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代国手大师为国粹象棋文化传承不辞辛劳,40多位大师知多少!前七集可到主页关主收看(本集第八集)更多精品象棋视频可到以下专栏收看:36、华东五虎之一何顺安

在旧社会成长的江湖棋人,最容易感染上肺病,那是因为棋人们赖以生存的茶楼、茶具不注意消毒,人员杂处,加上棋人生活大多贫困,营养极差,链霉素、异烟肼之类的新药还属于“新”“贵”阶段等原因。棋人们沾上结核病后,生活上困窘自不待言,上海的何顺安即其中的一个。

(一)发现好棋苗

何顺安,曾名李仁安,因家中排行第四,俗呼小阿四。上海人,1923年出生。何身材颀长,肤色白哲,待人谦和,算度精明,一副标准上海人的样子。

因为家贫,何于三十年代后期进上海叶种德堂药店当学徒。那时,上海的象棋活动十分活跃,除了众多茶楼开展弈棋外,大新公司、青年会等企业或社团也常举行棋赛,更有许多分散于街头的棋摊,或摆残局诱人下注,或放着几盘象棋供人下棋,只要花上几个铜板,就可杀上一盘。何在叶种德堂药店做的是给病家送药的事,成天需要由街走巷,为此,耳儒目染竟爱上了象棋。由于何颇有天资,且勤于钻研,在学徒期间就有了一定的棋艺基础。何送药的病家,不乏一些象棋爱好者,并常在弈棋,何总是乘机看上一息。四十年代初的一天,何例行去冯姓家送药,见屋内正在弈象棋,因何钟情于此,竟忘了送药之事,立于棋盘旁观看,等到他们弈完一局后才将药送上,还说了句“冯先生真厉害”的话。不料这一说竟引出一段棋缘来。先是冯邀何人座对局,成了棋友。之后在多次对弈中何显示出反应灵敏、思路广阔等优点,冯认为何的棋艺今后不可限量。于是,介绍何去著名棋茶楼凌云阁拜见了白莲教主李武尚。由于李武尚是当时上海的名棋手,颇具爱才之心,在测定何的棋艺素质时,发觉何确有棋思灵动、时有妙手等好苗头。出于爱才,收何为徒。这对何来说真是喜从天降!之后,在李武尚的指导下,何顺安的棋艺得到飞快的发展,约一年多时间,何的棋艺已达到上海一流棋手的水平。

37、北方八猛之:侯玉山

棋坛的变化就像生活的变迁,逃不脱从成长、繁盛到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民国时期的北京棋坛,从南京万启有的来访,到兰州彭述圣的征战,相对兴旺起来了。一些小字辈的棋手冒了出来,侯玉山即其中的一个,到建国后他还被第一批授予象棋大师的称号呢!

(一)虚心学习成长快

侯玉山,北京人,据《北京棋话》载,1987年时候玉山76岁,则候当出生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

少年时,侯玉山的家境比较贫困。父侯尚斌是顺义县的农民,颇爱弈棋,因农村收成不好,到北京七神庙胡同做小买卖。离家不远有个糖果作坊,东家是个象棋爱好者,常在楼下弈战。其时,侯玉山正上小学,每天下课经过此地时看人弈棋。受环境的影响,很快学会了弈棋,一二年后在街坊成为无敌。那个年头,一个不满10岁的小孩能杀败许多大人,为此被称为小神童。十一二岁时,家里让他到泰山居饭店当学徒,但学徒二年,一事无成,于是只好让他挎篮做小买卖,后来又到骡马市街的生记鞋店学制鞋。几个反复,手艺未学到什么,象棋已很不错。过不久香厂路的上海饭店倒闭,房主利用旧址开起启新茶社。从此候在那里常得到名手那健庭的指导,很快成为“北平三小”之一。

侯玉山的棋艺成熟和二十年代末北京棋坛开始活跃有关。1929年,南京名棋手万启有弈访北京,会战京中诸多名手如张德魁、那健庭、赵松宽及外来名手钱梦吾、徐词海、赵文宣等,当时的各种报纸都作报道,北京的棋坛开始活跃起来了。侯玉山在这股象棋旋风里,有了较多的投人,迅速由弄堂棋走上了茶馆棋的水平。到了1930年,西北棋圣彭述圣来北京挑战,北京、天津、东北的众多名棋手如张德魁、那健庭、钱梦吾、徐词海、赵文宣等纷纷落马,各报对彭的弈访作了大量的报道,在北京掀起了较万启有来时更大的象棋热。这时,侯玉山的棋正蒸蒸日上。由于彭述圣在京逗留时间较长,和二、三流及小字辈棋手弈了让先、让子棋。为了虚心学习,候和彭对弈要求让一马,满以为必能取胜,不料还是落败,这使候更虚心向彭学习。在彭的指导下,侯认真地研读了《适清雅趣》等书,果然棋艺大进。

崛起后的侯玉山,在棋力上已超过了其他几个甲级棋手,这可从他们的对局看出,如候和名手孙剑秋对弈五局,经激烈搏斗,以三比二胜,使孙心服口服。

1935年,张德魁和那健庭作十局赛,比赛未分胜负,平分锦标。赛后,张德魁愿意拿出锦标一个银盾作奖品,在饮春居茶社摆下“六局赛擂台”,声言凡六局能战胜他者,愿以银盾相赠。在那健庭的鼓动下,侯玉山攻张的擂台。经过一场激战,以三胜二和一负净胜二局而夺得银盾,侯玉山从此成了北京三大名手之一。

十大顶级象棋高手排名(老一代国手大师为国粹象棋文化传承不辞辛劳)(1)

38、小神童:李义庭

1937年生,12岁即开始学习棋艺,如疾风突起,进展神速,棋风亦如长江巨浪气势磅礴,广州棋坛高手曾益谦北上武汉,初见李义庭就曾预言“此子必将成国手无疑”。

后来在著名棋手罗天扬的带动指点下,于1954年崭露头角于上海大新游乐场,曾与杨官璘对弈四局,以二胜二负的成绩与之握手言和,当时的李义庭年仅17岁,所以这个被报界称为爆炸性的新闻使南国棋坛,人人震惊。

1958年,20岁的李义庭夺得全国冠军,独步天下。他可以在残局争斗中战胜内功高深的杨官璘,也可以在激烈的对攻中战胜棋风刚猛的王嘉良。至于其他全国各地的“诸侯”们更是都对他招大力沉的棋艺风格有几分忌惮。当时,只要李义庭愿意杀,他能从异常平稳的局面中强行找出杀路,也能无车杀有车,一时间“李氏快刀”成了弈林中的头号利器,任你是铁布衫或十三太保横练,当者无不披靡,放眼棋国,也只有杨官璘数十年功力的金钟罩能与之匹敌。1962年,初获全国冠军的胡荣华在全国赛中碰上李义庭,结果在李义庭飘忽不定的剑锋下败北,如果不是胡荣华的恩师何顺安先生竭尽全力从李义庭手底下把一盘必输得棋下成巧和,拖了李义庭一分,最后的冠军就是李义庭的了。(那次全国赛胡荣华和杨官璘同分并列冠军,李义庭以一分之差屈居第三),可以说,文革前,李义庭在对胡荣华、何顺安、王嘉良、刘忆慈这些全国顶尖棋手的交锋中一直处于上风,即便是对杨官璘,他也毫不落下风。如果不是李义庭有偶尔输给名不见经传棋手的习惯,他的全国赛成绩还会更好。即便是这样,从1956年第一届全国塞到1965年文革前最后一届全国比赛,每届比赛李义庭都参加了,除1959年名列第九外,其他几届都在前六名之列。他的这一纪录至今无人打破(胡荣华的十连霸除外)。1984年获“中国象棋特级大师”称号。

文化革命之后,李义庭迫于形势退出棋坛,这不单是他本人的悲剧,也是中国象棋历史的悲剧。从此,一代棋杰就此被人遗忘。现在,说起历届全国冠军得主,大家都如数家珍,唯独对李义庭,大家知之甚少,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李义庭挂印封金后,从台前退到幕后,开始从事教练员工作,甘为人梯铺路。1974年全国象棋赛,身为主持人选工作的李义庭,力排众议,推荐柳大华代表湖北参赛,成就了湖北省的又一位特级大师.湖北省象棋事业所取得殊荣,李义庭功不可没,在中国象棋史上永远有他的胜绩和光彩。 为我国的棋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十大顶级象棋高手排名(老一代国手大师为国粹象棋文化传承不辞辛劳)(2)

39、一代宗师:杨官璘

1925年生于广东省东莞县农村,爷爷和父亲都颇通棋艺。杨官璘3岁开始看棋,5岁能对弈,10岁在乡下已无敌手,少年时致力于古谱研究。

抗战胜利后,杨官璘走出家乡,当过裁缝,23岁开始在广州游乐场打擂,并经常和南国名手卢辉、董文渊在一起切磋棋艺,研究古谱、残局,功力精深,从而为后来驰骋棋坛打下了坚实基础。

1949年下半年,杨官璘应一个在香港的同乡的邀请,到香港观看比赛,并教人下棋。从此杨官璘以一个职业棋手的身份真正开始了自己的象棋生涯。1950年,香港中国象棋研究会举办了首届全港会员赛,杨官璘击败好友李志海夺冠,从此成为港澳象棋第一人。

1951年起在广州从事象棋研究及比赛。随着新中国经济复苏,人们对体育文化的渴求越来越强烈,弈棋从此登上大雅之堂,民间象棋界开始自发举行一些有影响力的比赛,其中岭南文化公园原岭南文物宫举行了几次较大影响的赛事:1952年2月至3月主办有杨官璘、陈松顺、卢辉、覃剑秋、曾益谦、袁天成参加的名手表演赛;1953年6月和1954年2月,先后两次举办了杨官璘和另一位岭南棋界的代表人物陈松顺的十局对抗赛,杨均以一局胜出。

1952年至1955年,杨官璘往返于广州、上海、武汉、北京、苏州、杭州等地表演象棋和参加比赛,他两次在十局决胜赛中击败有“七省棋王”之称的董文渊,加上多次击败陈松顺,就此奠定了一代棋王的地位。后来杨官璘的好友,武侠小说家梁羽生曾有诗形容杨官璘这段征战史,“不辞北战与南征,三十英年有霸名”。

十大顶级象棋高手排名(老一代国手大师为国粹象棋文化传承不辞辛劳)(3)

40、华南神龙:陈松顺

陈松顺1920年4月8日出生于广东省台山县广海镇,早年曾师事同乡名手雷法耀,少年时即以“象棋神童”名震乡里;16岁到香港学艺,拜有“棋仙”之称的钟珍为师,得其神奥,在棋坛崭露头角;抗日战争期间及其后颠沛流离,挟技行走江湖,在湘、桂、滇、黔、沪等地摆设棋局、攻打擂台,成为技压南中国的“乱世棋王”;1949年代表香港参加“穗港澳三角埠际象棋比赛”并夺得冠军,获得“华南神龙”美誉。

陈松顺弈法能攻善守,布阵擅长“五八炮”与“斗顺炮”,中残局变化阴沉妙蕴,令人莫测高深,因有“神龙”之号。

1942年后,挟技弈游湘、桂、云、贵各地,名声大噪。

1949年代表香港参加“穗港澳三角埠际象棋比赛”,获个人冠军(与卢辉并列)。

1951年与杨官璘赴上海与何顺安、朱剑秋作“华东、华南名手对抗赛”,获得胜利。

1952-1960年间,与各地名手进行多次交流比赛,战绩优良。

1956年任《象棋》月刊副主编。1983年任《象棋报》主编。

由于各种原因,陈松顺没有参加过正式的全国比赛,但其实力公认应跻

50年代初,陈松顺与来自东莞的棋星杨官璘(注:首位全国象棋冠军)并肩作战,多次与港澳及京沪、汉沪等联队进行对抗,战绩斐然,被誉为“羊城双璧”、“双打无敌”。

随着比自己年少5岁的杨官璘声名日隆,陈松顺在南国棋坛的霸主地位受到严重威协,1953年6月,杨、陈著名的十番棋争霸战在广州岭南文物宫拉开序幕。此战,陈松顺首局旗开得胜,却接着连输3局。尽管他奋力追赶,连扳两局打成平手,但在关键的第8局,杨官璘以多兵之优,大演抽丝剥茧的残棋功夫赢得胜利,最后以一局之优胜出。

对于这个结局,拥戴陈松顺的棋迷认为陈在赛程的前半段输得有点“冤”,很不服气,提出再斗十局,而杨、陈也觉得仅凭一局得失,很难服众。于是,双方允诺择期再赛十局。

1954年2月,杨、陈的第二次争霸战仍在岭南文物宫开锣。首局双方战和后,第2局陈松顺再次抓住战机,以凌厉攻势先拔头筹。随后双方竟一连下了六局和棋,第九局,陈松顺只要弈和便可立于不败之地,不料背水一战的杨官璘磨足200回合,终于斗垮精力不济的对手。紧接着,扳平比分的杨官璘又在最后一局连出妙招,鏖战160回合成功破城,最终后来居上,再以一局胜出,上演了大逆转的好戏。

杨、陈这两次十局争霸战,为棋坛留下了一段弥足珍贵的历史佳话。但让人遗憾的是,两次被逆转的陈松顺,自此决意“解甲归田”,退出弈林争霸。

十大顶级象棋高手排名(老一代国手大师为国粹象棋文化传承不辞辛劳)(4)

41、江南骁将:朱明华

一般说,高水平的棋手,大都集中在大中城市。有些原先起步于乡镇的“天才”棋手,当他达到名手水平时,也总是进入大中城市。如三十年代崛起于平湖县的棋手朱明华,当他挟技进入杭州、上海、武汉等大中城市时,一举击败众多棋手,连“七省棋王”周德裕也觉得他的棋难胜,而不和之多弈。为此,当时的“象棋总司令”谢侠逊特制“技艺超群”四字的锦旗送给他。据朱明华的女儿朱佩佩回忆,朱明华还得过五省一市的象棋比赛亚军。 (一)帐内学棋 平湖县地处江南水乡的杭嘉湖平原,二十年代时,县城(镇)约有三万人口。由于江南水乡的灵气秀水,平湖的子弟中多聪明才子;更由于经济比较发展,生活比较宽裕,故有“金平湖”之誉。当地的文化生活也十分丰富并活跃,弈棋的社团就有“东吴社”和“橘英社”两个,其中的“橘英社”一度重金聘请国手罗天扬任教,其目的是和拥有“超级棋手”王招和的东吴棋社竞争。在那么优越的条件下,具有弈棋天分且刻苦学习的朱明华冒出来后,当然是如鱼得水了。 朱明华,小名海官,因排行第三,亦呼三官,1920年出生于平湖。家庭世代经商,其父开有“聚天和粉坊”,兼制豆腐出售。朱明华的父亲爱好弈棋,在平湖是一把好手,而且是东吴棋社的主将(特请嘉善名手王招和为教席)。由于爱弈棋,影响到幼年的朱明华,培养了小明华的弈棋兴趣。约于5岁开始,朱明华就接触象棋,7岁起正式开始学棋,12岁时就具有一般棋手的水平。1935年,平湖民众教育馆举办全县象棋比赛,“东吴”、“橘英”两社共六十多位棋手参加比赛,不料“平湖五虎”一个个败下阵来,结果由16岁的朱明华夺得第一。 为什么小小年纪的朱明华能战胜众多好手呢?主要是朱明华自幼立志,再加上勤奋和天赋等条件。姑举几个事例: 当地一般人家大都用蚊帐,冬天避风,夏天防蚊。既然蚊帐天天为伴,能召为人所用呢?朱明华就这样想,亦这样做。为了棋艺进步,朱明华要父亲做了个棋盘挂在帐内,摆上棋谱,睡前思考,醒后琢磨,常常为一步妙手,苦思一两个小时。朱明华还十分注重锻炼记忆能力,为了记住多种开局方法,他总是把白天看的棋书默记在脑中,然后在睡前醒后于帐内挂出,遇上挂不出时,再时照棋谱。他认为做到棋路娴熟,牢记于心,才能对付强手。 在老师罗天扬的教育下,朱的开局和中局,已有相当功底,但残局方面仍需用功。在其父支持下,朱遍读了各种棋谱,据《帐内学棋》载,为了拆解“七星聚会”这个残局,他竟三个月步不出室,茶饭都是送进室内。有一次,他白天和“嘉善五虎”之一对阵输了棋,夜晚就在蚊帐内复盘,复着复着,不知不觉睡着了。不料在梦中突然想出妙手,于是立即起身,将妙棋挂上。朱明华就是这样刻苦用功并取得成效的。 (二)枰场历练成绩斐然 抗日战争期间,日寇的铁蹄践踏着江南大地,那时,人民的生活但求温饱,平湖县弈棋人少了,但朱明华仍专心致志于棋艺。其时,邻近的嘉兴县冒出一个好手——高琪。一天,高慕名拜访朱求弈,结果战成平手,又在一所小学内举行表演赛,朱明华以一胜一和取胜。从此朱、高结为好友,常常弈事往来。 1945年8月,抗战胜利,人民欢腾,百业复苏,棋手们的春天也同时来了。为了一试棋艺,朱明华约了好友高琪,先到杭州著名棋楼——喜雨台找“五虎一豹”下棋,然而,经过抗战后,“五虎”中的蔡阿福、赵金荣已经不在,旧时的高手张观云、关春林以及他们的高足刘忆慈也见不到,真使人有恍如隔世之感。所幸“五虎”中还有冯楣荪、李嘉春在,另有诨号“南货阿三”的朱寿颐,以前在上海也是名手,朱和他们一一交手,获得全胜。之后又和“四省棋王”董文渊弈了两局,结果一胜一负;朱还想讨教,但董要去上海并转香港,所以未能尽兴。 为了进一步测试自己的棋力,朱不久即访问上海。在凌云阁茶楼首战上海名将、有“大力士”之称的贾安泰,俱胜。后又战“小白莲教主”何顺安。何当时誉满申城,行棋细密,曾于1945年攻下过“七省棋王”周德裕的擂台。据《何顺安大战朱明华》载,第一天朱以直落三盘获胜(后被何扳回)。接着又和窦国柱、连学正、罗天扬等交手,取得胜多负少的战果。名声一下在上海棋界传开,人人传说平湖小伙好生厉害! 这时候“七省棋王”周德裕出马了,当时周的棋誉在全国堪称第一,前两局均和,第三局周盘马失利,第一仗朱旗开得胜。次日再战六局,周胜回一局。第三天再斗,周又净胜一局。总计朱、周共弈十六局,周多胜一局。由于连日来周、朱争胜,观众如云,凌云阁生意特别兴隆,茶楼老板喜笑颜开。后来朱要求再战,但周德裕不想弈了,不是怕输,而是胜棋难,得不偿失,因为周是“职业棋手”,需以此为生。为此,只答应去排在先施公司作表演赛(表演赛周有收人),结果都下成和棋。 朱明华和谢侠逊也曾有过多次对局。一天,朱和谢在上海凌云阁茶楼相遇,谢说:“对许多后辈棋手还能让先”,未就要求对弈,谢还讲输了请客的话,结果是谢打算请客。后又在谢家续弈,朱仍取得优势,所以谢后来有赠锦旗之举。朱在上海棋坛声望颇高,有“江南骁将”之称。当时徐天利尚年少,很钦服朱的棋艺,常一口一个“朱老师”,请朱明华指点。

十大顶级象棋高手排名(老一代国手大师为国粹象棋文化传承不辞辛劳)(5)

42、将门虎子:曾益谦

其父曾展鸿,就是名燥一时的粤东三凤之一,从小受其父熏陶,香港棋王,战和四大天王之一的卢辉,战胜袁天成,何顺安。可谓大师。

43、棋坛赵子龙:孟文轩

清末民初象棋名手,北京人。自幼习象棋,且喜钻研古谱。善用炮,战术勇猛,胆略过人,有“棋坛赵子龙”之称。1919年与王浩然交手,酣斗二十局,历时半月,不分上下,嗣后投契结为兄弟。

44、棋坛五虎将:连学正

连学正,福建莆田人。迁居上海。棋风凶悍。长于攻杀,尤精于后手“斗炮局”。民国初年与李志英称雄上海棋坛。1932年与窦国柱代表上海赴南京参加“沪宁埠际象棋比赛”,与万启有、邓春林交手,上海队获胜。30年代与周德裕、林弈仙、万启有、李武尚合称“华东棋坛五虎将”。曾与周德裕进行多次对抗,分庭抗礼。

45、小湖北:雷海山

雷海山,湖北武汉人,棋艺精湛,三十年代上海名棋手,较场醣间在上海以棋为生,人称“小湖北”,为上海“四小”之一。

46、象棋大师:惠颂祥

惠颂祥(1916-1994),著名象棋大师。出生于历史文化名镇江苏常熟吴县木渎镇。幼年即酷爱象棋。1935年,在“棋王”谢侠逊担任总裁判长的苏州、无锡、吴江、昆山、常熟五市县象棋赛中,以不败战绩勇夺第一。

棋风稳健细腻,擅长仙人指路局法,中残局功力深厚。对兵局有独到见解,曾与甘雨时合著“仙人指路”专论,刊于《中国象棋谱》内,在棋界素有“仙人”之雅称。 为人谦和,棋品尤佳,受人敬重,历来为棋坛所称道。

十大顶级象棋高手排名(老一代国手大师为国粹象棋文化传承不辞辛劳)(6)

还有很多不为人所熟知,棋友朋友知道可以提供,感谢支持!更多精品棋局,请到专栏收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