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点的常见内分泌代谢疾病。糖尿病人能不能吃水果是糖尿病患者最关心的问题。

有些糖友认为水果不是主食,可以放心大胆地食用;有的糖友轻信“偏方”,认为西瓜、柚子等水果可以根治糖尿病而大量食用;有的糖友谨小慎微,害怕吃水果会影响血糖,从此敬而远之...

其实,以上各种做法都是比较片面的,吃与不吃水果必须根据自己的病情决定。

也就是说,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既要树立健康的饮食观念,严格控制饮食,又要立足个体,区分利弊,保证摄入足够的营养。

糖尿病患者猕猴桃能吃吗(糖尿病能吃猕猴桃吗)(1)

那么糖尿病患者究竟可不可以吃水果?

答案是,可以吃,一般糖尿病人不敢吃水果,因为是担心水果的甜味影响血糖。实际上,水果口感很甜,主要与水果中的果糖有关。相比葡萄糖和蔗糖而言,果糖对血糖的影响小,需要的胰岛素也少。

这是因为同样是单糖,人体肠道不能直接吸收果糖,要把它转变成葡萄糖后才可吸收,所以食入同等量的果糖后,血糖上升较慢,即水果中的果糖产生的血糖反应低于葡萄糖。

糖尿病患者猕猴桃能吃吗(糖尿病能吃猕猴桃吗)(2)

同时,水果中的纤维素对稳定血糖也有帮助,因而多数水果是低血糖生成指数食物,例如,樱桃、橙子和柚子等血糖生成指数都低于 40。

因此,糖尿病人可以适量吃水果,前提下得根据自己的血糖情况而定的,也不可过量食用。

那么血糖在什么范围下才能放心吃水果?

新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矿物质(如K. Ca、Mg. Zn等),水分,可溶性纤维索(果胶),碳水化合物(葡萄糖、蔗糖、果糖及淀粉)等均为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但水果中含有的单糖和双糖较多,食用后易被小肠吸收进入血液而升高血糖。

因此,水果并非适合所有糖尿病患者食用,当糖尿病血糖控制欠佳,空腹血糖≥11.1mmol/L,24小时尿糖定量≥10克时,应禁食水果。

当空腹血糖≥8.3mmolL,24 小时尿糖定量≥5克时,应尽量不食或少食水果;

对于病情控制较好的患者即空腹血糖≤7.5mmol/L,餐后 2 小时血糖≤ 10 mmol/L,及糖化血红蛋白≤ 7.5%时,才可以考虑适量食用水果。

糖尿病患者猕猴桃能吃吗(糖尿病能吃猕猴桃吗)(3)

具体界定范围,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因为要综合考虑药物或并发症等因素,需要在医生的专业建议下食用水果的。如果血糖控制不理想,可先将西红柿、黄瓜等当水果,等血糖平稳后再吃水果。

糖友在什么时候吃水果,血糖最低?

一般建议在餐后或两餐之间吃水果,即上午9~10点、下午3~4点。这个时候吃水果,既不影响正餐的消化,又可以预防低血糖的发生,起到缓冲饮食的作用。

目前,对糖尿病的医学营养治疗主要是能量的控制,即总热量限制在合理范围内,均衡选择各种食物。

因此,吃水果不能过量。推荐每日水果量为150~200克,具体量化就是小橘子两个,或中等苹果一个的量如果在两餐之间吃水果,主食量就应该相应减少一般吃150~ 200克水果,应减掉25克主食(生重)。

糖尿病患者猕猴桃能吃吗(糖尿病能吃猕猴桃吗)(4)

哪些水果可以放心吃,哪些水果应该少吃或不吃?

不但要看水果中糖的含量,还要看水果中糖的构成,根据《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查阅《中国食物成分表》,计算筛选出以下水果供糖尿病患者选择含糖量相对较低且血糖反应低的水果。

糖友适宜吃的水果:黄瓜、西红柿、樱桃、青桃、橙子、苹果、柚子、柠檬、李子、葡萄、猕猴桃、柑橘、菠萝;

需慎重食用的水果:香蕉、石榴、、甜瓜、橘子、梨、芒果、荔枝、西瓜和草莓;

糖友不宜食用的水果:红枣、柿子哈密瓜和黄桃,尤其不建议吃山楂、鲜枣、沙棘、椰子、金丝小枣、干枣、蜜枣、葡萄干、桂圆等干果和果脯,它们]糖含量较高容易升高血糖。

糖尿病患者猕猴桃能吃吗(糖尿病能吃猕猴桃吗)(5)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血糖的个体化差异很大,有的可能吃了含糖量低的水果反而血糖升高速度很快,有些则相反。

所以,糖友在在吃水果前及吃水果2小时后测血糖或尿糖,对了解自己能不能吃此类水果,吃得是否过量,还是很有帮助的。假如血糖波动大或出现异常,还是要暂时忌口或更换水果品种。

总之,只要结合自身情况,用正确的方法,糖尿病友就可以放心地享受美味的水果

参考文献:

[1] 苏健,覃玉,潘晓群等.新鲜水果摄入与2型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关系的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9,40(6):660-665.

[2] Du H, Li L, Bennett D, et al. Fresh fruit consumption in relation to incident diabetes and diabetic vascular complica-tions: A 7-y prospective study of 0.5 mil-lion Chinese adults. PLoS Med. 2017 Apr11;14(4):e10022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