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部首通解》内容简介

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荐书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1)

《说文》540部首是学习、研究其书的基础与纲领。《说文部首通解》一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依据汉字构形学的基本原理,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荐书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2)结合最新出土文献资料与研究成果,对《说文》540部首进行了详细考辨。书中既充分吸收了传统小学的部首研究成果,也尽可能全面利用了出土文字研究的最新观点;既将部首看成汉字的基础构件,揭示出汉字的系统性,同时又将其视为记录汉语和中华文化的基本符号,展示基础汉字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既解释部首的源流变化,同时也解释部首与所属字的意义关联。是书重视理论、博采众长、穷本极源、考察流变、持之有据、结论可信,对汉字学和汉字教学有借鉴价值;同时对汉字知识的普及与研究,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也不无裨益。

《说文部首通解》序

文 | 胡安顺

赵学清教授所撰《说文部首通解》一书近期将由中华书局付梓,嘱余为序,余喜且惧,虽欲勉力为之,犹恐有辱重托,见笑方家,为天下学人所议。

粗览全书校稿,窃以为其优胜之处至少有以下八个方面:

一、绪论充实,理论先行。书首以绪论为先导,通过“部首及其产生”、“研究《说文》部首的意义”、“《说文》部首研究小史”、“研究《说文》部首应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荐书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3)关注的问题”四题,使读者初步了解汉字部首的来源、作用、演变、研究小史以及汉字的性质诸事,为进而学习部首建立了理论基础。

二、说解详明,严谨缜密。全书的解释周详,严密,且用语浅白,深入浅出,对每一部首的古文字形、许慎的说解理据、前人的真知卓见、部首与部中字的关系以及部首在后代的演变情况等,皆有观照。例如:

1.一(yī)“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凡一之属皆从一。,古文一。”(於悉切)

甲骨文、金文中均作“一”,是数字的开始。“初”是天地形成之初,“太极”是最初的起点。《周易·系辞上》:“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孔颖达正义:“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所以“惟初太始”是说开天辟地之初,世界的起源。“道”是主宰天地的天数、天道。《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许慎说天道是从“一”开始分化,先分为天地,然后分化出万物。“一”是数目字,许慎主要通过它阐释自己的哲学思想。小篆里,“一”用作构形部件的时候,经常表示天和地,汤济沧《说一》说:“就《说文解字》求之,最多者莫如以一为地,如韭、至、才、旦、或、且、丘、屯、止、氐、巠计十一字,皆以地说之,而立字尚未计入。以一为天者二,如雨,如不。”

甲骨文中“一”至“十”的写法是

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荐书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4)

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荐书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5)

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荐书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6)

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荐书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7)

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荐书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8)

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荐书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9)

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荐书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10)

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荐书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11)

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荐书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12)

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荐书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13)

。从一到四,甲骨文是积画成数,从五开始,变为错画。这可能与古代的算筹有关。算筹的不同排列形式即表达不同的数字。

古文“弌”从“弋”,大概也是用小木橛表示数目。所谓古文“弌”只是“一”的古文别体,并非说“弌”早于“一”。

一部下有“元、天、丕、吏”四个属字,大概是许慎认为这些字都从“一”的初始义得义。其实不然,这几个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没有从“一”得义。在后来的楷书字典中,把一些含有“一”的笔画又难以归部的字归入“一”部,如“专、五、无、亚、至、友、再、夷”等。

三、穷本极源,是是非非。许慎关于部首形义的说解,多属可信,然亦有谬误不可从者,本书均能依据古文字形及前人的定论进行辨证工作,是其是而非其非。例如:

34.彳(chì)“

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荐书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14)

,小步也。象人胫三属相连也。凡彳之属皆从彳。”(丑亦切)

徐锴《系传》:“微步也。故相连属也。”段玉裁注:“三属者,上为股,中为胫,下为足也。单举胫者,举中以该上下也。胫动而股与足随之。”

甲骨文中彳是行字的省文,作为偏旁在古文字中彳与行、辵、廴等通用,表示行走义,经常有换用的情况。许慎解释不合初谊,而段氏为之曲解。古文字从行者或从彳,如德,甲骨文有

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荐书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15)

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荐书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16)

等不同写法,《说文》彳部往字古文作

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荐书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17)

、後字作古文作

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荐书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18)

。“彳”一般只作偏旁,不单独使用。它可与“亍”字连用,组成“彳亍”一词。《说文》“亍”下云:“步止也。”“彳亍”表示小步或走走停停的意思,又作“踟躇”

516.丁(dīnɡ)“

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荐书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19)

,夏时万物皆丁实。象形。丁承丙,象人心。凡丁之属皆从丁。”(当经切)

今天的出土文字形体各异,如甲骨文的

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荐书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20)

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荐书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21)

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荐书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22)

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荐书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23)

,金文的

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荐书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24)

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荐书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25)

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荐书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26)

,战国包山楚简的

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荐书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27)

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荐书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28)

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荐书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29)

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荐书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30)

。睡虎地秦简作

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荐书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31)

,已与今天写法相同了。徐灏《注笺》:“果实未有称丁者,疑丁即今之钉字,象铁弋形。”古文字形证明徐灏之说可信,“丁”是“钉”的初文。陆宗达、王宁两位先生则进一步说明丁之本义为箭的头儿,箭头锐利,中物即入,故丁有撞击、刺杀之义。又箭头刺进目的物就实实定住,因而又有丁实、成熟之义。

四、分析属字,揭示关联。部首与部中所属字的关系有些比较简单,有些则比较复杂,或隐晦不明,《通解》对部属字大都做了研索辨析工作,将部首与属字在意义上的关联予以揭示。例如:

句部有三个属字“拘、笱、鉤”。从“句”得声的字多有“曲”义,它们应是同源词,这种编排体现了以声系联的尝试。(51.句)

言部有属字二百四十四个,重文三十三个。“言”部字多与言语有关,其中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动词,表示各种言语行为,如“语、许、诺、诛、谏、谤、议、论”等;一类是形容词,多与人的品德有关,如“谨、诚、谅、诈、谦、讷、谬、误”等;还有一类是与语言有关的名词,如“诗、谚”等。(56.言)

史部只有一个属字“事”,云:“职也。从史,之省声。卜辞中史、事、吏无别。王国维说:“史之本义为持书之人,引申而为大官及庶官之称,又引申而为职事之称,其后三者各需专字,于是史、吏、事三字于小篆中截然有别。持书者谓之史,治人者谓之吏,职事谓之事,此盖出于秦汉之际,而《诗》、《书》之文尚不甚区别。”王说可从。(78.史)

匸部有六个属字。除“匹”字外,其他字的本义都与隐藏或装盛东西有关。如“區”字下云:“踦區,藏匿也。从品在匸中。品,众也。又如“匿”字下云:“亡也。从匸,若声。读如羊驺箠。”又如“匽”字下云:“匿也。从匸,妟声。”……又如“医”字下云:“盛弓弩矢器也。从匸,从矢。《国语》曰:‘兵不解医。’”今《国语·齐语》作“翳”,为假借字。今之医生之“医”实为“醫”字之简化,与“医”字本义无关。(458. 匸)

五、考察流变,指说存废。部首有文字学部首与检字法部首之分,许慎所立540部根据字义归纳而成,是所谓文字学部首,文字学部首不论检字,唯在取义;明人梅膺祚根据检字需要将540部始并为214部,是所谓检字法部首,检字法部首不别意义,重在检字。《通解》的解说既着眼于部首与部中字的联系,亦注意指说部首的流变及存废情况。例如:

王部只有“闰”、“皇”两个字。因为该部字少,后来的《康熙字典》、《辞源》、《新华字典》均没有列“王”部,1979年新版《辞海》立“王”部,是将部首“王(玉)”归并为“王”部。(5.王)

京部只有一个属字“就”,云:“就高也。从京,从尤。尤,异于凡也。

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荐书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32)

,籀文就。”……后来的字典、词典一般不立“京”部。(190.京)

邑部有一百八十三个属字。邑字作部首时一般在字的左边。汉字中从“邑”的字大都与城镇、地名有关。如“邦”、“都”、“郭”、“邻”、“郊”、“郓”、“郢”等。(229.邑)

冖部有三个属字。……汉字中由“冖”组成的字多有“覆盖”之义,如“冥”、“幂”等。但到了楷书结构中有些字虽然含有“冖”字,但是却没有“覆盖”之义,也被归入到冖部,如“冗”、“写”、“农”等字,需加以注意。(275.冖)

此外,一些部中字在其后出现了今体或异体,书中不忘指出其古、今之异及通用情况。例如:

皿部有二十四个属字。如“盌”下云:“小盂也。从皿,夗声。”今作“碗”。“昷”下云:“仁也。从皿,以食囚也。官溥说。”今通用“温”。“盪”下云:“涤器也。从皿,湯声。”通作“荡”。(170.皿)

會部有两个属字。如“朇”下云:“益也。从會,卑声。”今作“裨”。(182.會)

六、博涉群说,择优而从。《通解》全书引证颇丰,兼采众说,择善而从,突出流行之说或权威之说。例如:

5.王(wánɡ) “

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荐书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33)

,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凡王之属皆从王。李阳冰曰:中画近上,王者则天之义。

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荐书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34)

,古文王。”(雨方切)

许慎所说“天下所归往”,见《白虎通》;所引董仲舒语见《春秋繁露》。关于“王”字的形源,说法不同。吴大澂、罗振玉、商承祚等认为字形取义于火旺,徐中舒释“王”象人端拱而坐的形象,吴其昌、林沄等认为字形象横置的大斧。现在多数学者认同其构形本义为斧钺,其演变过程是:

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荐书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35)

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荐书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36)

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荐书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37)

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荐书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38)

。卜辞中,“王”用为商先公先王的称谓。甲骨文晚期“王”字构形已经与今天楷书一样了。

346.鬼(ɡuǐ)“

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荐书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39)

,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头。鬼,阴气贼害,从厶。凡鬼之属皆从鬼。

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荐书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40)

,古文从示。”(居伟切)

甲骨文或作

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荐书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41)

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荐书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42)

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荐书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43)

,均象人身而头巨大,为鬼头之形。构意应为原始社会及商周社会中人所戴的一种吓人的面具,以之代表人观念中的鬼。……西周金文或作

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荐书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44)

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荐书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45)

,春秋作

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荐书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46)

,战国早期金文作

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荐书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47)

,战国郭店楚简作

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荐书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48)

。这些形体均不从“厶”。董莲池说古文、篆文从“厶”的形体应是从侯马盟书写法讹变而来。张舜徽云:“姚华《弗堂类稿》有《说鬼》一篇,谓鬼字从甶,乃人戴假面具为装鬼之式。《周礼》方相氏,已有黄金四目之文,其来甚远。人戴甶于首,其形可畏,故畏字亦从甶。姚氏所言精覈,为自来学者所未道。若以声求之,则鬼之与椢,语原同也。物之可戴于首者,古谓之椢,亦谓之鬼,今谓之盔,皆一语之转,姚说信可从已。”

七、察形析义,具道古今。有些部首字后来出现了今体、异体,或借为他字,《通解》多能指出其古今关系以及异体和借用情况。例如:

(㳄)甲骨文有

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荐书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49)

,金文作

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荐书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50)

,象人口液外流形。“涎”是后起形声字。“㳄”字构意是“流口水”。引申为水满溢。卜辞有:“己亥卜,王贞:洹不㳄?允不[㳄]。”卜问洹河的水是否会漫出来。于省吾云:“甲骨文㳄字,有的象以手拂液形,有的象口液外流形,故后世形容人之贪饕,以垂涎为言。甲骨文盗字只一见,与㳄同用。口液为㳄之本义,引申之则为水流泛滥无方,水流泛滥无方又与后世盗窃之义相因。” 㳄、涎为古今字,涎见于东汉碑文。(322. 㳄)

(頁)甲骨文或作

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荐书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51)

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荐书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52)

,象人头有毛发和身形。頁与首、本来是一字异体,只比“首、”多画出人的身体。金文作

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荐书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53)

。战国信阳楚简作

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荐书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54)

。许书中首、、頁三字分立,概因三字各有所统属之字。“頁”多用于作偏旁。至于“活頁”“册頁”中的“頁”,是同音假借字,同“叶”(葉)。(324. 頁)

八、辨析词义,比较异同。部首相同的字,部首呈现的意义往往不同,有些不易察觉。《通解》除在分析部中字时讨论外,亦或在解释部首的过程中进行辨析,比较异同。例如:

331.彡(shān)“彡,毛饰画文也。象形。凡彡之属皆从彡。”(所衔切)

甲骨文作。段玉裁说笔所画之文为彡,曰:“巾部曰:饰者,刷也。饰画者,刷而画之;毛者,聿也。……毛所饰画之文成彡。须发皆毛属也。故皆以为彡之属而从彡。”张舜徽云:“毛饰画文,当读为四事,非止二义也。谓凡从彡之字有属毛者,须、髟是也;有属饰者,

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荐书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55)

下云:‘彡其饰也。’是也;有属画者,彤下云:‘彡其画也。’是也;有属文者,彪下云:‘彡象其文也。’是也。若此诸字,虽同从彡,而所象各异。”从中看出,彡这个字形,可以表示各种不同的词义,如毛发、色彩、花纹等,因为其外形有相似性。如“㐱”指浓密的头发;“髟”指头发长;“彩”指各种颜色,“彪”指老虎身上大彩色毛;“影”则指明暗相间斑驳状。

余事不论,仅凭以上所举内容即足证《通解》是一部说解全面、引证繁富的佳作。

学清教授师出名门,先后就读研习于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四川大学等校,师从黄孝德、王宁诸先生,博涉小学,专精文字,朝夕涵泳,春秋不倦,于《说文》部首烂熟于心,《通解》即其长期攻治之结晶。虽前贤时彦说解部首者既多,然《通解》裒集众説,稽据古文,钩深致远,张皇幽眇,抵排曲论,翦刈卮言,更革旧例,别出新意,可谓高标独秀,应弦合节,攀越方城,挺出邓林矣;诚通贯《说文》之津涉,探寻语源之钤键。

《汉书·艺文志》载:“汉兴,萧何草律,亦著其法,曰:‘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又以六体试之,课最者以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吏民上书,字或不正,辄举劾。’”《说文解字·叙》亦云:“汉兴,有草书《尉律》,学僮十七已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于中可见汉代对小学知识的重视程度,识字量多,书写无误,不仅是对童蒙的要求,甚而作为取士的标准。今当中兴之世,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刻不容缓,倘若对大中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荐书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56)小学生的识字量提出更高要求,且将识字量作为铨选干部的基本条件,则官员及学人在重要场合读错字、写别字的笑话岂能屡见不鲜哉?《通解》一书的问世适逢其时,必将以其特色独具的内容与同类书一道,促进汉字的普及与研究,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民族复兴大业做出积极贡献。

胡安顺

于陕西师范大学菊香斋

2019年5月31日

《说文部首通解》作者简介

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荐书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57)

赵学清,男,1966年出生,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汉语国际教育、中国传统文化等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出版学术著作5部,发表学术论文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荐书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58)30余篇。现主持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荐书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59)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西北地区戏曲歌谣语言文化研究”,担任首席专家。2018年6月被聘为陕西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专家。

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荐书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60)

特别鸣谢

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

敦和基金会

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荐书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61)

章黄国学

有深度的大众国学

有趣味的青春国学

有担当的时代国学

北京师范大学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汉字研究与现代应用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

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荐书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62)微信号:zhanghuangguoxue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荐书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63)公众号主编:孟琢 谢琰 董京尘

责任编辑:冯可然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