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墨华不冷

(原创作品,已加入维权骑士版权保护计划)

中秋佳节独自一人赏月(中秋月色倾城家人闲坐)(1)

伯牙与钟子期在中秋相遇相知

所有的思念与温情,到了中秋,都是皎皎的月白色。

今夜,千峰映月,举世抬眸,大地清亮,桂香染袂。我鼓捣赏月的各类食物,有月饼、水果、桂花酿酒与零食。阳台上,迎接倾城月色的,是一桌简朴的仪式感,一桌静好的俗世,一桌泛着光泽的日子。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今儿还有多少人在路上,揣着殷殷思念赶回家?仍记十九岁那年,我离乡到省城广州读大学,而这一转身,故乡就永久地锁住我十九岁有点无畏又有点彷徨的青涩面孔,也从此成为我哒哒马蹄偶然停歇的驿站。人生如戏,在而立之年,我离开了亲如故乡的广州,北上定居于江南,更契合我精神基因的江南。

回望故乡的心,是一颗老心,曾历尽枯枝零落、残山剩水的漂泊岁月,终得枯木逢春、尘埃落定,然而发现,自己无论走得再远,也从未走出故乡。走不出故乡的万里红霞、半江碧水,走不出质朴的乡音、母亲的叮咛。走不出的故乡,正如走不尽的远方。但我,更爱远方,所以故乡,注定是我午夜梦醒时窗外的那轮明月,让我遥望,让我思念。

中秋佳节独自一人赏月(中秋月色倾城家人闲坐)(2)

电影《知音》张瑜饰演的小凤仙

自古至今,中秋节是掘不完的文化金矿,盛产着无数熠熠生辉的诗词与故事。隔着千年时光,今晚当空的明月,还是秦时的那一轮,是苏轼起舞弄清影的那一轮,也是——伯牙与钟子期相遇时的那一轮。在伯牙子期“高山流水”故事的版本中,我最喜欢明代冯梦龙小说集《警世通言》的版本,因其内容丰富、景色幽雅。春秋时期,晋国上大夫伯牙出使楚国,行船至汉阳江口。时值中秋夜,雨歇月明,伯牙抚琴遣怀,偶遇樵夫钟子期,惊叹子期能听懂每首曲子。伯牙弹高山,子期赞道“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伯牙弹流水,子期又赞道“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两人相见恨晚,互视知音,相约来年,中秋之日,江口重逢。别后,伯牙“心怀子期,无日忘之”。次年中秋,伯牙如期赴约,不见子期踪影,后经寻访,方知子期已病逝,恸哭昏绝。子期死前,让家人将他葬于江边,以践前诺,让灵魂与伯牙相会。伯牙在子期坟前,弹曲吊祭,割弦摔琴。

从此往后,伯牙不再弹琴,心寂如古井,忽有斯人可想。唯独年年中秋,江口水清如镜,明月倒映成双。伯牙是一个有精神洁癖的人,因世上已无知音,故终身不再鼓琴。他像《红楼梦》妙玉用来煎茶的旧年梅花雪水,浸润着一颗洁净又执拗的心。最近啃了一部王心刚与张瑜主演的老电影《知音》,片子讲述民国初年,护国名将蔡锷与名妓小凤仙的旷世绝恋。全片弥漫着伯牙子期的深情气息。小凤仙凭着一曲《高山流水》的古琴弹奏,吐露身世,倾诉衷肠,走入蔡锷的内心。士为知己者死,小凤仙红颜解语,掩护蔡锷逃脱袁世凯的软禁,却换得牢狱之苦。我很喜欢片子的结局。小凤仙坐船抚琴,见琴弦突断,心有灵犀,泪落如珠,知蔡锷仙驾。此时,竹林扶疏,扁舟缓航,高山流水,意境幽远,颇得中国画精髓。更令我心颤的是,李谷一《高山流水》一曲对这意境的渲染。“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将军拔剑南天起,我愿做长风绕战旗……”此曲,美得令人落泪,它像一滴清墨,滴入流水,在潋滟的波光中,万般缱绻。

中秋佳节独自一人赏月(中秋月色倾城家人闲坐)(3)

电影《知音》的小凤仙红颜解语、琴心剑胆

月亮易圆,人也许不易团圆,而知音更难求。在人世的浮光掠影中,我们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孓然一身,踽踽独行,寻觅灵魂的知音伴侣,盼有人读懂自己内心的日月山河。然而大多数人,寻觅到的人,只能走进彼此的生活,却不能走进彼此的灵魂,不属于彼此,又眷恋着彼此。只有少数人,成了钱钟书与杨绛、张伯驹与潘素、巴金与萧珊,相知相守,慢慢变老。

其实,能拥有小团圆,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对酒当歌,便是上苍的恩典。让秋风挟裹着桂香拂面,让心儿融化在一片月光里,今夜就这样清喜,这样安暖。

中秋佳节独自一人赏月(中秋月色倾城家人闲坐)(4)

饰演小凤仙的张瑜,芳华正好,风华绝代

版权声明:维权骑士签约作者,原创作品,欢迎转发,禁止转载、摘编等,侵权必究。

作者简介:做浪漫的摄客,写文艺的文章,作古典的诗词,细诉美、精神与岁月。一枚阳光开朗的中文系文青,一颗热爱传统文化的心。你若喜欢我的文字,欢迎关注@墨华不冷,成为本宫的人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