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 北京卫视 ↑↑↑关注↑↑↑ 欢迎关注《北京卫视》官方账号《档案》播出时间:每周一至周三晚2316

1942年12月的一天,河北省永安县站岗的哨兵远远就听见奔驰而来的马蹄声。等近了一看,原来是三个日本兵,领头的还是个日军小队长。

站岗的伪军看是日本兵赶紧收枪行礼,可日本兵根本不搭理他们,策马径直走向城门口的日军哨兵,二话不说,“啪啪”两枪,日军哨兵应声而倒。

日本兵怎么杀了日本兵?而且是这般明目张胆,毫不顾忌。这些日本兵到底是谁?他们是个什么来头呢?

提起《平原游击队》这部电影,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可以说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其中手执双枪的游击队长李向阳,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

都说艺术高于生活,同时也源于生活。李向阳这个人物也正是来自于真实的历史当中,他最被人所熟知的一个生活原型名叫郭兴。

老平原游击队扮演李向阳的是谁(平原游击队中双枪)(1)

开场的那一幕,骑着马远远而来的根本就不是什么日军小队长,随行的也不是什么日本兵,而是郭兴和他的队员们假扮的日本军人。可这样的行动虽说是经过了伪装,难免还是有些明目张胆。

郭兴为什么要假扮日本兵?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对皮司令员立下的军令状眼看着就快要到一年的期限了。此时,他已经完成了大半,队伍组建起来了,枪械也缴回来了,可消灭5个日军的目标还远没有完成,郭兴有些按捺不住了。

但眼下日军都在城里,要杀日本兵,就要攻进城里,就凭手上的几十个人,硬攻的话,必然成了炮灰,郭兴心生一计:假扮日本兵。

于是,郭兴找了件缴获的日军军服穿在身上,装扮成日军小队长,两名战士化装成日本兵,又跟太行独立49团借了3匹马,一行3人就杀向当时日军占领的河北省永安县县城。

采访93岁的“李向阳”原型人物,北疆军区原司令员、军队离休干部郭兴

老平原游击队扮演李向阳的是谁(平原游击队中双枪)(2)

他说:“要消灭日本人必须进城,要想进城打,必须化装成日本人。从西门进,我就把手枪一掏,把那个日本人打死了,两个伪军在那站岗,伪军一看这个小队长在这里,不吭不哈把个日本人枪毙了,正在疑着,队员把这两个家伙也打死了。打死我们就进城了,枪一响,城里就乱了,老百姓也跑,伪军也跑,我们在马上,见日本人也打,见伪军也打。”

可光靠外部的化装还不够,为了这次奇袭,郭兴甚至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去学习日语,以便碰到日本兵时能够镇定地交流,达到伪装的效果。

这次奇袭永安县的行动,郭兴和队员一共消灭了三个日本兵,打伤日军五人,这是郭兴和日军第一次正面较量,也就是从这时起,他和他的武工队的名声流传开来。

烧日军的粮仓

在电影《平原游击队》中,李向阳烧了日军的粮仓。而在真实的历史当中,郭兴也干过这样的事情。

1943年夏天,日军在太平洋战事已出现了节节败退的局面。为供给前方,河南的日军、伪军倾巢出动,麦收之后,在郭兴敌后武工队所在地区采取强取豪夺的方式,搜刮了10万多斤粮食,堆放在辉县县城南关的一座大院内,准备运往新乡大本营和敌军作战前方。这时,武工队接到上级命令,“不能让敌人运走一粒粮食”。

郭兴伪装的办法又一次派上了用场,他和三名队员乔装成新乡来辉县的日军宪兵队,赶着一辆装满杂草的马车,柴草下藏着煤油和手榴弹,大摇大摆地进了南关街。

车到粮仓门口,一个伪军跑出来,拦着不让进。满脸怒气的郭兴从马车上跳下来骂,随行的两个队员,连推带拉,将伪军架到门旁的一间房子里,一刀便结果了他的性命。

进了大院,有七、八个伪军正光着膀子乘凉。郭兴叽里咕噜说了一通日语,一个队员随即“翻译”说:“太君让你们集合。”这些伪军见这个架势,赶紧列队站到郭兴面前,郭兴又是一顿日语,那个队员指着一个空屋子又“翻译”上了:“太君让你们到那里休息。”

这帮伪军也没多想,列着队就往空屋子里去了,刚一进去,郭兴随即把门一锁,然后和队员们一起飞快冲进粮仓。

郭兴和队员们一进粮仓,就开始了行动,他们卸下马车上的杂草、煤油和手榴弹,把手榴弹插在粮袋中间,柴草堆在粮袋周围,到处都泼上煤油,最后一把大火,点着了粮仓。不一会儿,粮仓上空就冒起了滚滚浓烟,日军的整个粮仓变成了一片火海。前来救火的敌人来得倒是很快,可粮仓内的手榴弹不断爆炸,别说救火了,敌人都不敢靠近,只能眼睁睁看着军粮被烧光。

这其中还有个小插曲,在武工队员们为了躲避前来救火的日军,分散撤离的时候,郭兴翻墙跳入了一户宅院,这院里,有个老头,看到郭兴先是一惊,见是个穿着日本军服的,瞬间变成一幅顺从的模样,点头哈腰,满脸堆笑。

郭兴看到这幅嘴脸心生厌恶,为了伪装自己以便混出敌人的领地,郭兴掏出手枪,命令老头把衣服脱下来和自己换。

就在郭兴换衣服的时候,老头来不及穿衣服,撒腿就往外跑。郭兴见状感觉不对劲,一把把他拉回屋里,在屋里就看见墙上挂着伪军四大队队长秦守英的照片。

这一问才知道,老头正是秦守英的叔叔,眼下是想跑出去给敌人报信呢,郭兴见是敌人,毫不手软,一枪就处决了他。

后来,电影《平原游击队》中,“李向阳”打死送信的地主老头儿杨百顺,就是根据这个故事改编而来。

夜袭伪军

1943年,八路军决定打击长期盘踞在河南省的敌军,8月,八路军一二九师发动了一场战役,重点突破河南省林县和辉县北部的日伪军。在战斗过程中,伪军某部被八路军包围,陷入重重困局,于是向上级请求支援,辉县城内的一百多名伪军得到命令后连夜赶去增援。为了截断增援部队,防止敌军反扑,郭兴受上级之命牵制这股前去支援的伪军,打破敌军的增援计划。

郭兴带着队员们准备埋伏起来,打击增援的伪军。郭兴带着6名队员潜伏进增援伪军必经之路一侧的玉米地里,而他们的不远处,是一个日军的炮楼。

郭兴他们所处的位置其实对他们来说非常不利,一侧是日军炮楼,一侧是将要到来的伪军增援部队,一旦开战,郭兴的队伍必然是两面受敌。本来人数上就差了好几十倍,再一包围,郭兴和他的队员就会成为瓮中之鳖。

眼下一旁的小道上已经传来了杂乱的脚步声,敌军的增援部队就在身旁,怎么办?打是打不过,但任务必须完成,这可如何是好?

郭兴回头看了看不远处日军的炮楼,脑子里灵光一闪,计上心头,迅速和队员们制定了作战计划:全队分成4人和3人的两个小组,等到敌军的增援部队过去之后,4人组从增援伪军位置向日军炮楼打,3人组从炮楼位置向增援伪军方向开火。这样两边的敌军“接上头”,他们就会互相认为对方是敌人,郭兴便坐收渔翁之利。

几分钟后,待最后一排伪军走过去,郭兴压低声音喊道:“打!”7个人分别向两个方向的敌人开火,突如其来的枪声一下让路上的伪军连滚带爬躲地摔进了玉米地。

与此同时,日军炮楼也枪声大作,两边都被迫开始还击。正中圈套!看到敌人双方接上了火,队员们紧随郭兴悄悄撤离了。但敌军双方却一直打到天亮才停下来。等枪声停下来的时候,被围困的增援伪军早已被八路军全部消灭。

郭兴带领的武工队在抗战中表现不凡、屡立奇功,这也使得郭兴武工队的名声大振。当时群众中流传着“郭兴武工队,伪军见了求饶,鬼子见了害怕”、“郭兴今夜要谁的命,等不到五更天”等许多夸奖武工队的俗语。1944年2月,郭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说,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是他的一个梦。

郭兴的母亲和两个弟弟成为人质

郭兴的名声渐渐在敌军中也传开了,他打击敌人越狠、名声越大,敌人就越狠他,伪军甚至贴出告示许诺,谁取了郭兴的人头,赏大洋100块。

后来经过打探,敌人知道了郭兴的家在金章村,便把郭兴家的村子包围了,抓住了郭兴的母亲和两个弟弟,还把房子一把火烧了。

郭兴的小弟弟当时才9岁,疯狂的伪军根本无所顾忌,他们把这个幼小的孩童吊起来用皮鞭抽打。郭兴的母亲也同样没有幸免,因为不告诉敌人郭兴的住处,也被反复折磨。伪军逼迫郭兴的家人写信给郭兴要他投降,郭兴的家人不依,伪军就不给他们吃饭,也不让他们睡觉,村里的乡亲想方设法把消息带给郭兴,可家人被押在城里,郭兴相救却力不从心,只能每天着急上火,成宿成宿睡不着觉。

郭兴想了好久,迫于无奈,他带着武工队抓了四个伪军队长的亲属,总共12人。郭兴给敌人捎去一封信,大致意思是说,谁要叫我母亲一顿不吃饭,你们这12口子,一天都不能吃饭。谁再打我母亲,我也对他们不客气。谁要杀我母亲,杀我弟弟,我就把这12口子全部杀掉。

当然,对于这12口子人,郭兴是不会杀的,写这样的信只是郭兴保全自己家人的策略罢了。事实证明,这样的方式是有所效果的。

伪军见了郭兴的信后,再也不敢殴打郭兴的家人了。甚至有伪军小队长的老婆亲自给郭兴的母亲和弟弟送饭,可他们虽然不再虐待郭兴的家人,但依然关着他们。表面看上去伪军好像服输了,可实际上却并没有停止对郭兴的劝降,来硬的不行,伪军又开始对郭兴进行智取。

这个时候,伪军摆出一副“共同抗日”的虚伪嘴脸,口口声声表示大家都是为了抗日,你到我们这里来,跟我们一起,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这种鬼话郭兴自然是不信的。伪军眼看劝降不好使,连美人计都用上了。

伪县长不死心,让自己的女儿写信给郭兴,信大概是这么写的:虽然我没有见过你,但是你打日本很有名,我们都是青年,我也是爱国的,但是我身不由己,我很佩服你,你是国家的英雄,我想你下来跟我父亲一块进行抗日。

不仅如此,伪县长的女儿甚至在信中表示,愿意与郭兴结婚,如果郭兴觉得不保险,也可以先找地方结婚,再下山投奔她的父亲。

伪县长的儿子把这封信送给郭兴,郭兴不为所动,也知道敌人没安什么好心,这敌人眼见一回不成、二回不成,终于露出了狐狸尾巴,他们假借送信的名义,暗地尾随郭兴的表哥,找到了武工队的藏身之所。

伪军开始肆无忌惮地滋生事端,他们又一次让郭兴的表哥前去武工队送信,那天天色已晚,郭兴表哥前去找郭兴的时候,身后悄悄尾随着四十多个伪军。

郭兴表哥送去的,依然是那个伪县长女儿的信,这信郭兴刚看了个开头,一个伪军就从院门口跑了进来,郭兴一听敌人来了,赶紧拿枪,可还没等他出远门,敌人就把前院包围了。

当时院里的武工队员还不到20人,敌人却有上百人,其中三十来个日本人,七八十个伪军。

武工队被包围之后,十几个队员从正面迎敌,剩下的队员从院子的后墙跳出去,绕到敌人的后方,反而把伪军团团围住,打得敌方溃不成军。打死日军2人,打伤伪军七、八人。

敌人拿郭兴没办法,只能一直押着郭兴的家人,直到日本投降,敌人才把郭兴的家人放了。

在电影《平原游击队》中,李向阳一直是以一个手执双枪的形象出现,这两把枪一把有准星,另一把却没有准星,这是怎么回事呢?是失误还是故意为之呢?

老平原游击队扮演李向阳的是谁(平原游击队中双枪)(3)

打游击啊经常是近距离交火,谁能先拔出抢来,哪怕就早半秒,那也是关乎生死存亡的事情。正常情况下,使用双枪,带准星的是用于精度射击,而不带准星的是用于快速出枪横扫的。

郭兴既然是李向阳的原型之一,那么郭兴是不是也是手持双枪呢?这一点上,郭兴还着实与李向阳不同,他可不止有两把枪,而是三把。

除了和李向阳一样,手持双枪之外,郭兴还随身带着这样一把小手枪,这把手枪郭兴把它放在贴身的上衣口袋里,一般不轻易使用。一把手枪,却不用于战斗,那为什么郭兴要把它随身携带呢?

采访:这一支枪是我们县一个伪团长他的枪,他拿这个枪把我的家属枪毙了。

失去亲人的痛苦让郭兴久久不能释怀,他一直把这把枪放在身上做纪念,除了纪念,对郭兴而言,也是一个预备。如果有一天郭兴被敌军包围,子弹都打完了,这把枪里的最后一颗子弹,他是要用来自杀的。

在抗日战争时期,郭兴的妻子被敌人杀害,父亲成了残疾,母亲和弟弟被关了四年。

郭兴能平安度过那段时光,除了自己的勇敢与智慧,也与豫北平原上淳朴的老百姓有关系,可以说,在豫北,村村都有郭兴的救命恩人。

村子里的一个小院落,一个妇女一把把一个男人拉进了门里,男人看起来跑了很远的路,气喘吁吁,妇女也顾不得让他休息,赶紧带他进了屋里,小声告诉男人:日本人正从村西面来抓你了。

这个男人正是郭兴,为了躲避敌军三十来号人的追杀,他已经跑了很远的路了,眼下敌军就要来了,这可怎么办呢?只见一旁的妇女指着房子上头的一个吊棚让他赶紧躲上去,安顿好郭兴之后,这个妇女走出房门。

院子还有一个年轻的女子带着两个孩子,妇女冲年轻女子走过去二话不说就一拳挥过去,把年轻女子的鼻子打出了血,还没等反应,妇女又把血抹得年轻女子满脸都是,两个孩子在一旁就开始哭上了。

这边刚刚打点好了,敌军如期而至,向这户人家打听郭兴的下落。妇女说我什么也没有看见,我们媳妇得了伤寒病,小孩又哭个不停。敌军一听说是伤寒病,转身就走。这伤寒病是一种传染病,谁都怕沾染上这种病。敌军走了,郭兴也就因此得救。

郭兴至今都记得,这个妇女,叫李秀英。

一生的恩人

郭兴的性命是豫北老百姓给的,可以说,豫北人民还是郭兴孩子的再生父母。那个恩人郭兴不知道她的名字,只是叫他马大嫂。

上世纪四十年代,郭兴的妻子在敌人的一次搜捕中被俘,并惨遭杀害。一位通讯员抱着郭兴三个月大的女儿跑到马大嫂的家里。日军还在后面穷追不舍,通讯员无奈之际只能把孩子交给马大嫂。

他告诉马大嫂这是敌后武工队郭队长的孩子,务必要想办法保护这个孩子。等到敌人冲进马大嫂的家中,问哪个孩子是郭兴的孩子时,马大嫂毫不犹豫地指向自己的孩子,保全了郭兴的女儿。

尚在襁褓中的婴儿在敌人的刺刀下停止了呼吸。郭兴之后见到马大嫂,双膝跪地,久久不起,从此这就是一生的恩人。

如今,七七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八十年,但过去的那段战争岁月带来的伤痛与教训是所有中国人都不敢忘记的。

当年和郭兴一起参军的15个同伴,有13个都没有看到抗日战争的胜利。郭兴说,中国土地上解放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用血换来的。

“抗日烽火起太行,援朝横跨鸭绿江。旌旗挥动天山雪,饮马黄河弓自张。”这是郭兴写的一首诗,如今他已经是一个93岁的老人了,这首诗,正是他一声戎马生涯的写照。

老平原游击队扮演李向阳的是谁(平原游击队中双枪)(4)

抗日战争结束后,郭兴依然奋斗在前线,先后又参加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和平年代,没有仗打,郭兴就远赴新疆,到祖国的边陲为国戍边。

老平原游击队扮演李向阳的是谁(平原游击队中双枪)(5)

老平原游击队扮演李向阳的是谁(平原游击队中双枪)(6)

这张照片是郭兴与他现在的爱人朱晓林的合影,他们相识于朝鲜战场上,朱晓林是一个舞蹈演员,在歌舞团工作。

郭兴在与朱晓林结婚之时跟她约法三章:第一,不要怕当寡妇;第二,不要依赖丈夫;第三,不要怕搬家。这听起来很奇怪,甚至有些不近人情,但仔细一想,其实是一种责任感的体现。一方面郭兴不可能放弃自己毕生的追求,一方面又害怕至亲之人收到伤害。

两个人在战场上结下的缘分,尽管时光流逝,却不变初心,六十多年一晃就过去了,耄耋之年依然携手共度,平静而幸福。

老平原游击队扮演李向阳的是谁(平原游击队中双枪)(7)

老平原游击队扮演李向阳的是谁(平原游击队中双枪)(8)

郭兴总说,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是他的梦。可什么叫奋斗终生?郭兴有他自己独特的理解。

1988年郭兴离休,回到自己的故乡河南省,定居在洛阳,本应该安度晚年的郭兴却一刻都没有闲着。他看不过去城市里“脏乱差”的现象,洛阳一共15个部队干休所,郭兴一家一家去跑,一个一个发动,组织了两百多人,成立了“老干部城市管理督导团”,协助政府做综合治理。

不仅如此,郭兴还在部队和社会上做了600多场传统报告,听众多达150多万人。

采访:一个共产党员奋斗终生,奋到什么时候?奋到你临死两个小时之前,这叫终生。但是还留了两个小时干什么呢?留两个小时给自己的子女做个交代,这两个小时的事做完,我就把眼一闭,这就为共产主义奋斗到终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