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8月的一个早上,纽约银行里一切都如往日一样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这是美国最古老的的三大银行之一,两百年前,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的工资曾来自这家银行的贷款。

而今天,这里还没等到新世纪的曙光,却先迎来了FBI和纽约市警察局的官员。

调查人员指出,在短短一年内,有超过100亿美元的黑钱通过纽约银行流向世界各地,所涉及金额达美国历史之最。

这一切背后的始作俑者,是俄罗斯黑帮头目——“Boss of bosses” 塞米昂・莫吉列维奇。仅他手中的一个账户,就转账超过1万笔,累计金额42亿美元。

而这些钱的来源,牵扯到了臭名昭著的松采沃兄弟会(Солнцевская Братва),也就是太阳兄弟会——俄罗斯规模最大的黑帮组织。

此时距离松采沃兄弟会来美发展不过短短数年,但这匹来自西伯利亚的野狼凭借它的凶狠与不择手段,俨然已经长成一头美国政府无法忽视的凶兽。而它成长的养分,则来自美国与苏联(俄罗斯)这两头巨兽角力时所落下的一块块腐肉。

追溯俄罗斯黑帮的起源,首先要谈到苏联时期臭名昭著的古拉格监狱系统。

古拉格建立的初衷是为了囚禁可能威胁国家安全的人,有普通罪犯、落马官员,也有内战的战俘。这时的集中营也需要劳动,但劳动是为了进行思想改造,不以 “榨取在押犯们的汗水所获得的利益” 为建营的目的。

直到一个名为弗伦克尔的囚犯写信给当局,洋洋洒洒地罗列了许多“提高生产力”的建议,大意就是“不加班可不行,咱们得卷起来,把食物定量和劳动生存率挂钩”。弗伦克尔很快从囚犯成为了古拉格的重要官员,而从此劳改犯们也过上了上班996,下班也没有ICU的内卷生活。

等到斯大林同志上台以后,古拉格的情况又进一步恶化。经济建设的需求导致苏联继续大量的劳动力,而自愿加班的古拉格自然是最好的选择。于是政府正好配合“大清洗运动”,用大量的冤假错案将人送入古拉格中,既清除了异己,又提高了生产力。巅峰时期古拉格里的人数约170万,近1%的苏联人在劳改营里打卡上班。

这就导致了另一个问题:犯人是在太多了,光靠政府根本管不过来。于是苏联政府灵机一动——让犯人自己管自己不就好了吗?不愧是当世卧龙凤雏之一,思路之清晰令人叹服。

在这种以囚治囚的养蛊式管理模式下,很快使犯人间形成了清晰的组织架构,并且出现了一批态度顽固、实力强悍的抵抗派——“Thieves in law”律贼。

他们有一套自己的价值体系和成文的行为守则,如果违反守则,他们也有自己的法庭进行审判。

根据律贼守则:律贼需要给初学者传道受业解惑;要记住不能喝酒喝得失去理智……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什么有志青年互助小组。

但最关键的几条守则是——拒绝一切形式的工作;拒绝参加与当局有关的一切活动和组织;不接受当局的武器,不服兵役。

总之要保证与当局毫无瓜葛。

阿迪达斯火拼(身穿阿迪达斯脚踏美利坚)(1)

律贼的准则

如果违反规定则会被称为“苏卡(Cyka)”,就是“苏卡不列”中的那个苏卡。而二战爆发后,大量的律贼为了立战功减刑,从当局手中接过武器走向战场,成为了律贼口中的“苏卡”,当战争结束他们回到古拉格继续服刑,冲突不可避免的爆发了。

不同于曾经律贼们单方面的处决,参与二战的“苏卡”人数众多,又都经历过炮火的洗礼,背地里还有当局的支持,这次律贼与“苏卡”的冲突演化成了长达9年的“苏卡战争”。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战况之惨,使得能存活下来的每个人都有不同凡响的战斗力和影响力。

但再怎么养蛊这时还都局限在劳改营的范围内,症结扩散至全国是在赫鲁晓夫同志上台之后。为了破除个人崇拜和修正错误,古拉格里的囚犯们也获得了大赦。

之后的数十年里,他们在经济日渐萧条、物资供应短缺的情况下“大显神通”,走私、贩毒、放贷、抢劫,什么赚钱干什么,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赚着别人的血汗钱。

政府一开始还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想治理一番,毕竟此时的黑帮也还没有正面刚的实力,只是在背地里做着这些勾当,再次落网的也不在少数。

甚至在1972年尼克松访问苏联后,美国表示要接受20万俄裔犹太难民,克格勃还不忘把很多罪犯混在难民里清了清库存,让热情好客的美国老铁一起品尝这份西伯利亚的特产,俄裔的黑帮自此在自由的土壤上野蛮生长出了萌芽。

转折点发生在80年代,莫斯科奥运会带来的健身风潮强健了苏联人民的体魄,高度腐化的政府掏空了苏联人民的口袋,无数迷茫的苏联壮小伙走上街头,成了身穿三叶草的“该溜子”。

这时候可忙坏了黑帮,一方面他们忙着面试扩招,积极解决苏联街头青年的再就业问题。而由于身穿三叶草的下岗运动员们打人也打得最狠,原本就因为稀缺而流行的阿迪达斯运动服,俨然成了业务能力的象征,引得更多人争相模仿;另一方面黑帮还得扩大业务规模,高效率地走私、放贷,满足苏联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

混乱是黑帮成长的沃土,社会越是动荡,黑帮就越是如鱼得水。这迅猛发展的势头贯穿了整个80年代,一直持续到90年代初,紧接着而来的苏联解体,终于将黑帮的发展速度推向了顶峰。

这时黑帮能招募到的就不仅仅是街头的有志青年,大量的知识分子和国家精英也在失业后入职黑帮,特种兵干架、克格勃培训、化学家炼毒、经济学家分赃……根本不需要像电影里那样拿枪指着脑袋,你只需要掏出10万英镑,就有核物理学家帮忙倒卖核弹。

大量曾经的苏联国有资产也被黑帮以或明或暗的手段鲸吞蚕食。矿产、石油、工厂、企业等等,都被黑帮联合曾经的苏共精英以极低的价格纳入名下,成就了之后一个个控制着俄罗斯命脉的寡头;政府职位也被急于变现的官员们摆上柜台,曾经的阶下之囚如今堂上高坐。

这一切都在俄罗斯国土之上悄然发生着,而这帮野心勃勃的黑帮大佬们,当然也没有忘记把目光投向国土之外。

1989年11月,美国颁布的《劳滕伯格修正案》允许每年接受最多5万名苏联难民,而很快俄罗斯的第一部法律颁布,也赋予了其公民自由旅行和移民的权利,大量的俄国人借此机会涌入美国。

其中有一个名为维亚切斯拉夫·伊万科夫的男人,1992年的这天,他正拿着商业签证准备登机,并告诉机场的工作人员他去美国从事“电影行业”的工作。

半年之前,就在这个世界第二超级大国解体的前一夜,30多名苏联黑帮头目聚集莫斯科郊外的一幢别墅中,商讨如何面对这个即将开启的新时代。除了如何接手刚刚成立的新国家,这群站在苏俄权力顶端的大佬觉得,是时候送一个人去大洋彼岸的美国开疆拓土了。

最终敲定的能担此大任的人,就是松采沃兄弟会的伊万科夫。

伊万科夫的成长经历就是前文中苏联黑帮的缩影,他曾拿过地下摔跤比赛的冠军,为了保护女人而打架入狱,加入帮派后迅速掌握了黑暗世界的生存法则,再次入狱后受冕成了一名“律贼”。1982他因贩卖军火、伪造假币和毒品交易获刑14年,入狱后却依旧牢牢地掌控着苏联的黑道大权,并在狱中继续扩大组织。

直到动荡的1991年,他的组织找机会控制住了最高法院的官员,成功让他提前获释。不久之后,他已经从容地登上了飞往纽约的航班。

前来迎接伊万科夫的,是当地俄罗斯帮派的一名成员,前文中70年代混在难民中来到美国的凶徒们,早已经在这里落下的脚跟,。有着国内一众大佬的加持,伊万科夫没有费吹灰之力就接手了当地的俄罗斯帮派势力,并且很快做大做强、再创辉煌。

此时俄罗斯境内的黑帮正在大肆掠夺,他们需要大量的资金来买下国土之上的一切资源,而伊万科夫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也只有两个字——搞钱,不择手段的搞钱。

他敲诈在美国活动的俄裔商人、帮派头目,以合作的名义让对方缴纳“合作资金”。要么交,要么死,“这里不是市场,没有讨价还价的地方”,这句话一直被伊万科夫挂在嘴边;

他以移民西方的美好图景,从俄罗斯国内骗来大批失业的年轻女性,由曾经克格勃培训女间谍的特工“训练”后,送往欧美卖淫。女孩们带着“挣大钱”的憧憬离开国土,刚一落地就已背上了巨额的培训债务,被黑帮死死地攥在手中;

与哥伦比亚的毒枭合作贩卖毒品、将国内帮派侵吞来的军火和其他资源销往国际、盗窃石油、电信诈骗、放高利贷……业务不分贵贱,利润不分大小,只要能赚钱,俄罗斯黑帮就愿意干。

叶利钦就职典礼上,七大寡头的镶金王座之下,堆积着无数苏俄底层人民的枯骨。

当然,必不可少的工作还有洗钱,而为以他为代表的的松采沃兄弟会洗钱的,正是视频开头出场的那位塞米昂・莫吉列维奇。

这起号称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洗钱案,最终以两个“主谋”的自首宣告落幕,分别是纽约银行伦敦分行的副行长露西・爱德华兹,以及她那与莫吉列维奇关系密切的丈夫皮特・博林,另外纽约银行与美国司法部达成协议,同意支付 3800 万美元以换取免予被起诉。

而对以莫吉列维奇为代表的的其他可疑人员的指控,最终都因证据不足而草草收场。这里仅用“人员”可能不太准确——当时疑似涉案人员包括叶利钦的女儿女婿,俄罗斯前首富、七大寡头之一的别列佐夫斯基,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俄罗斯总理切尔诺梅尔金,财政部长丘拜斯……莫吉列维奇不是背后有人,而是站着半个俄国。

还曾有FSB(俄罗斯联邦安全局)的叛逃探员称,莫吉列维奇从90年代起就与普京关系密切,当然是否真实我们恐怕永远不得而知,我们唯一能知道的是,这个被多国通缉的奸诈老贼,直到2008年才在莫斯科因逃税被捕,并于第二年刑满释放,至今还在俄罗斯自由生活着。

虽然同样是在美活动的俄国黑帮大佬,但与一生谨慎行事、长于运筹的莫吉列维奇不同,草莽出身伊万科夫则更信奉实干主义,凡事都讲究一个亲力亲为。他似乎很享受犯罪的过程,敲诈勒索事必躬亲。这样固然让他的名号在江湖上更有震慑力,但他同样也是因此才落入了法网。

1994年秋天,莫斯科卡尔银行委托伊万科夫为其向两个在美的俄裔银行家追回270万美元资金,几日之后的一个早上,有人发现其中一位银行家的父亲体无完肤的倒在一片血泊之中。

两名银行家立刻联系了FBI寻求保护,这是FBI首次在与伊万科夫的案件中找到愿意开口并还活着的证人。很快银行家就接到了伊万科夫的电话,他在电话中开价350万美金,并派出人绑架了两名银行家,亲自出马“劝”得他们同意付钱。

这一切都被FBI的卧底留下的证据,这名俄罗斯黑帮在美的话事人终于落网。

被捕后的伊万科夫声泪俱下地控诉FBI捏造了俄罗斯黑帮的故事,“俄罗斯根本没有黑帮”。他在狱中表示:“俄罗斯如果有黑帮,那都在克里姆林宫和杜马,你如果以为我这么一个人能成为一群恶棍的老大,实在是太可笑了。”而自己在国内是“因为热心的反共事业而受到了迫害来到美国”,真不愧是来美国从事“电影行业” 的人才。最终伊万科夫获刑9年零7个月。

就在他9年刑期未满之时,俄罗斯政府要求引渡伊万科夫回国受审,原因是他1992年杀害了两名在俄的土耳其人。回俄受审的伊万科夫获得了空前的关注,甚至超过了他在美被捕的时候。

而就在这样的万众瞩目之下,令人难以置信的转折还是发生了,三名目击者中最关键的、直接目睹了枪击现场的一位,在开庭前一周死于车祸,另外两名目击者在最后的庭审阶段当场翻供,一位说自己从来就没见过伊万科夫,另一个要求撤回证词,因为自己也无法确定那天看得到是谁。

最终伊万科夫被宣判无罪释放,不久后他又一次前往美国,还拿到了合法的永久居住权。现实有时就是比电影更加荒诞。

如果不是亲自出马调节帮派矛盾,或许他也与莫吉列维奇一样,至今还在美国的某个角落逍遥快活。

2009年,俄罗斯国内的帮派冲突愈演愈烈,“哈桑老爹”乌索扬——就是替政府出面与车臣势力谈判的那位,与另一个黑帮头目奥尼安尼的矛盾逐渐激化,不断有火拼的事件发生。

阿迪达斯火拼(身穿阿迪达斯脚踏美利坚)(2)

普京和乌索扬

一心想要促成俄罗斯黑帮团结的伊万科夫为此重返祖国,想要从中斡旋,予以调停。然而等待他的,是狙击手的五发子弹,最终不治身亡。俄罗斯黑帮的一代传奇就此落幕,留下了俄罗斯黑帮在美国的一片江湖,以及瓦根科斯凯公墓里的一块大理石碑。

之后的一段时间里,瓦根科斯凯公墓又竖起了更多的石碑,因为他们都想争夺留下的那片江湖。

这是俄罗斯著名的黑帮公墓,这些曾经的凶徒们死后也不甘归于平静,往往选择用庞大而昂贵的进口大理石做材料,镭射雕刻上自己这一生最珍爱的东西,对自己曾经为祸的世界恋恋不舍。

阿迪达斯火拼(身穿阿迪达斯脚踏美利坚)(3)

俄罗斯黑帮的墓碑

从曾经的阿迪达斯到后来的名表豪车,墓碑上镌刻的是安眠者的一生,其实也是俄罗斯黑帮的起落兴衰。

黑帮诞生于秩序的缺失,规则一旦出现漏洞自然会发展出补全它的存在。最大的区别在于对待规则内个体的处理,黑帮代表的规则只在乎目的,奔赴目的的路上他们并不在乎车轮碾压到什么。他们就像麦田里的杂草,肆意吸食养分贪婪生长;又像人体内的病毒,一旦国家这个主体给了它何时的生长环境,它就会立即分裂扩散,直至主体死亡。俄罗斯黑帮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于内,他们在政治的阴暗面诞生萌芽,趁着国家的动乱大发横财,配合腐败的政府分食国家的资源和人民的血肉,最终成就了垄断国民命脉的七大寡头。

于外,他们趁着美国移民政策的东风来到大洋彼岸,向下武力征伐,向上财势周旋,甚至利用国家的政策漏洞和视线死角,逃避法律的制裁。

而后的几年随着普京的铁腕手段,七大寡头死走逃亡,各归天命,更不用说往下的帮派匪徒;美国境内随着政府的多次出手严打,帮派问题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决。然而在海外乱象丛生的今天,谁也不知道黑帮这条潜伏已久的毒虫,是否又在偷偷吸食养分,悄然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