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1. 在修改病句“这种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对于具有文化教养的人是不能容忍的”时,可以在“人”后加上“( )”二字,合起来变成( ),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汉硕案例分析是什么题?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汉硕案例分析是什么题(每日一练-第168天)

汉硕案例分析是什么题

《现代汉语》

1. 在修改病句“这种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对于具有文化教养的人是不能容忍的”时,可以在“人”后加上“( )”二字,合起来变成( )。

【答案】来说 独立语(插说)

【解析】

运用“对”、“对于”常见的毛病有以下两种:

第一,该用“对”而用了“对于”。例如:

①我们做任何工作,都要对于人民负责。

第二,主体客体的位置颠倒。例如:

②这种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对于具有文化教养的人是不能容忍的。

例②可改为“具有文化教养的人对于这种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是不能容忍的”。也可以在例②的“人”后加上“来说”二字,合起来变成独立语(插说)。不加“来说”就是状语。

【出处】黄廖版《现代汉语》增订六版,下册P39.

2.“关于”和“对于”的用法存在一定差别,例如表示关联、涉及的事物,用“( )”;指出对象,用“( )”。

【答案】关于 对于

【解析】

第一,表示关联、涉及的事物,用“关于”;指出对象,用“对于”。例如:

①关于招生问题,请与招生办公室直接联系。

②对于不正之风,我们不能听之任之。

【出处】黄廖版《现代汉语》增订六版,下册P39.

3.“关于”组成的介词短语有提示性,必定要放在( )之前。

【答案】主语

【解析】

第二,“关于”组成的介词短语有提示性,必定要放在主语之前;“对于”组成的介词短语,放在主语前后都可以。例如:

③关于美学,我所知有限。

④我关于美学,所知有限。(不合法)

⑤对于美学,我很感兴趣。

⑥我对于美学很感兴趣。

【出处】黄廖版《现代汉语》增订六版,下册P39.

4.介词“( )”经常跟由方位词“上、中、下”等构成的方位短语构成介词短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方位、条件或范围等。

【答案】在

【解析】“在”经常跟由方位词“上、中、下”等构成的方位短语构成介词短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方位、条件或范围等。例如:

陈老师的帮助,周亮进步很快。(表条件)

⑫只有科学的基础才能建设社会主义。(表条件)

代词,有的有名词性质,有的有谓词性质。(表范围)

【出处】黄廖版《现代汉语》增订六版,下册P40.

5.“在……上”、“在……下”中间插的应该是( )或( )短语,一般不能是( )词语。

【答案】名词 名词性 谓词性

【解析】

“在……上”、“在……下”中间插的应该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一般不能是谓词性词语。下面的句子就站不住:

不减少插秧丛数,有可能做到全年套养红萍,争取大幅度提高红萍产量,为解决肥料问题闯出一条新的路子。

例⑭“在……下”中间插入的是动词性短语,应改为“在不减少插秧丛数的前提下”。

【出处】黄廖版《现代汉语》增订六版,下册P40.

《文化要略》

1.《吕氏春秋》的《上农》《任地》《辨土》《审时》,不但提出了流行数千年的( )思想,阐述了土地利用的原则,而且从农业生产的三要素——( )、( )、( )的角度,论述了三者之间的关系,总结出“( )”的生产规律。

【答案】重农 天 地 人 不违农时

【解析】《吕氏春秋》的四篇文章,不但提出了流行数千年的重农思想,阐述了土地利用的原则,而且从农业生产的三要素——天、地、人的角度,论述了三者之间的关系,总结出“不违农时”的生产规律。

【出处】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四版P228.

2.在魏晋南北朝以前,我国的经济重心主要在( ),这里的农业生产比较发达,生产技术也比较先进,因而对农学的研究也比较集中。

【答案】黄河流域

【解析】在魏晋南北朝以前,我国的经济重心主要在黄河流域,这里的农业生产比较发达,生产技术也比较先进,因而对农学的研究也比较集中。

【出处】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四版P228.

3.西汉时的氾胜之所著《氾胜之书》,总结了( ),特别是关中地区的耕作制度;北魏时的( )所著的《齐民要术》,系统总结了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阐述了古代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农学思想。

【答案】北方旱地 贾思勰

【解析】西汉时的氾胜之所著《氾胜之书》,总结了北方旱地,特别是关中地区的耕作制度,提出了“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的生产原则。北魏时的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系统总结了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阐述了古代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农学思想,并根据北方农业生产的特点,提出了一系列精耕细作、保墒施肥的方法,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农学著作之一。

【出处】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四版P228-229.

4.南宋( )所著的《 》,论及以水稻为主的耕作法,谈及麻、粟、养牛和蚕桑,内容切合实际,所论都依据实践。

【答案】陈旉 农书

【解析】隋唐以后,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的农业生产很快发展起来,水稻是主要农作物之一。南宋陈旉所著的《农书》,论及以水稻为主的耕作法,谈及麻、粟、养牛和蚕桑,内容切合实际,所论都依据实践。

【出处】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四版P229.

5.元代( )所著的《农书》总结了自《齐民要术》以来,黄河流域旱田和江南水田的耕作技术,第一部分为“( )”,第二部分为“( )”,第三部分为“( )”。

【答案】王祯 农桑通诀 百谷谱 农器图谱

【解析】与此同名的另一部《农书》,为元代王祯所著,它总结了自《齐民要术》以来,黄河流域旱田和江南水田的耕作技术,第一部分为“农桑通诀”,是全书的总论;第二部分为“百谷谱”,叙述了谷、稻、麦等农作物及瓜果、蔬菜的栽培、保护、收获和贮存等多方面的技术;第三部分为“农器图谱”,画出所能搜求到的农具图形;此外还涉及农田水利建设和水的利用,具有很高的科学技术价值。

【出处】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四版P229.

《对外汉语教学引论》

1.儿童习得第一语言是一种( )的需要,有天然的( ),可以持久不衰,不需要别人来督促。成人习得第二语言在( )的大前提下有各种目的,不存在影响到生存问题;成人已经有了作为交际用的第一语言系统,不学第二语言照样能生活。

【答案】自然 动力 交际

【解析】儿童习得第一语言是出于其本能,是一种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不掌握第一语言,不会说比如“奶”、“饿”就无法生存。儿童本能地要了解周围世界,不停地用刚学会的语言问“这是什么?”“为什么?”因此,儿童习得第一语言是一种自然的需要,有天然的动力(尽管自己并不一定意识到),可以持久不衰,不需要别人来督促。成人习得第二语言在交际的大前提下有各种目的,除了想融合到目的语社会中去,不存在影响到生存问题;成人已经有了作为交际用的第一语言系统,不学第二语言照样能生活。这种习得的动机是受其意志支配的,也是不稳定的,有时会感到是一种负担,学到一定程度可能就停止,也可能选择另一种目的语学习,不是非掌握这种目的语不可。因此,一般说来,第二语言习得不具有第一语言习得的天然动力。如何不断增强学习者的动力,成为第二语言习得的关键。

【出处】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P180-181.

2.儿童第一语言是在( )的语言环境中获得的,不仅家庭、父母而且整个社会都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以( )为目的的语言输入。儿童根据交际需要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从中吸取他能吸收的语言材料,这是一种很彻底的“( )”。

【答案】天然 交际 沉浸法

【解析】儿童第一语言是在天然的语言环境中获得的,不仅家庭、父母而且整个社会都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以交际为目的的语言输入。儿童根据交际需要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从中吸取他能吸收的语言材料,这是一种很彻底的“沉浸法”。

【出处】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P1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