参与修墓的人全部杀掉。为了防止坟墓被盗‬,等到出殡那一天,邺城内所有城门同时打开,72具棺木分别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同时抬出,葬入事先准备好的72座墓室内。这就是“七十二疑冢”的来历。

曹操宁可我负天下人原话(宁可我负天下人)(2)

曹操多疑、狡诈的奸雄形象,可谓天下皆知。三国演义中,一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更被认为尽显奸雄本色。

实际上曹操的原话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加上天下两个字就扩大化惊悚化了。

曹操误杀吕伯奢一家,无法挽回,说出这句话时,情绪大约是无奈悲怆的,错已铸成事已至此奈何奈何。不过杀死吕伯奢一家后逃跑路上,将错就错,又把给他打酒归来的吕伯奢杀死,也非常人所能为,心理冲击十分巨大,以至于陈宫弃他而去。

曹操宁可我负天下人原话(宁可我负天下人)(3)

传说只是传说,荒诞又神秘。可是,奸雄曹操,是一个文学大家,有情怀有心胸,可不是传说。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也是对曹操的评价。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这首《蒿里行》,欲望、争夺、凶残、狼狈、荒凉、绝望、悲悯。诗人曹操是悲悯的。

《却东西门行》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举翅万馀里,行止自成行。

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

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

奈何此征夫,安得驱四方!

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

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

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鸿雁南飞,转蓬飘荡,沙场边关,征夫白发望故乡。作者的乡愁没有局限于自身。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即便是饮酒赏月,也难免忧从中来。奸雄曹操正陷入哲思。

成语分香卖履,源于曹操《遗令》里字句“余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组履卖也”。剩余的香分给各位夫人,她们无事做,可以学习做带子、鞋子来卖,平安度日。曹操这个遗嘱可算是有情有义,坦坦荡荡。“七十二疑冢”的传说,也只是荒诞的传说罢了。

苏轼亦云:“操以病亡,子孙满前而咦嘤涕泣,留连妾妇,分香卖履,区别衣物,平生奸伪,死见真性。世以成败论英雄,故操得在英雄之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