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许知远从大学开始,从写《那些忧伤的年轻人》开始,就忧伤忧愤至今。许多年过去了,家国潮流均日新月异 ,物是人非,只有他一直没变,这也叫冻龄。

许知远十三邀开头语(兀自少年)(1)

许知远十三邀开头语(兀自少年)(2)

看他采访蔡澜,俩人全不在一个频道上。一个想谈春月,一个想谈秋霜;一个想谈浮花浪蕊,一个想谈血海深仇。

面对知名饕餮亲手布下的菜,只见许知远举着筷子食不甘味,见缝插针的启发对方寻找失去的精神家园。

许知远十三邀开头语(兀自少年)(3)

许知远采访蔡澜

以下是他们吃早茶时的谈话—

蔡(一边布菜):“哈哈哈。。。这个。。。这个。。。都很好吃。。。”

许(沉思的吃一口):“恩,味道很足。。记得。。加谬说,一个人如果是一个感官主义者,那他一定也是一个道德主义者。。。”

蔡(微笑):“特别敏感嘛。。。”

许(拍一下蔡):“那所以。。您这么敏感的人,那怎么样。。。”

蔡: “这个。。。食物是本能嘛。我们常常忘记本能。。。”

许:“--道--德—也是一种本能。。。”

蔡(开始抓耳挠腮)“。。。自己吃的好的话,对别人也好,很简单。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头转到别处望向远方。)

这两个人所谈的道德,似乎相差很远哪。

蔡澜的爸爸,是五四影响下成长的热血青年。许知远做了功课,决定从此入手,导出蔡澜的热血。然而蔡澜不接手,他一味哈哈哈的笑。唯一说到爸爸对自己的影响,是守时守信。还是停在修身的境界上。其实他的爸爸未必就是那么百分百的革命英雄主义,根据他的女儿也就是蔡澜的姐姐所述,他早年欣然参军,是觉得这样可以到各处旅游。这一爱好显然遗传给了蔡澜。他处处闻莺,处处留情。然而许知远认为一个对感官对外界这么敏感的人,怎么能对社会上的不公不义置若罔闻。他下定决心帮蔡谰掘地三尺,找到心灵的钥匙,打开隐藏在云深不知处的秘密。

还有一个方面,是从蔡澜对待眼前生活的态度上,许也想给自己找到一把钥匙,找到自己忧愤的出路。怎么能让一个人,能够全身心的纵情于声色犬马,而忘了更为高贵更可感知的道德?

许知远的这个对象,选的离自己太远,即使蔡澜跟他只隔着一只火锅。香港历来所风行的各种文化,更适合为香港人服务,而不是许知远这种生而忧患的大陆知识分子。就像蔡澜自己说的,辛苦的工作,就是要眼前的享乐作为回报。苦海无边,及时行乐,有什么不对?许知远去那里找心灵导师,还真不如偏僻的中国内地,比方山西汾阳。

许知远十三邀开头语(兀自少年)(4)

贾樟科的这一集,希望是在蔡澜之后录的,那样的话至少让人为许知远的上下求索而得知音感到欣慰。不过要是在之前录的,也可以证明行之有恒而道也无恒,别以为有了知音就永远不惑。

许知远十三邀开头语(兀自少年)(5)

许知远采访贾樟柯

贾樟柯生长于汾阳小城,比之与身份模糊的香港,这样的小城从古到今,如同化石一般封存住大大小小各个时代的骨骼。饭局上贾樟柯的哥儿们敬陪末座,这两位做酒生意的,口气笃定的对许多文化现象进行评论,远比蔡澜更有兴味,更为积极投入。他们乐不可支的回忆小时候的贾樟柯,如何带着跳霹雳舞的黑手套骑自行车,许多适龄的观众必然有一瞬间活生生的感觉,那一阵风仿佛再次从身边刮过。

贾樟柯与许知远是同属一个门类的文青,他拍许知远所喜爱的小众电影,善于探索许知远所熟悉的思路,纯熟的使用许知远所熟悉的词汇,爱着许知远所爱,痛着许知远所痛。许知远朦胧抛出的问题,他都能毫无偏差的接住,并且常有出乎意料的深入回答。这是一场挺成功的访问,贾樟柯让观众有欲望去了解更多关于他的东西。而许知远却似乎隐身了,脸儿很惶惑,影子一般亦步亦趋的感觉。

也许同与自己很类似的人交谈,是种非常羞涩的体验,仿佛是暴露灵魂的裸体。

许知远十三邀开头语(兀自少年)(6)

几年前我突然发现家门口的商场三层,入驻了一家名叫单向空间的书店。一进门的左边,就是各位公知们推荐的书,包括许知远。当时我并不知道这就是许知远的书店。我转了一圈儿,心情可谓是是悲喜交加。后来我才知道,许知远说,他的书店只卖自己喜欢的书。原来小资和愤青,都可以这么不遮不掩堂而皇之的表达了!百分之百的偏科,可以这样理直气壮!

许知远十三邀开头语(兀自少年)(7)

单向空间书店

许知远大约光临过旧金山著名的独立书店“城市之光”,单向空间的选书理念和“城市之光”一脉相承。一个下午,我在单向空间里重温了《广岛之恋》和《德米安》,离开时买了《独立日木卫二》和《一个人的村庄》。如果按照天生的德性发展,这个书店的书也全是我爱看的。然而我已经习惯了其他与时俱进的书店,没有看到励志修身成功考研儿童外语书在身旁,还真是心中不安。没有现世的大光明普照,不敢看太多灰暗的书。

许知远十三邀开头语(兀自少年)(8)

许知远说自己是勉强的创业者。他做这个十三邀,也有很勉强的地方,但是却很好看。因为双方都勉强的很自然,节奏不用预谋把握,谈到哪儿算哪儿。用生活的方式提问艰难的话题,聊到没话可说时就沉默不语,冷场也令人舒服。

许知远有很令人羡慕的一面,就是无论别人怎样千帆过尽,许知远还是要兀自少年。说实话,我把《十三邀》看成了《少年游》。

作者简介:国立说,爱书人,工程师,执笔听江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