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地球知识局——南北火锅哪家强?
NO.766-南北火锅哪家强?
作者:酸奶没泡沫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酸奶泡
寒冬将至,热乎乎的火锅无疑是最治愈的美食了。
据《中国火锅大数据报告》,大众点评收录的火锅商户数量占全国餐饮商户比例达7.3%,高于江浙菜、川菜、粤菜、西餐等其他热门菜系占比。
当然这当中也并非全是最典型的重庆火锅。从南到北,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火锅典范,而且各自拥有无数拥趸。
今天的文章,就一起借着冬日的寒冷看看各地的火锅暖暖身子吧。
诞生于长江边的重庆火锅
巴渝人爱吃火锅,可谓是顿顿不离辣,三天念火炉。毛肚、黄喉、鸭肠,腰花、鸡胗、凤脯,飞禽走兽,江湖水族,海味山珍,皆为锅中宠,汤中也是无食不鲜,无料不精,无物不补。这么一吃,眼波似水,面色红润,无怪乎重庆美女如云。
这一锅让无数美人和食客倾倒的重庆火锅(又称毛肚火锅),则来自码头的江湖风气。
看着图已经被辣哭了
当时,长江船工们夜间常歇脚于泸州小米滩码头,饥饿时的炊具有瓦罐一个,罐子中装有汤水,投入各种蔬菜,再加上花椒、辣椒提味,熟了就开吃,可谓“菜当三分粮,辣椒当衣裳”。这种穷开心的吃法很快在长江沿线流传开来,成为了船工和码头工共享的不传之秘。
重庆当地被称为“棒棒”的一些苦力见到这种吃法后,就跑到牛羊屠宰场捡一些处理掉的内脏,再用长江水洗净切块,投入汤水中,和船工一块吃,结果人人都觉得非常美味。后来有人干脆把“大洋铁盆”分成多格放在泥炉子上,盆内翻滚着麻、辣、咸、香的汤汁,炉子旁边放一大箩筐,装着以毛肚为主的牛杂等食物,在码头边开始叫卖。
古法火锅...
行人下船旅途疲累,饥肠辘辘,免不了过来吸溜一番;船工棒棒们也每人认领一个格子,随烫随吃,吃饱为止,用餐经济实惠。
约摸民国二三十年,“码头野锅”进了饭店。泥炉子还在,只不过分格大铁盆变成了圆不溜秋的铜制小锅,蘸料由顾客自行调配。这种饭店越开越多,后来重庆对岸江北一条街上几乎全是。
都来码头吃火锅
抗战时期,重庆火锅名声越来越旺,行政要员、金融大佬、商人记者都常常往火锅店跑,甚至有人把吃火锅高尚化。有些国民党老兵回台湾后还念念不忘重庆火锅的美味,在台湾复刻重庆火锅店。
火锅是重庆的特色,不可不品尝
而正宗重庆火锅的配料制作,以重味重油著称,传统汤汁配制是选用郫县辣豆瓣,永川豆豉,甘孜牛油和汉源花椒为原料。先把牛油用旺火熬化,再把豆瓣剁碎倒进去,熬成酱红油后迅速把花椒炒香,再掺入牛肉原汤,加入豆豉、冰糖、老姜、川盐和小辣椒熬制。
热辣辣的底料
随着不同火锅品种的出现,又出现了啤酒风味、酸菜风味火锅等类型,调味料也是层出不穷,可达三十多种。但最正宗的重庆火锅蘸料,还是干碟与油碟双碟合璧,占据了半壁江山。
油碟就是以香油为主的蘸料盘,集调味、解辣、为食物降温等功能于一身。油碟的懒人极简搭配是香油加蒜泥,虽然看起来陋简单一,但能使烫菜的味道得到保留,越吃越香。进阶版可以再配上香菜和蚝油,蘸后食用,入口之物更加鲜美。根据个人口味,在葱姜蒜、辣椒酱,牛肉酱,花生碎,芝麻等调料中随意搭配,都能拼成极有特色的油碟。
真香警告·是真的香
至于干碟,辣椒粉,盐,味精是标配,但几乎每家火锅店都会有其独家配方。腰片、毛肚、鸭肠等易热食物最适合蘸干碟,能在层次分明的口感中最大程度体会到食之原味。
下次我也试试这样调
说到吃法,更是豪放非常。火锅馆内,圆桌中央,铁铜锅下炭火滚滚,锅内汤汁翻涌,食材滚动,食客视线聚焦,目光灼灼,掐准时机便会伸出各自的魔爪,举杯挥著……这种气吞山河之势正是是古老巴渝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的表现,也是其饮食特色的体现。
一起吃才有乐趣
重庆火锅向外的辐射能力也很强,以之为蓝本后来衍生出了不少南派火锅。其中以粤系、云贵系和江浙系为主,这其中的枝杈又可以列上三天三夜!除这几个主要系别,南派的湘西狗肉火锅、海南的椰子鸡火锅、湖北野味锅等也是颇具特色的种类。
那么在地理、历史都与南方有着天壤之别的北方 , 火锅又成了什么样子呢?
麻酱和羊都不能舍弃
说到北派火锅,不能不提一个段子:一个北方人到成都吃火锅,问服务员:“服务员,有麻酱没?”服务员答:“有扑克!”
段子折射出来的现象,归根结底还是南北火锅差异比较大。
孙绿和猫斯图每周末都会去聚餐
后金从东北入关,带到中原的不仅是长袍马褂小辫子,还有满族的木炭铜锅。甚而有一种说法称这才是四川火锅真正的祖先。正宗北派火锅以东北满族涮羊肉为代表,传到北京又在当地衍生出老北京涮羊肉,后者可谓是北京除了烤鸭之外的一绝。
老北京涮羊肉分为宫廷派和民俗派,宫廷派重视皇家气氛、礼数和气派,以四季火锅和什锦火锅为代表;民俗派当然是走亲民路线,由民间自发演绎,有“一炭、二料、三肉、四鲜、五绝、六件、七拼、八碗、九杂、十大碟子”之说,规矩也并不比皇家少哪里去。
我涮
时至今日,两者的区别已经没有那么大了,习俗互相交叉,就为让食客吃个开心。
老北京涮羊肉的汤底一般是清溜溜的,只需加入葱姜,待清汤水翻滚之时,把薄薄的、红白相间的羊肉片插入锅中溜涮即可。等肉片颜色变白再往酱料这么一蘸,入口是混合着酱香和肉香的软绵,肉的纹理也融化在口腔了。肉涮完之时,也是食欲得到满足和胃袋得到填充的生命大和谐之时。
在北派火锅里,羊肉是出镜率很高的食材:羊汤火锅、内蒙肥羊火锅、羊蝎子火锅……可以说是无羊不欢。除羊肉外,牛肉也是常吃食材,可能和游牧民族的习性有关系。
而吃涮肉的时候蘸的料,多数北方人(尤其是老北京)会选择麻酱,正像开头段子里说的,麻酱可谓是北派火锅的灵魂蘸料。
不中看 中吃
麻酱是把炒熟的芝麻磨碎制成的食品,特别香,常作为调料食用。以麻酱为主,加腐乳块、韭菜花,再用盐和白糖调味,最后再倒点香菜及葱花,这种蘸料搭配法可谓经典。但对于不习惯的食客来说,如此一来各种菜的口味就全被麻酱味遮住了,而且相比干碟和油碟,麻酱吃了容易腻歪,或许正因如此才不被多数川系火锅爱好者接受。
但是热爱麻酱的人要的就是这种效果:因为羊肉出镜率极高,免不了膻味重,不靠麻酱的重口味降服一下,怎么吃得爽呢?
北派火锅中除了“羊锅”,同样有很高人气的还有东北酸菜白肉火锅、山东肥牛火锅等,每一种都是值得品鉴的。
酸菜与白肉
瑞士远亲:奶酪火锅
奶酪火锅是瑞士的传统饮食之一,凛凛冬日,瑞士人的一大乐趣也跟国人类似,就是全家围坐在一起,吃热腾腾滑润润的奶酪火锅。
奶酪火锅的形状和中国火锅很相似,只不过锅底是溶化了的奶酪,“涮”的菜点是面包、土豆等。
这么小的锅够吃吗
用作锅底的奶酪多是是格鲁耶尔奶酪、埃曼塔尔奶酪和拉克雷特奶酪,而具体到各家各户又有不同——每家可能都有自己的秘方。或许是两瓣大蒜加上一勺黑森林樱桃白兰地,又或是一点点胡椒、松露和白葡萄酒的混合物,这么一来,每家每户的火锅锅底味道都不一样。
蘸火锅吃的面包最好是带皮的白面包,尤其是过年过节时候。白色能增添过年过节的气氛,带皮则是为了防止叉子叉面包时滑落至汤水里。在瑞士各地,把面包掉进底汤里是要根据习俗,接受各种惩罚的,比如在冰天雪地里跑一圈……
芝士控表示想变成面包块
最早的奶酪火锅只有面包、土豆作为配菜,不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其他菜品的加入是必然的。瑞士不同语言区的人们前后把酸菜、酸黄瓜、酸洋葱、熏肉丁甚至新鲜水果都放进芝士汤底沐浴去了。不难想象,这给人们带来的味觉感受是丰富且刺激的。
各种配菜吃完后,锅里的奶酪也是所剩无几了。稍等几分钟待水分脱干,诱人的奶酪锅巴就成型了。这奶酪锅巴干干脆脆奶香十足,和广式煲仔饭底下的一层锅巴是截然不同的味觉体验,相同点都是会让你回味无穷。
后来又加入了其他食物
关于奶酪火锅的来源,瑞士和法国都有各自的历史,双方各执一词。但不管来源如何,1875年,奶酪火锅开始出现在瑞士的料理书上,那时候这种美味对普通老百姓而言仍是奢侈品,过年过节才会吃。
奶酪火锅被当成瑞士国宝级食物也就是上世纪50年代的事。当时瑞士政府开始宣传这种食物,使其在世界范围内成为“高品质”和“温暖”的象征,目的是唤起国民在二战后对于国家的认同,并刺激国内低迷的战后经济。
看上去很好吃的样子
如今,不用去瑞士也能吃到这种又暖又香的异域火锅了。奶酪火锅传入中国后,各地的吃法也有所不同。在广州一带,锅底可能还会加入牛奶和生鸡蛋,以让食物更加嫩滑,还能让火锅不那么容易上火。在天朝吃货的脑洞下,火锅配食也得到大大丰富,能吃的都可以往里倒,全凭个人喜好,毕竟芝士是种百搭的东西。
这种创新,对于习惯了本国本家奶酪火锅的瑞士人来说可能是一种恐怖的体验。不过新的时代呼唤新生代的火锅,当今火锅的时代性、自主性、适用性正是火锅蓬勃发展的原因所在。
甚至进化出了猫局吃的懒人火锅
最后附上我们的火锅秘籍:
一、食材(尤其生荤食材)必须在滚开汤中煮熟煮透,以免遭微生物和寄生虫卵污染,减少消化道炎症和肠寄生虫病的发生。
二、入口菜肴的温度不要过热,以免烫伤口腔和食道黏膜,或对牙龈牙齿产生损害。
三、吃火锅的时间不要太长,不然会让消化器官得不到休息,易引起胃肠功能紊乱。
希望大家在寒冬里能吃好喝好。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