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很多研究证实,早期发生的慢性肾衰竭,程度不严重者,通过治疗措施也许可以逆转。中医药特色疗法在延缓慢性肾衰竭的病程进展、推迟开始透析时间、改善症状、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等诸多方面具有优势和特色。
早期慢性肾衰竭如何治疗效果最好?
慢性肾衰竭是多种肾脏疾病共同转归,以代谢产物蓄积,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衡及全身多系统受累为主要临床表现。该病病因复杂,起病隐匿,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是临床治疗的一大难题。慢性肾衰竭病人机体处于十分复杂的病理生理状态,绝非肾脏替代治疗一举就能全面解决的。
如透析病人中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比同龄非透析人群高10~20倍,透析病人约半数死于心、脑血管合并症。肾衰竭治疗的替代疗法不能代替一切,针对病人的营养、降压、降脂、控制感染和炎症状态,纠正贫血、防治骨病、改善全身衰竭以及心理治疗等方面,全方位的治疗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使病人尽可能得到相对的健康。
慢性肾衰竭发晚期所出现的多脏器、多系统损伤的综合症候群,病情复杂,变化多端,临床难以一种治法、一种药物治疗。而多途径综合干预措施,则有利于延缓慢性肾衰竭治疗的进展。
中医对慢性肾衰竭的认识:中医认为慢性肾衰碣是出多种肾脏疾患转化而来,肾元虚衰,湿浊内蕴是其根本。感受外邪、饮食不当、劳倦过度、 药毒伤肾是其诱发及加重因素。
久病肾疾:久病肾疾,肾元亏虚,脾失健运,气化功能不足,开阀升降失司,则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当藏不藏,当泄不泄,形成本虚标实之征。水液内停,泛滥肌肤而为水肿。肾失因摄,精微下泄,而成蛋白尿、血尿。升降失司,浊阴不降,则见少尿、恶心、呕吐。
感受外邪:风寒、风热是该病的主要诱发及加重因素。感受外邪,肺卫 失和,肺失通调,水道不利,水湿、湿浊内蕴,更易致伤脾肾之气,使正愈虚,邪愈实。
饮食不当:饮食不节(或不洁),捐伤脾胃,运化失健,聚湿成浊,水湿壅盛,或可湿蕴化热而成湿热。
劳倦过度:烦劳过度可损伤心脾,劳房过度,肾精亏虚。脾肾虚衰,则不能化气行水,升清降浊,水液内停,湿浊中阻,而成肾劳、关格之征。
【中药治疗慢性肾衰竭】
中医可以通过对肾衰竭患者的辨证,分别归属于"肾风"、"血尿"、"腰痛"、"水肿"等范畴。中医是在古代朴素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实践逐步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自《黄帝内经》开始,古代医家就对肾病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实脾、温肾、利尿、发汗、攻逐、行瘀、祛风湿等有效的治则和方药。根据传统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给予补虚、祛邪,维持机体稳态,保存正气的治法。
- 降低尿蛋白、改善血流动力学
- 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及其基质的增生
- 减轻肾小管间质损害
- 改善脂质代谢
- 调节细胞因子
- 清除氧自由基
- 抑制肾脏肥大和高代谢状态
- 改善慢性肾衰竭患者氨质血糖
- 抑制血小板激活与聚集,改变血液流变学,改善肾脏的微循环作用
温馨提示:
在漫长的肾病病程中,大多肾病患者会使用激素、细胞毒类等药物治疗。这些药物有较好、较快的效果,但同时也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感染、骨髓抑制、肝功能损害等,而此时,有针对性的中药介入有利于保存正气,有助于缓解西药的不良反应,从根本上防止病变反复发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