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凤形山村夫【头条首发】

第十九章原文: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人应该保留自然的本色,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无束无缚,生活在天地之间

道德经十九章,其表达的意思或价值观理念,似乎是与历朝历代的治国理政思想大相径庭,正因如此,也很少有人给予通透的注解与阐释,导致人们对此似有讳莫如深,而按现代社会价值观评价,或否认为这就是道德经的糟粕,所以不足所取;甚至也有不少持不同政见的斗士,对老子的这种“奇谈怪论”进行口诛笔伐进行抛弃;那么这真是老子思想的糟粕么?

道德经关于领导权威的论述(道德经第十九章)(1)

考古研究评估,人类已经在地球生活长达70亿年左右,最远古的类人几乎与动物没什么区别,而二千五百年前的老子,究竟是经历了什么样的人生,才会有如此超越时空,超凡脱俗的见解呢,老子担任过守藏史,有机会熟读那个年代的国家经典与文化先论,他籍此从人类自身基于的自然环境世界,领悟并看透了宇宙的玄机。

道德经十九章,老子重点提到的“圣、智;仁、义;巧、利”,单从字面意义来看,圣指人的完美无缺,智表示聪明机敏,圣智只是一种标榜;仁表示爱人如己,义表示可以舍弃自己,也是德性至高点。巧代表机会便利与捷径,利很显然指的是利益,代表所有的荣耀名利。圣智表现的是自以为是,自认为聪明人的行为,而实质上维护圣贤与智慧者,难说不是统治者愚弄百姓的说词,仁与义便是统治者标榜的外在形式。

老子提倡“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主张抛弃“圣智,仁义,巧利”,崇尚见素抱朴,保持本真自然的特性;提倡少私寡欲,减少私欲杂念;主张绝学无忧,抛弃无用的文理学说,就能避免过度无意义的忧虑。反对以智巧为名,行背道而驰的专制独裁统治,由此让人民获得更多利益;其推崇的人类理想社会是顺天应人,自由平等。

二千五百年之后的我们,似乎是无法理解甚或是无法自拔,只能做顺应潮流的逐浪客

老子认为人的动物本性是不可能把别人当自己来看,仁义只是统治者用来愚弄百姓的教条,真实的人性应该是推己及人,只有自己体会到的东西才会因有感悟而惠及他人;所谓主管往往很难避免主观,统治者以自己的利益标准来衡量和标榜,行实际上的假仁假义,也因此就会成为压迫人民群众的工具,在物质利益引诱下,利己主义的人生观,会诱使有权势的统治者,不择手段地掠夺或巧妙地攫取利益。

道德经关于领导权威的论述(道德经第十九章)(2)

因为崇尚圣智,让低层人民群众受尽凌辱折磨,却即不敢怒也不敢言,因为崇尚仁义,让老百姓俯首帖耳甘做任人宰割的羔羊或韭菜,因为崇尚巧利,引起平民之间的倾轧与竞争,并导致阶层之间的尔虞我诈。

如果世界上没有那么多被标榜的价值利益,那么也就没有了盗匪与贼寇。而很普遍的是,某些东西根本没有实际意义,却因为利益的驱使被人巧妙定价,而引得逐利的人们纷纷追捧,以拥有和占居为荣耀。

回归自然生态的思想,就是把人当成自然的一体,作为自然界生灵,人也应是与鸟兽虫鱼一样,只有顺应自然,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的平衡

人类自从懂得使用工具,便运用机巧手段,将原来处于稳定态的各种资源性物质,进行分解提炼,从而产生为人们所需要的有用的东西和无用的东西,而随着机巧手段科技措施的进步,不断的推陈出新,让原先有用的东西也逐渐变成无用的东西,到后来只能是无用的东西越来越多,深度思考就能发现,人类超越自然而获得的进步,逐渐给稳定的自然生态带来无法恢复的记忆,导致生态环境不可逆损失,产生的破败后果往往也很严重。

道德经关于领导权威的论述(道德经第十九章)(3)

只有经过人民的共同见证培育,不应有任何私意的加工和雕刻,形成合乎自然法则的社会法律,才是合乎自然规律的。而人为制造的法则,就偏重于部分领导人的主观臆断。

老子通过天之道,提出了圣人之道,认为领导人必须放下自身的欲望,尽量为老百姓去做事情、谋福利;由此老子提出“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三项治国理政基本措施,以及“见素抱朴,绝学无忧,少私寡欲”三种解决社会矛盾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