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汉代蚕衣重49克,专家花13年复制却总是多0.5克,专家:蚕进化了
白居易曾有一首赞颂古代丝织品之精美的唐诗,名为《缭绫》,其中有两句写道:"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霜。"一件衣服罢了,白居易却将其歌咏得天花乱坠,乃至似明月之霜、如瀑布之泉、若烟雾之轻,令人怀疑或许是艺术创作的过度夸张。然而,随着一件西汉蚕衣的出土,使人们相信了在全部依靠手工制作的古代,有能力创造出巧夺天工的丝织品,甚至比缝纫机来得更加完美,以至于凭借现代科技手段,都无法还原一件具备相同特性的复制品!
1972年,举世瞩目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开始进行发掘,一件件精美绝伦的文物不断惊艳问世,拥有"东方睡美人"之称的辛追夫人女尸更是震惊海内外,然而马王堆汉墓中最具"黑科技"实力的却是一件看似普普通通的衣服——"素纱襌衣"。
素纱襌衣长约128厘米,通袖长190厘米,由上衣和下裳两部分组成,颜色多彩而艳丽,修饰有精美的花纹。使用素纱料子约2.6平方米,但其重量仅仅为49克,还不到一两!它因此而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世界上最轻的素纱衣物,世界上最早的印花纺织物。
有人将其写作"素纱禅衣",其实是错误的,因为这件衣服与佛无关,"襌"是"单"的意思,这是一件素色薄纱的单衣。而轻就意味着透,薄如蝉翼的衣服,是如何进行穿着和搭配的呢?
《诗经》曰:"衣锦衣,裳锦裳。"也就是说,素纱襌衣的穿法是衣外衣,裳外裳。辛追夫人将艺术品一般的襌衣罩在普通衣物的外面,使里一层的锦衣获得了朦胧美,若隐若现,而外一层的襌衣也不甘示弱,飘逸的素纱为主人增添不少仙气。如此调配,既有层次感,又有尊贵感,无疑是富贵人家才有的高级货。
素纱襌衣不仅魅力无限,它更代表了古代纺织工艺的最高水平。为了进行博物馆展示,专家仿制了一件复制品,可谁知重量却高达80克,严重不合格。后面连续复制的几件大多如此,重量远远大于49克。经过研究才发现,原来现代的蚕已经进行过进化,吐出的丝相比两千多年的蚕丝粗重。没办法,专家又开始了另一项伟大的工程,那就是话费13年的时间去培育蚕,试图使蚕退化到两千年前的状态。
素纱襌衣的横纵纱密度十分惊人:横向每厘米约有60根纱,纵向每厘米约有40-50根纱,这般高密度的交织,足以证明汉时的工艺之巧,汉蚕的蚕丝之细。虽然专家专门花费13年的心思培养出了退化蚕,但由于汉代纺织工艺已经失传,现代工艺无法完全还原,所以复制出的襌衣最轻只能达到49.5克,再无进步的可能。
其实,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一共有两件,被同时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令人揪心的是,襌衣在1983年时曾被贼偷盗出馆,为了消灭证据,盗贼竟又将襌衣丢进火坑,最终导致一件48克的襌衣永久被毁,这件49克的经过修复才恢复原貌。
文物的珍贵就在于其珍稀性。抛开素纱襌衣鬼斧神工的制作工艺不谈,汉蚕早已灭绝,这就意味着襌衣只能成为孤品,而花费多年养育汉蚕的行为,又有多少资金和人力能够支撑的起来?所以说,合理、合规地保护好我们的国宝,才是考古工作的初衷,才是守护华夏文化的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