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版的《上阳台帖》李白真迹
夕阳下的阳台宫李海源摄影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崔峰 文图
10月3日,一段五分多钟的视频刷爆了网络,《得见李白》中青年舞蹈家苏海陆在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用舞蹈讲述《上阳台帖》,李白存世的唯一真迹被生动演绎,至此,李白《上阳台帖》走进大众视野。
近日,大河报·豫视频记者走进位于济源新愚公众创空间三楼的济源市历史文化展厅。近200平方的展厅内,各种济源文创产品琳琅满目、整齐排列,古色古香。看到有客人来,河南省文化产业协会副会长、济源文化产业协会会长张玉玺缓步走来,带记者参观。
“为济源历史文化深厚而骄傲”
李白(701年—762年),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有“诗仙”之称。《上阳台帖》为李白书自咏四言诗,也是其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清安岐《墨缘汇观》、内府《石渠宝笈·初篇》等书有著录。
《上阳名帖》草书,墨迹,共5行,计25字,唐代诗人李白唯一存世书法墨迹。钤有“宣和”“政和”“内府图书之印”“秋壑图书”等鉴藏印数十方,此帖上留有清高宗弘历楷书题“青莲逸翰”四字,正文右上宋徽宗赵佶瘦金书题签“唐李太白上阳台”七字。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看到《得见李白》视频后,很为济源历史文化深厚而骄傲。”张玉玺把记者迎进展厅,从上古时代的夏朝开始,和记者聊起济源的历史变迁。大河报·豫视频记者见到了李白存世的唯一真迹《上阳台帖》同比例织锦复制品。“虽是复制品,但是原模、原样、原档。”张玉玺介绍,《上阳台帖》高八寸八分,宽一尺一寸九分,上书:“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十八日上阳台。太白。”
《上阳台帖》背后故事
谈及李白创作《上阳台帖》背后的缘由,张玉玺侃侃而谈。他介绍,天宝三年(744年),李白与杜甫、高适同游王屋山阳台宫(今济源市境内),寻访唐代最负盛名的道教学者、唐玄宗“道兄”司马承祯。到达阳台宫后,李白才得知故人早已于九年前仙逝,无缘再见。遗憾之余,在阳台宫的西墙上,意外看到了司马承祯生前的画作,李白于悲怆慨叹之下,提笔写就了自己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上阳台帖》。尽管只有寥寥二十五字,但苍劲飘逸的一笔一画无不体现着李白对司马承祯的思念,其中寄托的友谊之厚重更是难以估量。
“李白诗词世间人人会背几首,但存世的墨宝只有这一张。”张玉玺说,宋代大书家黄庭坚看到此帖后写道:“观其稿书,大类其诗,弥使人远想慨然。白在开元、至德间,不以能书传,今其行、草殊不减古人。”(《山谷题跋》)。书画皇帝宋徽宗也说“白尝作行书,字画飘逸,豪气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诗鸣也”。元代郑杓说:“欧、虞、褚深得书理,信本伤于劲利,伯施过于纯熟,登善少开阖之势。……太白得无法之法,子美以意行之。”(见《衍极》卷下之《古学篇》)。
《上阳台帖》历经风雨涅槃重生
《上阳台帖》几百年来经历风雨和沧桑,命运多舛。张玉玺说,宋代宣和年间,《上阳台帖》先是被收归于内府,后流入到贾似道的手中;元代此帖被张晏所藏;明代此帖曾藏于嘉兴项元汴天籁阁;到了清代,此帖被收藏大家安岐所得,最后又被收入清廷内府,后被溥仪带出故宫,流落民间。为保住国宝不外流,一代名士张伯驹以重金将此帖收藏于家中。
1949年,张伯驹以满腔的热情,迎来新中国的诞生。他十分崇敬毛主席,后来通过时任中共中央统战部第一副部长徐冰将《上阳台帖》呈献给毛主席,并附了一封信。信中写道:“现将李白仅存于世的书法墨迹《上阳台帖》呈献毛主席,仅供观赏……”毛主席也十分喜好书法,当他收到此帖后,十分珍爱,一有空闲,就拿出此帖,细细地观赏一番。
为了答谢张伯驹,他亲嘱中央办公厅代写给张伯驹感谢信,并附寄一万元人民币。1958年,毛主席立下规矩:党和国家领导人所收礼品一律交公,就嘱中央办公厅转交故宫博物院珍藏。
“让济源文创产品活起来”
如今,随着济源知名度的不断提高,《上阳台帖》已成为济源对外交往的一张文化名片。
“济源的天,是女娲补过的天;济源的山,是愚公移过的山;济源的水,是老子称道的水。”谈及济源的历史文化,张玉玺说道,司马承祯的“洞天福地说”,把王屋山尊为道教“天下第一洞天”,诗仙李白发出了“山高水长,物象千万”的感慨;白居易则写下了“济源山水好”的赞叹。
文创产品是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张玉玺表示,下一步要引导文化企业对济源“两山两水一精神”的城市IP做好精准的市场定位,实现济源故事从文学作品向其他领域的跨界融合,开发出优秀的文创产品,形成完整的文化产业链,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济源的文创产品变成一座移动的历史文化博物馆,使“讲好济源故事”更具实用性、艺术性、趣味性、科技性、教育性,实现文化资源的价值最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