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中国传统文化比作一棵树,那么生生不息的天人合一之道就是这棵树的树根,这棵树就是“心文化”的发源处这棵大树上有五个主要的枝杈,它们分别是《易经》、中医、儒家、道家和禅宗依照经典的源流,《易经》是用来洗心的;中医是用来养心的;儒家是讲正心的;道家是讲静心的;禅宗是讲明心的,都离不开“心文化”我们以象思维,梳理国学脉络,总结为:古圣先贤讲的是同一个修心的问题,即在不同的时空因缘下,有各自的开显,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国学十大忠告 学国学修5心法?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国学十大忠告 学国学修5心法

国学十大忠告 学国学修5心法

如果把中国传统文化比作一棵树,那么生生不息的天人合一之道就是这棵树的树根,这棵树就是“心文化”的发源处。这棵大树上有五个主要的枝杈,它们分别是《易经》、中医、儒家、道家和禅宗。依照经典的源流,《易经》是用来洗心的;中医是用来养心的;儒家是讲正心的;道家是讲静心的;禅宗是讲明心的,都离不开“心文化”。我们以象思维,梳理国学脉络,总结为:古圣先贤讲的是同一个修心的问题,即在不同的时空因缘下,有各自的开显。

易道洗心易道洗心,洗涤内心之意,比喻在修行之初除去恶念或杂念,转恶为善。相当于心理学的内在疗愈。《易经》是用来洗心的,洗一遍又一遍,直至洗得发白、发光。《易传•系辞》:“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可以说是《易经》的名句。它说明了我们学易的目的,是要以此来洗涤我们的内心。用什么来清洗呢?就是用易道精神,再准确一点来说,就是通过乾(自强不息)坤(厚德载)二卦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来清洗我们的内心。经过过了这—洗心的过程以后,就进入到下一个次第:中医养心。中医养心生之要,首在养心。何“养心”?《黄帝内经》认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守,病安从来”,即平淡宁静、乐观豁达、凝神内守的心境。养生先养心,心平则寿长。《黄帝內经》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理论基础,历代医家将其视为养生长寿秘诀。揭示了常保持身心平衡的人五脏醇厚,气血和畅,阴平阳秘,所以能健康长。那么,经过了这一番养心的过程以后,就进入到下一个次第,儒家正心。儒家文化一贯强调做人,应努力自省,要光明磊落,坦坦荡荡,这就是正心。只有 先“正”了“心”,“修”好了“身”,然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儒家的核心智慧所在。儒家经典《大学》说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那么,经过了这一番正心的过程后,就就进入到了下一个次第:道家静心。道家思想倡导清心寡欲,虚怀若谷,使心灵保持在静的状态。道家创始人老子观察到芸芸万物生长发展循环往复之道,由此提醒天下人,熙熙攘攘、忙忙碌碌中,莫忘我们的根本初衷。只有回归初衷,回归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安静和谐,才意味着万物与人类新的起点。这就是“静心”的深层含义。《道德经》第十六章讲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静日复命。”那么,经过了这一番静心的过程以后,就进入到下一个次第——禅宗明心。佛教自汉朝传入中国,与原始佛教不同的是其本土化。禅宗是佛教中国化、本土化最鲜明的代表,标志性的经典是《六祖坛经》。明心——识得常住真心,本自清静。这个心就是菩提心,人人皆可彻悟,因妄念而迷失了的本心佛性。由此“国学修心、五步到心”遵循古圣先贤的引导,依着人天佛法,步步增上,进趋大乘,直至菩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