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绿色中国】

浅析双碳战略的时代意义(解读双碳战略的力作)(1)

文/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铁铮

在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两周年之际,《碳达峰碳中和理论与实践》新书在京首发。

首发式在9月23日举行。与会者认为,这既是对国家“双碳”战略提出两周年的纪念,又是贯彻落实国家“双碳”战略的实际行动。

浅析双碳战略的时代意义(解读双碳战略的力作)(2)

恐龙之问该如何作答?

一只凶猛的恐龙,冲入纽约联合国总部联大会议现场。它不慌不忙登上讲台,向各国外交官发问:

“走向灭绝是件坏事。然而,你们人类就自己主动把自己灭绝了。在过去7000万年中,这是我听到的最荒谬的事。我们恐龙灭绝可以怪小行星撞击地球,但你们人类自取灭亡的借口是什么?”

这是2021年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格拉斯哥大会开幕之际,联合国官方特别推出的宣传短片中的桥段。

宣传短片的名字就是《不要选择灭绝》。

醍醐灌顶的恐龙之问,被《碳达峰碳中和理论与实践》的主编们写进了前言。作者指出,应对气候灾难,保护生存环境,就是拯救人类,而且拯救人类只能靠人类自己!

此书是由徐锭明等三位专家主编的。徐锭明何许人也?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两届委员、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原国务院参事、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局长。他长期从事能源发展战略研究、规划编制、重大工程实施等。

自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之日起,经历30年的共同努力,《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等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国际法律文件的签署充分证明,人们已经从政策、法律、制度等各方面达成共识,采取切实可行的行动推进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

当今世界,全球变暖,生态恶化,极端天气和自然灾难频繁,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重威胁和巨大挑战。对于全球变暖的主要成因,国际社会已经形成了共识:全球变暖主要原因是由于工业化革命以来两百多年的时间里,发达国家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和毁林造成大量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升高,碳平衡受到破坏,温室效益加剧全球变暖。

因此,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有一个非常明确的重要原则,那就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世界各国都有责任应对气候变化,但是发达国家作为气候的主要破坏者,应该承担主要责任,要率先带头减排,并向气候变化的受害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展经济,增强适应能力,推动可持续发展。

作为具有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应该何去何从?

2020年9月22日,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中国向世界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这一承诺,彰显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体现了中国主动承担应对气候变化的大国担当。

2021年3月15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专题研究碳达峰碳中和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举措等重大事项。会议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一场硬仗,也是一场大考。

2021年9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印发,作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顶层设计,明确了总体要求,部署了重大举措,确定了时间表、路线图和施工图,成为“1 N”政策体系中的引领性、管长远、最重要的政策文件。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召开重要会议,出台政策文件,作出安排部署,高层强力推进,50多次发表与碳达峰碳中和相关重要讲话,高位推进“双碳”战略。

全社会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加强碳排放相关知识的学习,增强抓好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

一本高质量的“教科书”呼之欲出。

浅析双碳战略的时代意义(解读双碳战略的力作)(3)

徐锭明先生主旨演讲

浅析双碳战略的时代意义(解读双碳战略的力作)(4)

李金良主持发言

这部新书中究竟写了什么?

徐锭明说,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

这位我国能源和气候变化领域知名专家,联手北京汇智绿色资源研究院院长李金良、东北林业大学盛春光副教授,以“完整全面解读双碳战略,践行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为宗旨,在学术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将多年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进行提炼,主编了《碳达峰碳中和理论与实践》一书,由中国环境出版集团出版。

据悉,此书的学术指导委员会成员有: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二届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杜祥琬,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一届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蒋有绪,原国家林业局气候办常务副主任、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创会秘书长李怒云。

此书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理论与实践”主线,分三篇九章,对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决策相关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阐释了碳达峰碳中和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回答了我国如何推进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问题。

书中的理论篇包括三章内容。在《背景要义》一章,阐述了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提出的背景和重大意义,分析了双碳战略相关的科学内涵和深远影响。在《气候治理的科学和法律基础》一章,介绍了气候变化的科学内涵、主要危害、成因、减缓和适应对策等科学基础,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等国际应对气候变化进程的主要国际法律基础。在《战略规划与路径框架》一章,则重点解读了中国双碳战略规划、整体形势、时间安排和路径框架。此章从国家战略高度梳理了相关国家政策体系,分析了面临的严峻形势,理清了总目标、阶段性目标和分领域目标,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和施工图。

《节能降碳》《可再生能源》《碳汇》《碳定价机制》《绿色金融体系》等五章,构成了此书的实践篇。而案例篇则重点从经济体、企业机构、产品、会议活动、个人参与等五个层面介绍了落实双碳战略的典型案例。

为了便于读者把握,每章的最后都有一段精要的小结。第六章的小结中,明确提出了压低峰值、实现碳中和的三条路径。其一,大幅度节能降碳减排。其二,开展能源变革,大幅增加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非化石能源使用比例,并逐步替代化石能源。其三,增加林业碳汇等,从而中和不得不用的化石能源产生的碳排放。“提升生态系统的碳汇增量”“碳汇能力提升巩固行动”是国家碳中和战略的重要任务和重大行动。

浅析双碳战略的时代意义(解读双碳战略的力作)(5)

宣读蒋有绪院士贺信

浅析双碳战略的时代意义(解读双碳战略的力作)(6)

李怒云教授主旨演讲

专家们如何评价这部新书?

记者的一个失误,引出了一段花絮。

主办方提供的新书首发素材里,有中国科学院院士蒋有绪的贺信。因未征得蒋院士本人的同意,记者在写新闻简讯时没敢引用。

很快就有人告诉我,蒋院士在微信里转发了我在新媒体上的报道,并公开了自己的贺信。我赶紧请友人代为致歉,并请编辑补上了相关内容。幸运的是,我因此还加上蒋院士的微信。他在微信里告诉我,他认真读过此书,还参与了前言的撰写。

蒋有绪院士是第一届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因不能到场参加首发式,所以专门写了贺信。他写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已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此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碳达峰碳中和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实践案例分析,提供了参考案例和经验启示,是难得的一本好书。

肯定此书的,还有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二届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杜祥琬。他的推荐语是:不断加强碳排放相关知识的学习,持续增强绿色低碳发展的能力,是适应时代需要的最佳选择。这部新书有助于领导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学习碳达峰碳中和相关知识,增强服务绿色低碳发展的能力。

清华大学原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所副所长、教授韦志洪则认为,此书对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相关问题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有助于社会各界深入了解、贯彻国家“双碳”战略,促进国家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伟大目标。

原国家林业局气候办常务副主任、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创会秘书长李怒云点评说,增强森林、草原、海洋、湿地等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增加吸收汇,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具有重大意义。新书理清了林业碳汇项目开发和碳汇交易流程及其关键点,为读者提供了多层次的实践案例、经验做法和启示建议,对碳金融、碳定价等进行了认真梳理和系统思考,在取得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探索。新书是“双碳”领域里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好书。

在加拿大UBC大学林学院副院长、教授王光玉看来,此书具有国际视野,结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需求,从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出发,深入分析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相关理论和技术路线及有关实践案例,具有理论高度和实践可操作性。

中国环境出版集团党委书记武德凯参加首发式致辞,足见出版方对此书的重视。他说,此书是三位编写专家感国之重任、发时代之声的心血之作,非常具有出版价值。

浅析双碳战略的时代意义(解读双碳战略的力作)(7)

首发式合影

此书作者在夜深人静时想的是,如果全球平均气温再升高,世界会怎么样?人类会怎么样?子孙后代会怎么样?

回答这些问题,仅靠此书作者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因此,他们用此书召唤全社会的回答。

《绿色中国》 B(下半月) 2022 年9月号

本文来自【绿色中国】,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