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见地,也就是人才的人品修养,那是非常难得的假如清楚了解这种修养不易的道理,则对于历史、现代、乃至于未来的世事发展,都可以看清楚了,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南怀瑾六字真言颂?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南怀瑾六字真言颂
关于见地,也就是人才的人品修养,那是非常难得的。假如清楚了解这种修养不易的道理,则对于历史、现代、乃至于未来的世事发展,都可以看清楚了。
常听到人说“人才难得”,我并不十分同意这句话。实际上处处有人才;根据逻辑来说,人人都是人才,是人就是才。纵然有的人很笨,也是“笨才”,因为第一他是人,第二他有一个长处--很笨,就是才。假使很会绘画,是艺坛人才;文字写得好,是文坛人才,所以处处是人才。
然而,要想求到“才人”可就难了。过去非常注重才子,大家以为才子一定文章很好,但并不如此,才是包括多方面的,像周公、孔子都是一代才人。所以“人才”与“才人”这两个名词的定义不要混为一谈。人才处处有,但某行、某业若求一个“才人”可不容易,千古以来没有几个才人。
清朝一位名史学家,也是才子的赵翼,他的诗:“到老方知非力取”,就是慨叹才人之难得。他和袁枚齐名,又是同乡,可是在学术上他是反对袁枚的。据说有一次,他一张状子告到县里,控告袁枚为“名教罪人”。县长接到这张状子,感觉十分为难,因为赵翼和袁枚两人都是前辈,都名满天下,而且功名都比自己高;所以对这场官司无法处理。最后只好出面请客,请两位老前辈不要闹下去了。
我们晓得这属于人文文化,就是历史哲学的观点,司马迁著《史记》常常说,“虽曰人事,岂非天命”。他说有许多事情,虽然靠人为的努力,但是人为的努力是有限的,还有一个不可知的力量,也可以称其为天命。
但是有时候他又反过来用,“虽曰天命,岂非人事”,虽然说是命运,但是也靠人为的努力。所以究竟是人定胜天或者是天定胜人,这是哲学上的大问题,无法下一个结论。等于说是英雄创造了时代,还是时代创造了英雄,也是无法下结论的。
*****
你们青年读了,要发财就要这样,要前途就要这样,你要求学问也要这样,修道也要这样,真的哦!所以你们作诗作文,求学问修道都搞不好,就是因为不专心、不诚恳。
所以赵翼的诗,“少时学语苦难圆,只道功夫半未全”,我认为自己工夫还没有到,学了一半,还没有完全,“到老方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老了才知道三分人事,七分天命。
这个还不算,古人讲作诗有一句话,“诗穷而后工”,作诗要作得好,要穷,穷就是倒霉啦;你又升官又发财,一天到晚忙,哪里有时间坐下来写文章啊!所以你看每一个诗人都是穷苦的,越穷诗越好,那是真的“诗穷而后工”。赵翼还有一首讲作诗的诗,后面有两句,“熊鱼自笑贪心甚,既要工诗又怕穷”,孟子讲熊掌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你又想吃熊掌,又想吃鱼,三心二意又贪心,又想诗作得好,又怕穷。很多人都是这样,又想修道,又想要去做事;做事还做不了半天,又想不行啊,妨碍我做工夫,又去打坐,哪里会成功啊!
——整理自《列子臆说》
---------------------------
教育是塑造个性的,只能塑造一个人的外形,而每个人的个性,硬是天生的,你对它往往莫可奈何。
等於清代历史学家赵翼一首论诗学的名诗,後面两句用来解释人生,也很恰当。他说:“到老方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到了老年才知道,学诗不只是後天的用功所能学好,三分人事七分天才,有一大部分因素,还牵涉到天资和命运,其他事情也差不多。年青时候读这些诗句,到了老年,从新反刍回想,不免觉得教育对人是不是真有所帮助?似乎没有,至少今天我的经验如此。当然若干局部性的益处是有的,不过要改造一个人的劣根性,那几乎不可能。即使人的学问知识进步了,个性还是个性。
在教育上,我接触过各式各样的个案很多。老朋友当中,地位高、学问兼备古今中外的不乏其人。但是我常跟他们说笑,因为不好直接评论,当然包括自己也一起批判。我说,象我们这种人,说是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就是中间不懂人事。这就是说,骂人也要懂得方法,只能用“我们”,不能光说“你”,否则便不妙了。先把自己骂进去,别人就没话讲,即使要发作,也不好意思。像这样的朋友也很多,尤其学问越好的,一生的习性越解决不了,想尽办法都不行。
一些受过高等教育,学问地位都很高的人,乃至历史上许多有成就的名人,一生到老始终改不了个性中的弱点。宋代名高望重的理学家二程夫子,还有其他几位大儒,他们的思想差不多影响了中国民族文化七、八百年。可是二程夫子的气量很小,当他们的表亲邵康节先生要死的时候,苏东坡也赶来探视。结果二程夫子很讨厌苏东坡,将他挡在房外。这时邵康节快要断气,躺在病床上,但知道这件事。二程夫子问他,你还有最後的遗言吩咐吗?邵康节把两手比作放宽形状,二程两兄弟一时不懂,便说能不能讲讲看。邵康节修养很好,虽然面临死亡,仍慢慢把气顺一下,然後说:“面前的路留宽一点,好给别人走。”这就是告诉二程做人的道理。人生在世,做人不要太绝,别那麽小里小器。
由这类历史名人的故事看来,他们的学问不能说不好,修养也不能说不高,但是讲了一辈子的仁义道德,那些令人难以消受的个性依然故我。所以我说我现在怀疑,教育是否有用。
——整理自《解决青年问题的我见》
-----------------------------
同样的读书学文字,并不一定能够成为一个文学家。同样的修道,有些只能够成为修行人,而不能够成佛,这与文字般若是绝对相关的。清朝有位历史学家赵翼,也是大诗人,大文豪,他晚年写了三首有名的诗,其中有一首说:
少时学语苦难圆 只道功夫半未全
到老方知非力取 三分人事七分天
他说,年轻的时候学讲话,讲不圆满,自己以为学问功夫还没有到家。到年纪老了才知道,学死了也没有用,因为努力只有三分,天才就要七分。不过这是指普通人而言。
——整理自《金刚经说什么》
----------------------------
学问人品的基本,固然有关于天然的禀赋,但也是由道德修养而来。文学辞章就不同了,几乎百分之七十,完全由于天才。虽然勤力学习,没有生有自来的才情,始终难得有文艺上的绝妙境界。所以清人赵翼论诗,便有“到老方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的感慨了。
尤其是身兼文武韬略,出将入相的人物,大多是富于才华,富于情感的人。古今的名将,具有军事天才的人,也是如此。只是一般人没有真正置身军旅,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换言之,军事上的战略、战术和战斗,统是战争的艺术,也是智力和情操的结晶。兵法即艺术,艺术即兵法,只是普通的人,不了解真正的武学,看到军人就怕,认为统是老粗,实在非常遗憾。
——整理自《原本大学微言》
----------------------------------------
我们讲的天才,就是思的那一念,偏重前生的种子带来的。所以有人对某种专长特别爱好,小孩子几岁就会。清朝的历史学家、大诗人赵翼有首诗讲作诗,其实何止是作诗,学艺术、学画、学音乐,修道也是一样。他说:“少时学语苦难园,只道工夫半未全。到老方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小孩子学讲话始终讲不好,只认为是自己功夫没有到,慢慢学,功夫到了一定学得很好,到老的时候才觉得不是学得会的,天才带来的。
比如我们学外文,或是外国同学学中文,认为工夫到了,我一定能讲的很好。但是,我常常告诉年轻的同学,学外文,“哎呀,你学外语,大概上飞机会叫咖啡、饭来吃;上馆子晓得拿叉子、刀子;问路会问。你说要学好英文,下辈子再说吧。”就是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比如我们都是中国人,你们都学过中文,但你们是不是文学家,能写一篇文章使人读了眼泪都掉出来,做得到嘛?做不到啊!为什么都认得中国字,都会写,为什么就写不了那样的境界?“到老方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种性使然,所以这个种性非常重要,就是我们普通讲的根基,也就是天才。
——整理自《唯识与中观》
-----------------------
我们常常讲历史,我说司马迁是史学家,也是哲学家。他常常说到重点的时候讲,“虽曰人事,岂非天命哉!”世界上有许多事情,是人为的努力出来,但是真的吗?历史的演变,你人的功劳再大,有个宇宙不可知的力量,刚好碰上,这叫“机会”。我们普通叫机会,在古代叫运气,在帝王的政治思想运气叫做天命。“上天给我的命令”,上天谁给你的命令,还不是自己给自己。
——整理自《南禅七日》
-----------------------------
人,充满了多欲与好奇的心理。欲之最大者,莫过于求得长生不死之果实;好奇之最甚者,莫过于探寻天地人我生命之根源,超越世间而掌握宇宙之功能。由此两种心理之总和,构成宗教学术思想之根本。西方的佛国、天堂,东方的世外桃园与大罗仙境之建立,就导致人类脱离现实物欲而促使精神之升华。
舍此之外,有特立独行,而非宗教似宗教,纯就现实身心以取证者,则为中国传统的神仙修养之术,与乎印度传统的修心瑜珈及佛家“秘密宗”法门之一部分。此皆从现有生命之身心着手薰修,锻炼精神肉体而力求超越物理世界之束缚,以达成外我的永恒存在,进而开启宇宙生命原始之奥秘。既不叛于宗教者各自之信仰,又不纯依信仰而自求实证。
自古以来毕生埋头此道,进而钻研深入者,到底属于少数的特立独行之士,不如普通应用学术,可以立刻见效于谋生。以区区个人的阅历与体验,此道对于平常注意身心修养,极有自我治疗之效。如欲“病急投医,临时抱佛”,可以休矣。
至欲以此探究宇宙与人生生命之奥秘,而冀求超凡者,则又涉及根骨之说。清人赵翼论诗,有“少时学语苦难圆,只道工夫半未全。到老方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之说。诗乃文艺上的小道,其高深造诣之难,有如此说,何况变化气质,岂能一蹴而就,而得其圆中之妙哉!
——整理自《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
-------------------------------
我们读历史有一个原则,读历史你们千万注意,比如在台湾的国民党,乃至蒋先生父子,古人有两句话:“虽曰人事,岂非天命哉!”虽然讲政治,一切胜败是人事,“岂非天命哉”--一个不可知的力量,运气!历史上,尤其你看司马迁写的《史记》,各方面政治安定与否,当然靠人事的努力,另外加上国家民族有他的运气。
——整理自《漫谈中国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