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三国群雄逐鹿,中原风云跌宕,当时汉室衰微,战火连绵、民生凋敝,魏、蜀、吴三大政权鼎足而立。在这样的大争之世,将相云集,可是论话题榜首的人物,非曹操、曹孟德莫属。

曹操宁可负天下人的分析(曹操宁可负天下人)(1)

大家一定都对曹操的历史事迹耳熟能详了,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可谓是个矛盾重重的人物,它是集机智与奸诈于一身,豪爽与残酷并存的杰出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他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厚与人才,然而又发出了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惊世骇俗之举。

那曹操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三国演义中刻画的未免有失公允,因为在这本书中有典型的捧刘贬曹的情况,照常理来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拜丞相,受封魏王,他身在权力巅峰,离九五之尊只有直尺之遥,可是为什么他却迟迟的不迈进这一步呢?

第一点是曹操虽然为人杀伐果断,但是他极爱惜自己的名声,他不想背负着这个窃国的乱臣贼子的骂名遗臭万年,其二呢就是汉室虽然是名存实亡,但是汉献帝仍然端坐于高堂。看不清内外形势,不仅仅是千夫所指,更有群起而攻之的风险,毕竟曹操的势力和根基都在北方,无论是东吴的孙权还是西蜀的刘备,都是虎视眈眈,不到万事俱备的绝佳时机是不可以轻举妄动的。因为在当时牵一发而动全身,搞不好的话,很可能会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了,那岂不是得不偿失吗?何苦又何必呢?曹操是一个懂得审时度势、权衡利弊,有长远格局和眼光的人,他不会为了图一时之快而毁一生之功,第三点就是曹操,他比任何人都珍惜眼前这来之不易的一切,他重视的是实际的权利,而不是浮于表面的东西。

曹操在当时百姓和军中的威望已经是无人能及了,他的地位比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会更高一些。可以说他就是在万人之上了,既然有了号令天下的控制权,帝王这个称谓也就无所谓了吧。因为聪明的曹操,他懂得鱼和熊掌终究不可兼得的道理,所以曹操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人,而这个性格也是成就大事的。

曹操宁可负天下人的分析(曹操宁可负天下人)(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