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好像是对冬至最美好的期许,也是对年岁尽时,他朝风月的无限愿景。

民间“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是殷周时期就有的传统,规定这个,日照时间全年最短、影长最长的日子为岁首。直到汉武帝时太初改历,实行夏历,将岁末推后至12月,岁终祭祀才和冬至分开来。

《汉书》记载:“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过了冬至,日照时间一天比一天长起来,至暗时刻已经过去,尽管阳气初始,不及阴气的耗散,但岁月却在时光的流逝中,一点点朝着明媚驶进,是在人心头留下希望的美好时辰,值得相互祝福,汉代便也有了“贺冬”的仪式,到魏晋南北朝,冬至又被称为“亚岁”,有向父母长辈拜节的传统。

24节气冬至一阳生(今日冬至物极必反)(1)

时节循环往复,安然寂寂到被今人渐渐忽视,若回首往昔,会发现,古人观察天相、自然、时节之细致,如杜甫诗中:“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飞烟”,这里面的“刺绣五纹添弱线”,便是绣女刺绣时发现,这一日比平时多添了几针线,即古人所云,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古人顺应四时作息,成住坏空都是这样一种顺势而为的生命过程。只可惜,霓虹初上,日夜颠倒,我们以为摆脱了日月的桎梏,可以随心所为,随意所致,却不知,古人精心观察自然所总结的规律,其实是为今人留下的最适宜生发的作息表,它不是桎梏,是瑰丽的遗产。《易经》中有记载:“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便是顺应天道,休养生息,使阳气得以稳定缓慢增长,此为“藏”。

24节气冬至一阳生(今日冬至物极必反)(2)

冬至日也是入九的开始,虽然阳气始生,却不抵阴气耗散,温度持续下降,直到三九进入最冷的时刻,就像歌谣里曾唱:“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待最冷的时候过去,温逐步回升,“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九十日后,天地间成全一片暖意芳菲,又是追风逐月的年华。

“数九”也成为了一种境界,为应对冬日的漫长枯燥,明代就有“画九”的习俗,《帝京景物略》载:“冬至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曰九九消寒图”。清代有“九九消寒诗图”,只觉风雅之极。

24节气冬至一阳生(今日冬至物极必反)(3)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冬天是锻炼意志最好的时机,也是养生的大好时节。藏起来的日子,当然不必窝在被子里把时光蹉跎,民以食为天,冬至饮食需多样性,谷、果、肉、蔬合理搭配,宅在家里最适合捣鼓些吃食,润肺益胃、补肝健脾,既消磨了时光,也强健了身体,一举两得。若是不了解自己的体质,盲目进补,便得不偿失了。

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其实大有来历,是每十九年,阴阳合历起计点“朔旦冬至”的交子之时,必须吃饺子,饺子的标准褶子,应为十二,代表一天十二个时辰。便是辞旧迎新之际,吉祥如意之寓。所以啊,饺子、汤圆、羊肉汤、年糕、南瓜饼……把你的餐桌丰富起来吧!

“冬至一阳生”,在这个重要的节气,一定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来年春日的生发,都是因为冬季的深藏,不怕天地静默、万物寂寂,深埋的泥土里,它们在一点点聚气,韬光养晦,是为了来日蓬勃之姿,参天之势,能够蛰伏的人,才能凭风借力,扶摇青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