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挑战赛#

明末清初是中国理学发展的自我批判时期。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是中国17世纪下半叶社会进步思潮的代表人物。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梨洲,又号南雷,世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其父为东林名士, 被魏忠贤所害,他受遗命就学于刘宗周。清兵南下,他抗清失败后隐居著述,屡拒清廷征召。黄宗羲著有《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等,提出反对君主专制,对理学进行了一次历史性总结。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绛,字宁人,世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他少年时参加“复社”。清兵南下,抗清失败后,他十谒明陵,遍游华北。顾炎武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提倡经世致用之学,脚踏实地的学风。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明亡,抗清失败后,他隐居衡阳石船山麓著述,世称船山先生。其著作由后人集为《船山遗书》。他在理气论、人性论、认识论、知行观等方面均突破了理学的局限,影响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

三大思想家继承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传统,植根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生产关系中资本主义的新因素,在明清之际“天崩地解”的形势下,深刻反思明中后期阳明心学的负面影响,开创了新思潮、新学风,特点如下:

1.反对宋明理学,提倡唯物主义思想

宋明理学的哲学思想是唯心主义的。王夫之痛斥陆王心学是误国之学、亡国之学,认为“陆子静出而宋亡”,王守仁为“祸烈于蛇龙猛兽”。他否定了“理本气末”、“理在气先”的谬论,肯定了“理在气中”、“理即气之理”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把被程朱颠倒了的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重新颠倒过来。他反对理学家坐而论道,空谈心性的恶劣风气,提出“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乃发”的唯物主义认识论。黄宗羲也反对理学家的空谈,倾向于唯物主义思想。

2.反对封建专制主义

黄宗羲提出“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敲剥天下之骨髓”的君主是人民的“寇仇”与“独夫”,宣布“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否定了君为臣纲的封建教条,主张通过学校和实行法治来监督君权。这种学校具有面对天子直言“政有缺失”,“公其是非”的职能,类似于近代的代议机构。提出以“天下之法”取代君主的“一家之法”,从而实现“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理想。王夫之的“不以天下私一人”的“均天下”主张,顾炎武的以“众治”代“独治”,扩大郡县守令职权的主张,都与黄氏的思想是相通的。

3.反对浮夸空谈的,讲求经世致用

顾炎武痛斥王阳明学派“置四海之穷困不言,而终讲危微精一之说”(《亭林文集》卷3,《与友人论学书》),致使社稷倾覆。他认为治学就是求治道,强调“多学而识,行必有果”,学以致用(阳明心学具有明显的反智反知倾向)。他注重实地调查,提倡独创,反对盲从和剽窃,开辟了清代治学方法和学术门类新途径,为考据学派宗师。王夫之、黄宗羲也都力主学以“救世”救民。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与传统儒家“躬行践履”,“学以致用”不是一个概念,儒家思想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阳明心学“知行合一”是要论证认识和实践实际上是一会事,看过伟人《实践论》的都知道认识分为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认识来源于实践,反作用于实践。人类活动是一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运动反复过程。伟人提出的是“知行统一”观,论证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联系,相互作用的运动过程,但哲学上认识和实践就是有分别,这是一个人的常识问题。到了,王阳明那里,混同两者之间的区别,导致人低估认识的曲折复杂性。就像这几天量子纠缠问题是个热点。即使爱因斯坦那么伟大的科学家认识上都会有偏差。可见正确认识之难。中山先生基于此就明确认为“知难行易”。阳明心学具有大胆假设的狂气,缺乏小心求证的手段。波尔为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提出的量子纠缠理论,经过40年的实验验证才只是打开了量子物理的一扇大门,推翻了爱因斯坦强调量子力学存在“隐藏变量”,和经典力学一样是局限性科学。而实验验证认为,利用波函数可以从整体上描述两个粒子间的纠缠关系,不存在“隐藏变量”。这样确实大大促进了量子力学的在量子计算,量子通信的应用。量子物理能够说明“万物有灵”现象。但觉得不可能是阳明心学意识生成物质的结论。除非这个意识是“上帝”这种抽象的概念。阳明心学的心基本上确认不是这种抽象,就是个体意识和精神力量。当然,王阳明“龙场悟道”,从体验上,他体验到个体与万物存在一体关系。“万物一体”是世界各种宗教的共同点。结论却不一样,佛教的结论是“无我”,我不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必须与宇宙消融观照万物,才能发现真相。阳明心学是“小我”可以没有任何障碍的无限扩充为“大我”,显然不符合事实。就是量子物理取得了巨大进展,一个人的精神意识就算必须承认与万物存在纠缠,但距离王阳明的境界恐怕还差了十万八千里的。

历代儒家原教旨运动的目的都是寻找祖先筚路蓝缕,遇山开道,遇河架桥的极具务实精神的原儒精义。格物致知,下学上达,日用起居,守望相助这些朴素的伦常恰恰是根植于乡土中国的精髓。结果被王阳明曲解做圣人大概就是做个道德修养方面的完人,放弃的历代儒家从源头上理解总结中华道统的努力。明末清初的三大家批得好。王阳明徒子徒孙遍布天下,最后掌握朝堂。明末资本主义经济兴起,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差距巨大。阳明心学反道统思想成为社会崩溃的催化剂。所以就不难理解满清能够入关,李自成农民起义能够振臂一呼,应者云集了。其实原儒思想并不必然与商品经济矛盾,中庸之道的不偏不倚的调和折中思维就是高明的平衡之道,就是高明的安邦定国方法。阳明心学出现于社会矛盾尖锐,流民盗贼四起,“人人皆可为尧舜”的倡导必然引导人以自我为中心,开始政治投机,商业投机,学术投机,放弃埋头苦干,放弃脚踏实地。导致社会崩溃,陷入残酷的内乱。以至于由落后少数民族主导政权(满清文化落后,都知道传统儒家思想能够平定天下)。错失全球地理大发现,海权竞争,科学大发展之历史性重大机遇。可见阳明流弊之害。

4.主张均田说与“工商皆本”说

黄宗羲以恢复井田制为口号,提出“授民以田”、“田土均之”的主张。王夫之、顾炎武也反对土地兼并,力主自占自耕与均田。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与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相对立,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与普通百姓的改革要求。王阳明没有像传统儒家一样致力于恢复三代“井田制”,他的思想从根本上是反传统,反道统的。所以三大家认为他离经叛道。

分析阳明心学的主张及蕴含的思想(明末清初三大家关于阳明心学的批判)(1)

井田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