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中说雍正帝勾结隆科多把康熙帝“传位十四子”的遗嘱,改成了“传位于四子”的说法,也是不大可能的。当时的繁体字的“于”写作“於”,“十”字很难改成“於”字。并且在清代,皇帝发布的官方文书都是满、汉文合璧,即使汉文的“十”字可以改成“于”,满文怎么改?况且,康熙帝病重诸皇子肯定都十分关注,甚至相对于远在天坛斋所的雍正帝来说,他们得到康熙帝驾崩的消息可能更早。事实上,等雍正帝赶到畅春园时,诸多皇子都已经赶到,他们不可能给时间让雍正帝和隆科多密谋并篡改诏书。再说,隆科多也是胤褪的舅舅,他不至于为雍正帝夺得皇位而冒险把“十”改成“于”,倒可能是受到康熙帝的临终嘱托,出来辅佐胤稹的。所以,说雍正帝勾结隆科多篡改遗诏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清圣祖仁皇帝实录》中明确记载,康熙帝临终前召见了6位皇子和隆科多等人,宣谕:“皇四子胤稹,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应该是真实的。虽然有人说这是伪造的,但是也只是一种说法,并没有强有力的证据可以肯定它确实是不可信的。据说,康熙帝召见几个皇子的同时,下旨让雍正帝从天坛赶到康熙帝寝官,显然是要把皇位交给他。另外,在皇子们还在世时,雍正帝不可能编造康熙帝召见皇子们的事,否则不一下子就被揭穿了吗?可至今也还没发现有人揭发他的档案材料。
这也是对诸皇子多年来储位之争的总清算,再说这种骨肉相残可以上溯到清太祖时期,也并非雍正帝首开先河。
当然,雍正帝对胤禊、胤禟罗织重重罪名,又分别逼他们改叫“阿其那”(满族语是狗的意思)和“塞思黑”(满族语是猪的意思)的侮辱性名字,确实彰显了雍正帝的残暴、狭隘以及缺少宽容。但不管哪位皇子继位,出于对自己皇位的考虑,可能都会如此。因此,把雍正帝的凶德恶行归咎于他为了掩盖篡位之实,无疑也有“先验论”的嫌疑。
雍正帝杀掉隆科多和年羹尧是为了消灭篡位的活口,也只是一种推测的说法,其实,前面已经有所分析,隆科多与雍正帝合谋篡改遗诏的可能性极小,他的功劳主要是口传遗命,帮助雍正帝顺利登基,并在初期保护了雍正帝的安全。年羹尧虽然为雍正帝旧人,但关系也并非像传说的那样密切。至于说年羹尧在川陕总督任上,钳制了抚远将军胤禵,也并非事实。因为,胤禵离京千里,起初根本不知京中变故(因为隆科多在局面稳定以前,曾封锁京城,不准出入),后奉旨进京,当然不会发生兵变。雍正帝起初与这二人关系密切,完全是出于对权臣的笼络,并非传说的他们在篡位中立了大功。后来,年羹尧平定青海之后,持功自傲,骄横跋扈,在军队中树立起了自己的绝对权威。他的举动让雍正帝起了疑心,这才是他在雍正二年被杀的直接原因。而隆科多则是众大臣共同揭发了40多条大罪,被软禁而死的,并非雍正帝故意杀他的。所以,这二人的死,并不能作为雍正帝篡位的证据。
至于把雍正帝没有遵循“子随父葬”的习俗,作为篡位旁证也是牵强附会的。比如皇太极的昭陵是在沈阳,而顺治死后就没有与他一起葬在昭陵;虽然雍正帝的墓在清西陵,其子乾隆帝的墓却在清东陵。况且如果雍正帝因篡位死后无颜见康熙帝,那他也不敢进太庙才对,因为太庙是皇帝祭祖的地方,那里供奉着清朝历代先帝的灵位,按当时迷信说法,在那里雍正帝不是还能见到康熙帝和他的祖先吗?
因此,通过以上分析,雍正帝继位合情合理,名正言顺。之所以后来会闹得满城风雨,除康熙帝未立太子以及以一纸遗诏继位不合传统外,可能还源于那些争夺皇位失败的皇子以及余党在社会上广布谣言,对雍正帝继位提出诸多质疑,从而使雍正帝非法继位的传言越来越多,真假莫辨。
当然雍正帝对诸兄弟的迫害以及杀害功臣的举动,使他的形象极为不好,这也促使了许多人倾向于雍正帝改诏篡位的说法。当然,这也只是一种说法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