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东方朝西)

关于红楼梦主题思想的四大解读(红楼梦思想主题在什么时代背景下才更伟大)(1)

历来伟大的作品,思想主题应该是足够宏大――这种宏大一定是可持续性的,超越时代的局限性。换句话说,伟大的作品能够在长久的流传过程中,持续激发一代又一代普通读者思想情感的共鸣。这种思想情感的共鸣,必须是作品本身所传达的真实思想情感,在普通读者中产生的共同阅读感受。一部伟大的作品在流传过程中,其时代性在阅读感受中被逐渐淡化,而思想情感却得到普遍流传,并得以跨越时代持续流传和被认可。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不外乎是作品本身能够穿越时代背景的局限性,冲破语境的变化对阅读理解造成的障碍等。

《红楼梦》主题究竟是什么?毋庸置疑,只有两个:家亡、情灭!“贾家”的败亡和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幻灭,两条线索贯穿作品始终,支撑起《红楼梦》的悲剧性主题。根据最基本的文学观念,我们知道,这两个主题,一定在最初面世和流传过程中,在时代性和主题方面具有刺激绝大多数读者情感共鸣的特征。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作品思想主题的时代性会弱化,这是一切作品不可逃脱的命运。

2、明末清初时代背景

以蔡元培为首的索隐派认为《红楼梦》的时代背景在明末清初,以一个大家族的兴衰和公子红妆们的爱情故事做障眼,隐写国破家亡的史实。按照《红楼梦》的描述,也就是通过贾王薛史四大家族的覆灭,来反映 “家亡血史”。这样的思想主题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个民族大悲剧才会让主体民族的读者感同身受、同悲同戚。用《红楼梦》的语言说是“万艳同悲”!国家灭亡导致很多家族灭亡的主题,比一个家族衰落史的个案主题,更能打动人心,从而引起读者广泛持久的共鸣。

异族入侵,国家灭亡!几千万民众因反抗剃发易服恶政而被屠戮,众多的家庭消亡,生灵涂炭,“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这样的主题才是《红楼梦》成为伟大小说的原因!而且这个明末清初时代背景定位不是毫无根据的猜测,它是跟书中贾雨村、甄士隐、王熙凤、贾探春等人都生于“末世”相契合,国家江山沦陷与石头所记之事开篇“地陷东南”相契合,改朝换代与“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相契合。等等。

正如《红楼梦十二支》收尾《飞鸟各投林》描述的那样:“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岂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时候不论男女老少,富贵贫贱,地位高低……悲惨的境遇都是一样!悲痛自然刺进人们心窝,天下人同来一哭!在改朝换代大背景下,作品的悲剧性主题,远远胜过在社会稳定时期一个大家族衰亡的个案悲剧。《红楼梦》的民族性、国家性悲剧,才是她的伟大之处!

关于红楼梦主题思想的四大解读(红楼梦思想主题在什么时代背景下才更伟大)(2)

二、情灭

根据上面分析,情灭的道理也是一样的,只有放在明末清初改朝换代大背景下,情灭的主题才会揭示得更深刻,作品才会引起广泛的、持久的、跨越任何时代的共鸣。

也许有人会反驳说:今天拜读《红楼梦》,为什么感受不到国破家亡的气息?这正是时代性弱化和语境变迁,特别是胡适派红学误导等因素的综合性结果。胡适派红学的解读,特别是他们解读的情灭主题,一样可以激发读者情感共鸣。但是,如果《红楼梦》仅仅是一个家族的衰亡和情灭的主题,也只能说是一部优秀作品,绝对称不上伟大。

因为《红楼梦》采用“假语村言”和“真事隐”的写作手法,胡适看到的只是作者敷衍的“假语村言”,这也难怪胡适并不认为《红楼梦》是伟大的小说,他说:“在那一个浅陋而人人自命风流才士的背景里,《红楼梦》的见解与文学技术当然都不会高明到那儿去。我向来感觉,《红楼梦》比不上《儒林外史》;在文学技术上,《红楼梦》比不上《海上花》,也比不上《老残游记》”因为胡适没有读出《红楼梦》国破家亡的血泪史来,他的解读跟一个普通红迷的感悟没什么两样。

《红楼梦》的伟大在诞生的时代曾经被当时的读者认知,后来这种伟大渐渐地被湮没了。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以后,传统文化知识的缺失,导致《红楼梦》的伟大思想难以被普通读者认知。现代人要想重新认知《红楼梦》的伟大,路才刚刚开始,任重而道远。

——————————————————

校对:王华东 至真斋主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 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梦,不一样的文章。欢迎关注"吴氏红学"头条号,欣赏更多吴氏红学精品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