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27日,中南海的怀仁堂中进行着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军三军首次大授衔仪式。其中有十位元帅,十位大将,此二十人在被授衔的1048位将士中尤为耀眼。他们代表着最卓越的素质能力,和最卓著的开国军功。

十位大将中,或许粟裕的名声在今天最显。然而这十人中另有一人,他年龄最长,与刘伯承同岁;资历最老,最早参加革命。当他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时,粟裕才满两岁;当他担任国民革命军参谋长时,林彪还只是他手下的一个小排长。

因着这样的资历和贡献,即使授予他的是大将军衔,毛主席还是特批:让他享受元帅级待遇!

这位共和国的功臣,名叫张云逸。

一、命悬一线 ‍

张云逸本名张运镒,生在海南的一个小村子里。他1892年出生,七岁时进入私塾学习,而后按部就班地升入小学。十六岁那年他考进了广东黄埔军校陆军小学堂第二期,从此进步的思想出现在张云逸的文化视野中。

他虽然只在陆军小学堂待了一年时间,但是这段学习经历对他的改造无疑是巨大的。1909年,认识到祖国命运的张云逸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第二年就参加了广东新军起义。

名将张云逸(享受元帅级待遇的开国将领)(1)

在陆军小学中学习的初级军事知识和他所接受的严格军事训练为张云逸参加武装斗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很快在乱世中找到了自己身为青年革命者的位置。在初步接受战斗的考验之后,张云逸参与了1911年的黄花岗起义。

黄花岗起义是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必有的一环,七十二烈士的牺牲壮志值得后人的纪念与传颂。而张云逸,正是那一场战役中唯一的幸存者。

1911年的春夏之交,辛亥革命酝酿在清政府的统治阴云之下,孙中山与黄兴等人选出了八百余名骨干成员组成先锋队,而不满二十岁的张云逸踊跃地报名,担任革命军炸弹队队长一职。

4月27日,黄兴率敢死队攻入两广总督衙门。因为事情泄露,清军严加戒备,双方激战,战况十分惨烈。巷战持续了一天一夜,起义军英勇抗敌,但是因为寡不敌众,只得被迫退却。

名将张云逸(享受元帅级待遇的开国将领)(2)

外面是清军的围堵攻击,而临时的根据地中已经没有了弹药储备了。身为炸弹队的队长,张云逸奉上级命令,带领余下成员撤出战斗。然而城中处处都有巡逻的清军搜捕队员,与城外相连的关口更是有重军把守,想要出城谈何容易?

张云逸分析了城中的情况,先把自己剩余的队员安置在一处相对安全的隐蔽民宅之中,自己扮作买菜的居民上街打探情况,试图寻找可能的突围道路。然而祸不单行,等张云逸探查完回到民宅时,却见清军已经破门而入,抓获了所有的同志,直接在路口枪杀示众。

名将张云逸(享受元帅级待遇的开国将领)(3)

张云逸极力维持着面容的镇定,挎着竹篮掩身于人群之中。清军从他身边呼啸而过,没有发现异样,张云逸就这样保住了一条命。

后来他回忆当初的这一场惊险经历,还道:如果不是他当时出门“买菜”,广州人民收殓烈士遗骸之时,就会找到第七十三具遗体。

二、敦请诤劝‍

辛亥革命之后,张云逸进入广东陆军速成学校学习,两年后毕业,被国民党派到海南岛从事秘密革命活动,两次参加粤军,一路稳步升迁,从排长、连长、营长,再到旅长。

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经受了十七年革命斗争历练的张云逸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第四军第二十五师参谋长。战争期间,他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与信仰,于10月在武汉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员。

名将张云逸(享受元帅级待遇的开国将领)(4)

张云逸在国民党中效力十余年,此时加入共产党无疑是放弃了他此前积累的一切优厚条件。然而张云逸的目光并不在军功,而是在中国的未来上、在中国百姓的生存上。

他曾经对儿子说:“你太小,不知道当时的社会有多黑暗。我们活着不应该只去追求荣华富贵,在我看来,只有真正为老百姓做事,才是最幸福的。”

张云逸的观点和共产党的理念不谋而合,而彼时孙中山已经去世,国民党内部相互掣肘,不断脱离群众。他有此决定,也就极为合理了。大革命失败之后,张云逸秘密地掩护着共产党员脱险,之后脱离了第四军,在上海和中共中央取得了联系。

张云逸在国民党军中的过往为共产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毛主席就说过,“共产党能对国民党将领说话的人不多,张云逸是其一。”

名将张云逸(享受元帅级待遇的开国将领)(5)

身为民主革命的老战士,张云逸早期和许多国民党高级将领有交往,有的是共事过的战友,有的是在黄埔军校学习时的同窗。有着这一层关系,党中央把敦请叶挺出山的任务交到了张云逸肩上。

叶挺参加过南昌起义,率部南下,在三河坝地区兵败后就避居澳门,一离开就是十年。彼时国共联合抗日,需要一位相对中立的重量级角色担任军长,而还没有成为中共党员的叶挺就是最合适的人选。

张云逸乔装改扮,依靠国民党上层的故交的帮助,以华侨富商的假身份平安抵达澳门,并按照党中央提供的信息顺利地找到了叶挺。

名将张云逸(享受元帅级待遇的开国将领)(6)

左二为张云逸大将

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都是人生大幸。叶挺见到北伐战争时期就相识的老朋友张云逸,喜不自胜。短暂的叙旧之后,张云逸没有忘记自己此行的任务。他细致地向叶挺叙说十年间国内形势的变化,并诚挚地表明来意,代表党中央邀请他担任军长一职。

张云逸前往澳门的时候,带走了一张党中央敦请叶挺的电报;张云逸回到上海时,不负所托地把叶挺同志带到了周恩来面前。

三、福将戎星‍

有句俗语,叫“知将不如福将”,意思是有才能的将领不如有福运的将领。然而张云逸戎马一生从未负伤,因为他不仅是一位福将,也是一位知将。

早在张云逸在国民党军中担任排长之时,他带的排就是全营有名的尖刀排,军纪严明,作战能力强。可是这个排最初交到他手上的时候,全是一帮散兵游卒:有无所事事的老兵痞子,有被抓来强行参军的壮丁,有为了生存不得已入伍的穷人,还有袁世凯亲信的外甥,完全没有军纪可言。

名将张云逸(享受元帅级待遇的开国将领)(7)

张云逸接手这个排之后,大力整顿,从严格的操练入手,并大胆地拿袁世凯亲信的外甥开刀,因为他违反军纪,就用皮带当众抽打。闹到上面,张云逸也丝毫不惧,这才完成了这支队伍的脱胎换骨。

张云逸的军事指挥领导才能让他脱颖而出,以他别号为名的“胜之旅”的名声也越来越响。东征陈炯明期间,张云逸在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一独立旅担任参谋长。蒋介石听说了张云逸的才干,想要重用,却被第四军的军长张发奎极力反对。

“你就是拿一个师来换胜之,我也不换!”

这位“一个师也换不去”的参谋长在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也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党中央曾经征求张云逸的意见,问他是想要去苏联留学,还是留在国内做兵运工作。

名将张云逸(享受元帅级待遇的开国将领)(8)

当时国民大革命失败的余韵未散,国内的革命正处于低潮,但张云逸还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他受中央的派遣前往南宁,打入了广西军阀俞作柏军中,1934年又跟随红军长征,率领侦察部队探路。

作为军团的参谋长,张云逸仍然亲力亲为,亲自勘察地形,选择渡口,带领工兵部队架设浮桥,保障我军主力部队渡过乌江。长征结束之后,他又投身新四军的组建中。张云逸在请来了叶挺之后,紧锣密鼓地下至地方,联络各地的党组织和游击队。

中共七大期间,陈毅去了延安,张云逸代理新四军军长。但是在代军长期间,张云逸下达命令时都是以副军长的名义,从来不自称军长。陈毅对他也不吝赞赏:“云逸既是一个好主角,也是一个好配角。当主角时能集思广益,从善如流;当配角时则主动配合,精诚合作。”

张云逸主持新四军工作的时期,在后来被评价为新四军发展最快、执行党中央决定最好的一段时期。

四、迟迟暮年

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张云逸已经接近六十岁。从前一直忙于战争,他无暇顾及家庭,长子二十岁的时候次子才出生。

老来得子,又终于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如果张云逸对幼子娇惯些,也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然而张云逸对孩子疼爱在心,绝不在行为上溺爱孩子。

幼子张光东随父亲在北京定居,旁人都建议张云逸把孩子送去最好的学校,而张云逸坚持不搞特殊,让孩子就近入学。

名将张云逸(享受元帅级待遇的开国将领)(9)

而张光东唯一一次享受干部子女的特殊待遇,是在初中分班的时候。他以差两分就满分的优异成绩考进了北京男子四中,按当时的惯例,干部子弟都会分到俄语班,而张云逸却把儿子分去了英语班,为的是让他和普通同学打成一片。

张光东不负父亲的厚望,中学毕业之后考进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新生要填个人信息表,张云逸嘱咐儿子在家长一栏只填母亲,不要填父亲。如果旁人问起,就说父亲时常出差,不在京中。

张光东去哈尔滨就读后,张云逸时常写信给儿子。慈父对于孩子的爱,都写在信件开头那一声声“吾儿”的呼唤中。可是某一天张广东突然发现,寄来的家信以“光东同志”开头。他惊讶不已,张云逸解释:“你入党了,我们就是同志了。”

名将张云逸(享受元帅级待遇的开国将领)(10)

左:张云逸

既是父子,又是同志,张云逸把绝不以权谋私的做法贯彻到底。儿子毕业分配,他没有同人打一句招呼,张广东就被分配去了离家千里的四川,在山区研究所一待就是四年。

1973年,张光东回到北京探望病中的父亲。在301医院,这位刚强一生的老人终于露出脆弱的一面。他看着久别的儿子半晌没有说出话来,终于开口时却是一句询问:“你能回来吗?”

张云逸已经病重,加之半生戎马,积劳成疾,即使有儿子调回北京悉心照顾,他还是在第二年初冬病逝了。临终之前,和他有四十多年战友情谊的邓小平同志来看他,张云逸已经说不出话,只能握着邓小平同志的手,努力地颔首示意。

1974年11月19日,张云逸在北京逝世,享年八十二岁。

名将张云逸(享受元帅级待遇的开国将领)(11)

作为资历最老的一批革命战士,张云逸把自己的一生都慷慨地奉献而出。在少年人懵懂的年纪,他已经背负着“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信念,定下了自己一生拼搏的方向;在命若漂萍的乱世,他用自己不高的身量肩住了沉甸甸的家国担当。

他忠于党,忠于人民,在纷飞的战火中磨炼意志,从先进的思想中汲取养分。艰苦奋斗和勤恳朴实是他的人生底色,他不表自己的功劳,不宣扬自己的故事,只是踏实做事、真诚做人。

“海角天涯赤子情,戎机革命领天兵。

胆孤江畔缚熊鳖,气壮大山向日行。

铁血邓张融一体,枪林南北震威名。

怒涛滚滚天边去,奋勇红军鼓角声。”

功在社稷,口不言功。

大海容人,高山仰止。

文|闻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