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于孔子的《论语·学而》,千古名句,代代相传。这句话似乎说的就是,学习知识然后时常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吗?然而,我们每个人当学生时,学习新知识后一遍又一遍地复习,没几个人感到快乐。孔子为何如此乐在其中?难道大学者就是与别人不一样?枯燥机械的复习过程也能有滋有味?
其实不然,孔子那个时代学习的东西与今天的我们可大不相同,那个时候可没有什么数理化、生物以及英语,即便是语文,也没太多文章需要学习和背诵,想想那个时候的文字都还刻在竹简上,哪有那么多可学的?那么孔子每天教学生们学的是什么呢?
他们学习的课程也不少,主要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就是“礼仪规范”,在外是社会规范,在内就是为人处世的修养,这是儒家的核心;“乐”是音乐、舞蹈;“射”是射箭技艺;“御”是驾驭马车的技术;“书”是书写、文字、作文;“数”是计算、数学的知识。这六艺完全体现了古代德、智、体的全面发展,要培养的是一个人的完整人格。
可见,同是“学”,但古今学习内容却是大相径庭。再探究“习”字,“习”字的繁体是“習”,上边是个羽毛的“羽”字,下面的“白”,最早表意为“日”,其意为小鸟在阳光下练习飞翔,指的是实践和练习,考察古代典籍,“习”作动词用时,全部与肢体活动有关,主要用来表示动作模仿,如“习礼、习战、习射、习用干戈”等等,表达“演练、演习”等含义。
可见,孔子的这句话要表达的是从“学”到“习”的过程。学到的能用得上,在实践中施展自己的才学、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又怎能不快乐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