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此前信达信迪利单抗、和黄医药的索凡替尼等产品赴美申报受阻,只是打击了中国创新药出海一时的积极性,那么当跨国药企开始“放弃”来自中国的创新药时,这将是对中国创新药出海的沉重一击,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pd1最新上市方案?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pd1最新上市方案(礼来放弃国产PD-1海外权益)

pd1最新上市方案

如果说此前信达信迪利单抗、和黄医药的索凡替尼等产品赴美申报受阻,只是打击了中国创新药出海一时的积极性,那么当跨国药企开始“放弃”来自中国的创新药时,这将是对中国创新药出海的沉重一击。

近日,礼来在其三季报中表示,该公司已经正式放弃信达生物的PD-1产品信迪利单抗在中国以外的权利。

2015年3月,信达与礼来达成战略合作,其合作内容之一便是双方共同开发和商业化包括信迪利单抗注射液(达伯舒,英文商标:TYVYT)在内的肿瘤药物。2019年3月,双方成功在中国市场商业化信迪利单抗;同年,信迪利单抗成为首个被纳入中国医保目录的PD-1抑制剂。2020年8月,双方又扩大关于信迪利单抗的战略合作,信达生物授予礼来信迪利单抗在中国以外地区的独家许可,礼来将致力于将信迪利单抗推向北美、欧洲及其他地区。根据协议,礼来支付2亿美元的预付款,并承诺高达8.25亿美元的潜在里程碑。而如今礼来选择放弃,对信达而言不仅意味着该产品的潜在里程碑付款打水漂,也意味着该产品的出海之路更加遥遥无期。不过根据信达对此事的回应,此次收回信迪利单抗在海外的权益是一项商业决策,中国市场不受任何影响,并且此事不会影响两家长久以来建立的战略合作关系和其他产品上的合作。

对于发展中的创新药而言,能够获得与大药企的合作,不仅仅企业获得资金支持,探索出海的重要途径,也是自身研发实力被国际认可的重要标志,是中国创新药研发和品质不断升级的底气和信心所在。尤其是自2020年之后,License-out迎来爆发性增长,华安证券数据显示,2020年交易金额10亿美金左右的合作就有4个,其中包括天境生物与艾伯维、信达与罗氏、信达与礼来、基石药业与EQRx的合作等。此外还有加科思、复宏汉霖、复创医药等多个创新药企与MNC的License-out大手笔合作。

但是这些创新药的成色究竟如何,是否能够通过这一途径顺利出海,答案正在显现。

回看2020年的4大重磅License-out案例,除了礼来选择放弃信迪利单抗海外权益之外,EQRx此前也宣布由于没有商业上可行的途径,将放弃引进自基石药业的PD-L1产品舒格利单抗在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在美国的申报。

至今,除了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和传奇生物的CAR-T之外,实现自主出海的中国创新药仍寥寥无几。不得不承认,我国的医药创新与海外大药企仍存在巨大的差异。

中国的医药创新之路究竟如何走?

在由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农工党中央办公厅、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管理委员会、杭州市投资促进局主办,农工党中央医疗卫生工作委员会、农工党中央生物技术与药学工作委员会、农工党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E药经理人、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资50人论坛承办的2022'第十四届中国医药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大会上,国盛证券医药行业联席首席分析师胡偌碧、华安证券首席分析师谭国超分享了各自的观察,总结了跨国药企的发展经验。

01 研发向罕见病肿瘤集中

如果说对外授权是借船出海,那么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要实现自主出海,必须从自身的研发实力和产品管线布局抓起。

从药品的销售业绩来看,海外大药企大多有自身拉动业绩的王牌产品及疾病领域。如辉瑞得益于新冠药品加成,2021年正式登顶全球药品制药业务收入榜首,达795.52亿美金,其中疫苗贡献了46.2%的营收,同时也拉动了辉瑞整体业药品的增速达到95%。但是去掉新冠产品之后,辉瑞其他产品整体增速较为平稳,为60%。位居第二的艾伯维,其药品板块营收达到了561亿美金,增速达11%,其自勉领域的产品贡献了45%的营收。从疾病领域来看,吉利德在抗感染领域占据主导地位,GSK是呼吸领域的王者,而再生元、拜耳则是眼科领域的主要销售主体。

如果对18家跨国药企已经披露的1400条研发管线进行详细的分类梳理发现,这些大药企在不同的角度均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例如诺华的在研管线最多,罗氏的研发投入非常大,而阿斯利康的研发费用率是最高的。

会上胡偌碧在分享中指出,从这些海外大药企的在售产品来看,肿瘤仍是最热门的子领域,该领域不仅在售品种最多,而且销售额的占比也最大,整个肿瘤板块收入占比达26%,尽管一些产品受生物类似药的冲击,增速有所放缓,但是2021年该板块的整体同比增速仍有8%。统计显示,肿瘤药仍是这些大药企研发管线布局最热门的领域,占在研管线总数的45%,然后免疫炎症、心血管、代谢、神经系统领域。

胡偌碧表示,这些大药企在肿瘤领域值得关注的一个趋势是,向罕见病肿瘤集中,如今罕见病肿瘤领域的研发管线数达到了930项。其主要驱动因素之一便是,它比常见的瘤种临床试验成功率高了10倍以上。

而新冠领域产品在2021年仍旧火热,占18家海外大药企总体收入的15%,排名第二。而自勉领域因为市场群体庞大,其中也不乏重磅产品,是仅次于肿瘤、新冠的产品,占比也达到了15%,该子领域增速达到了11%。而罕见病药品市场则迅速扩容,增速达17.7%,是各个子领域增速最快的,此后是眼科,增速达14%左右。另外,在呼吸、神经系统疾病领域由于一些大产品专利过期,新药推进艰难,增速较为平缓,而抗感染领域,如果剔除新冠产品之外,整体发展较为低迷,疫情以来为负增长。

02注重创新技术平台拓展

另外,跨国药企整体上都非常注重创新技术平台的拓展,尤其是早期管线中,新分子类型占比非常大,例如双抗、ADC、CAR-T等。

由于双抗与多抗具有疗效优、成本低、开发周期比较短等优点,已经成为未来重要的研发方向之一。至2022年2月,全球已经有5款双抗药物上市,适应症覆盖了肿瘤罕见病和眼科等疾病领域。根据 Nature综述预测,9款已经上市或者即将上市的双抗产品的市场总销售额预计在5年内能达到37亿美金。从靶点来看,海外大药企的研发整体上是以 CD3、PD-1为主的双抗组合。

值得关注的是,跨国药企耗费了大量的精力用于布局双抗的技术平台。如罗氏的研发管线中对双抗多有侧重,其适应症除了肿瘤之外,还有眼科专用双抗产品Vabysmo已经于2021年1月份上市。此外罗氏在双抗的研发布局中偏爱CD3靶点,并且其双抗平台已经经过多次迭代,其高通量的双抗特异筛选平台FORCE、前药双抗平台Pro-TCB、PACE等接连问世。

第二个值得关注的创新技术则是ADC。该技术已经发展到了第3代,该赛道也日渐升温。海大药企其实除了自研之外,还借助资本实力,通过收购交易的方式去布局这一领域,导致ADC领域交易非常频繁, 2017-2021年4间,ADC交易金额的首付款翻了2倍多,交易金额的总额翻了三倍多。

此外,海外大药企在分子胶化合物平台也有诸多布局。以BMS的蛋白稳态技术平台为例,该平台旨在降解靶标蛋白,已经开发了一系列化合物,建立了CELMoD分子胶化合文库,其中CC-92480、iberdomide等已被开发用于多发性骨髓瘤以及更多适应症的治疗。

第四个值得关注的平台是CAR-T或者是细胞疗法。目前,CAR-T是抗肿瘤领域最具前景的发发展方向之一,已经上市的几个CAR-T产品的增速高达58.1%。

胡偌碧表示,从全球的竞争格局来看,新兴公司通过掌握CAR-T的这种创新技术来入局,而大多数跨国药企则是通过并购合作引入项目来获得平台。比如已经有产品上市的BMS、吉利德,主要通过与biotech公司合作研发来布局。

而诺华手握首个自主研发的CAR-T产品,在细胞治疗领域已经积累了颇多经验。2021年诺华公布了其生物医学研究院(NIBR)推出的新一代CAR-T平台T-Charge。该平台将成为诺华管线中各种新的研究性T细胞治疗开发的基石。通过T-Charge平台,诺华的目标是用新产品革新CAR-T细胞治疗。

它既能保留T细胞的干细胞特征,维持其自我分化和自我更新和成熟的能力。并且与以往CAR-T细胞基本上都是在体外制备不同,T-Charge能够将这个过程去转移到患者体内,减少体外扩增的时间,可以让生产周期缩短到小于两天,同时,与现有CAR-T细胞产品相比,通过T-Charge平台开发的CAR-T细胞产品,其输注剂量可减少10-50倍。可以产生更强效更持久的临床缓解,以提高应答率跟响应的持续时间,降低严重的不良反应。

03海外大药企发展启示

对于中国创新药而言,即便屡屡受挫,但是若以2015年药审改革为起点来看,中国创新药的出海之路才刚刚开始。

仅仅从产品的FDA申报方面,我国药企仍有诸多有待完善之处,谭国超在分享中提出:

一方面企业要时刻关注相关领域产品信息,提前考虑标准疗法的变化,将可能获批并成为标准疗法的药品作为对照组,应对FDA对于对照组涉及符合美国临床实际的要求;

另外,企业要严格依照FDA规定的申请流程、临床试验条件、所需数据开展,保证临床试验数据的真实和完整性;

第三,提前与FDA进行沟通、谈判,如临床试验涉及方案是否可行,就标准治疗方案的对照问题达成一致;

第四,企业可以考虑更加灵活的监管政策,符合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例如罕见病或者其他新的药物类型等。

而在企业发展战略,以及研发布局方面,胡偌碧表示,国内药企也可以借鉴以下海外大药企的发展经验:

一是,一定要针对实际需求进行产品布局。比如辉瑞结合近年来疫情形势,积极布局新冠产品,也是在新冠疫苗、新冠口服药的加成下,再次登顶制药企业收入榜首。

二是,对某个疾病领域进行深入全面的布局,在产品之间形成协同互补,建立细分领域的统治力。像罗氏从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到推出HER2-ADC药物恩美曲妥珠单抗,实现了 HER2靶点的全面布局,覆盖了乳腺癌患者从早期到晚期的病程,在乳腺癌领域打造了别人难以匹敌的竞争力。

三是,重视新兴技术平台能力建设。例如,吉利德凭借ADC、CAR-T产品快速放量,其让其肿瘤板块的收入增速超过了80%,这种平台化的能力建设,使得创新分子陆续输出,有助于企业形成新的产品梯队。

四是,把握产品迭代的机会。如礼来不断推出新的降糖产品,其GLP-1产品,在降血糖的同时,还不断开拓他适应证,让礼来的市场增长远高于糖尿病市场的整体增速。

五是,企业间要积极合作,互利共赢。其代表性企业如阿斯利康,通过合作并购打造生态圈,以进行资源整合、优势互补。

(以上部分内容编辑自华安证券首席分析师谭国超、国盛证券医药行业联席首席分析师胡偌碧在2022'第十四届中国医药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大会上的研报分享,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