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织就出一匹好罗

第一次走进锦达丝绸,立即就被公司内摆放的各式造型精美的宫灯所吸引:柔柔的灯光透过轻薄的“布料”,折射出不同的纹理,斑驳的灯影仿佛穿越时光而来。59岁的“吴罗织造技艺(五经花罗)”非遗传承人朱立群介绍,这宫灯用的布料便是“罗”。

如今,研究苏罗已经成了朱立群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提起与苏罗的结缘,他打开了话匣子……

非遗传人朱立群完整 非遗传人朱立群(1)

1976年,朱立群进入原吴县丝织二厂,成为一名织造车间机修工。也就是这一次经历,让他和罗结下了不解之缘。“现在回想起来,很庆幸当时能够到二厂上班,是那次机会,注定了我终生的苏罗情结。”

进入二厂后,朱立群很快就对丝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工作中,他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傅请教技术要领、仔细揣摩师傅的动作、认真对照分析自己操作中存在的问题;私下里,他用笔记本记录生产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我喜欢那份工作,整日一门心思想把工作做好。”从机修工、挡车工再到车间主任,朱立群用了20多年的时间在各个岗位历练,练就了一门织布制锦的好手艺。

1996年,朱立群开办了吴县锦达丝绸工艺厂,厂房就设在木渎。凭借着一身手艺和一个灵活的头脑,锦达生产规模不断扩大,2003年,锦达丝绸迁至金桥开发区。

20多年跨越式发展,锦达丝绸的规模和品牌影响日益壮大。目前,公司已经拥有织机108台,完整的真丝准备加工设备80台,主营横罗、直罗、变化罗、提花罗、宽幅的提花纹纱等真丝产品,全年销售产量达60万米左右,主要出口日本、韩国,其中生产“罗”类产品占日本市场60%以上。其“吴罗织造技艺(五经花罗)”获批吴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丝一线诠释“工匠精神”

五经花罗,是吴罗中织造难度极高的一种。与二经浮纹罗及三经斜纹花罗不同,它经过挑丝、浸泡、脱水、络丝、初併、初捻、定型、复併、复捻、倒桶、整经、摇纡到上机织造等几十道严格工序的精雕细琢,通过经线绞转与纬线交织,形成绞纱孔,并根据织造前需要图案花纹,对织物结构进行分析,列出与平纹,斜纹,缎纹等组织之间的绞织工艺,画出绘图,设计出门幅、经纬密度、筘号、原料规格、粘度大小、配色要求等等,制作软综翻片或花本,再织造而成。

非遗传人朱立群完整 非遗传人朱立群(2)

问及是如何复原出五经花罗的?朱立群介绍,2005年的一次偶然机会,在日本考察的他,发现和服腰封上的花纹制作的手法与罗的织造手法非常相似,这块织物的立体感和丰满度正是当时朱立群所想展现的。当即,他暗下决心,要复原这种织造技艺。面对制作工艺,朱立群毫不吝啬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从每一根丝线的走向到布料的手感,都精益求精。他将从日本带回的布料进行拆解,不断在纸上演练,寻找这些经线相绞的规律,经过梳理后,朱立群发现了这之中的规律。

在现有的织造机器如何织出“五经花罗”呢?朱立群将织机进行了改造,经过多次试验和不断调整机器的结构,他设计制作的织造机器终于成功运作了。“试验织出来罗的精细程度、弹性、柔软度、手感……这些中只要有一项与原先的布料有差别,我们就会对机器进行调整。”朱立群凭借多年经验,通过不断反复试验,完成了改造。经过改造后的织机,改变了原先经线的排列顺序,在能够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织机的生产效率。

在传承创新中发掘新生机

谈及这20余年的发展中,朱立群自言甘苦相伴。他只是淡然一笑,“困难肯定是有的,每一次技术革新,一些历史织锦纹样的探索和恢复对于我们来说都很困难。” 如今的锦达丝绸不断尝试着通过罗与时空进行对话,致力于恢复失传已久的花罗织造技艺,2015年,锦达丝绸耗时三月之久,通过不断尝试、修改,复原出两千多年前的“豹首纹”,并制成罗巾,甫一推出就大受消费者好评。

非遗传人朱立群完整 非遗传人朱立群(3)

为更好的推广花罗,近年来,锦达丝绸积极推动花罗进入日常服饰运用中。朱立群坚持时尚与传统技艺相结合的理念,带领团队成功开发了珠光粉印花苏罗,通过省级新产品鉴定,其中,木槿繁花、春风柳絮苏罗面料,还荣获了中国四季丝绸面料创新设计大赛的金奖和创新奖。

“我们还设计了书签、笔记本、罗灯、罗扇、钱包这些贴近生活的小物件,希望能让普通老百姓通过他们了解苏罗,爱上苏罗。”作为苏州木渎本土企业,锦达丝绸还将木渎元素融入创作,天平红枫、永安桥都成为罗巾上一抹靓丽“风景”。“作为一个丝绸人,我将传承、恢复、创新6个字作为毕生的追求;作为一个木渎人,我希望能将丝罗做成木渎的标志,想到丝罗就想到木渎。”朱立群说。

对于朱立群来说,无论过往的岁月如何千丝万缕、千头万绪、错综复杂,终会被平平整整、细细密密地织成了一匹苏罗。那飘逸如烟霭流动的苏罗,每一个绞纱孔里都沉淀下他生命的痕迹。(李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