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晚,著名指挥家郑小瑛通过微信公众号“瑛乐知音”发布推文,著名作曲家茅沅2022年10月10日晚病逝,享年96岁。按照其生前安排,遗体捐献给协和医学院,不举办任何悼念活动。对于老朋友的离世,郑小瑛难过地表示,“给我们留下了美好音乐的作曲家茅沅走好!永远在你难忘的音乐中怀念你!”

瑶族舞曲声乐背景介绍(瑶族舞曲新春乐作曲家茅沅去世)(1)

茅沅1926年出生于北京,1946年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上学期间得益于张肖虎教授音乐知识讲授和指导,曾当过指挥和钢琴伴奏,为合唱队和军乐队做曲目改编。毕业后到中央歌剧舞剧院从事歌剧创作工作。上世纪80年代后期,茅沅曾在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兼任理论教师讲授和声学。他一生从事了大量音乐创作工作,代表作包括歌剧《刘胡兰》《南海长城》《王昭君》、舞剧 《宁死不屈》《敦煌的故事》等众多作品,其中,管弦乐《瑶族舞曲》和小提琴曲《新春乐》最为观众熟知。

《瑶族舞曲》和《新春乐》均是以西洋乐器演奏,但具有典型中国民族特色的作品。1952年,全国民族文艺汇演期间,茅沅观赏了瑶族表演的“长鼓舞”,舞蹈配乐旋律简单却非常动听,是刘铁山先生编写的一份简谱。当时,新中国文艺事业百废待兴,能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中国特色的音乐作品相当稀缺,用大型西洋管弦乐队编制演奏的更是少之又少。怀抱着海内外任何一个管弦乐队都可以随时拿来演奏的初衷,茅沅把瑶族长鼓舞的配乐进行了全新创作和编配,《瑶族舞曲》由此诞生。

瑶族舞曲声乐背景介绍(瑶族舞曲新春乐作曲家茅沅去世)(2)

茅沅先生演出完接受观众献花。

茅沅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创作的《瑶族舞曲》,是新中国建立后不久即涌现出的一部管弦乐曲佳作,近七十年来,已经成为真正享誉世界的一首中国管弦乐作品。“我的老朋友、老同事,他是一位成绩卓著的作曲家。”郑小瑛在各种演出中,究竟指挥过多少次《瑶族舞曲》,连她自己都数不清。她在悼念文中写道,《瑶族舞曲》旋律丰富多彩,是正规简练的双管编制,才得以被诸多基层管弦乐团经常演奏,或改编为民族乐器演奏。“每一次排练、演出,我都会被那优美的旋律所感染,同时也为茅沅那教科书般精致巧妙的作曲构思而折服。”她还清晰记得,2013年,为了参加深圳作曲家凌旋的《瑶山之阿贵参军》的首演,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的干部们盛装来到厦门,在他们的背带上,赫然绣着“瑶族舞曲之乡”的字样。这让郑小瑛不胜感慨,“茅沅这首教科书般的管弦乐曲,以其返璞归真、雅俗共赏的风格,不仅至今还经常回响在各个大音乐厅中,也深深扎根在了哺育它的泥土之中!这对于一位作曲家来说,是何等的赞许和爱戴啊!”

《新春乐》则几乎是每一位小提琴琴童初学阶段必练的中国作品。它取材于河北民歌《卖扁食》,北方地区把饺子也称为“扁食”,家家户户过年期间都要吃饺子。当时正邻近春节,茅沅先生便把这首民歌改编成了小提琴曲,经过增加技巧性和变奏的处理,曲调通俗易学,朗朗上口,充满了节日欢乐祥和的气氛。乐曲运用了小提琴的各种表现手段,将人们在欢度佳节时的喜悦情景刻画得惟妙惟肖,展现出一派春日融融,鸟语花香的新春景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