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转眼间,已到中秋佳节,满大街都飘着月饼的味道。月饼无疑是中秋节佳肴的“C位” ,吃着月饼,看着月亮,常常勾起人的怀旧情怀,让人有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觉。
那么,月饼从何而来呢?唐宋古食,是如何品味中秋的呢?其实,从唐宋时期开始,月饼的花样就很多。今天,就跟大家一起聊聊古时月饼的那些事儿。
一、 古时吃月饼起源于周代?
月饼也叫“胡饼”、“宫饼”、“团圆饼”等。与端午节吃粽子、元宵节吃元宵一样,中秋节吃月饼,也是一种由古代传递下来的的饮食习俗,它有着厚重的历史意义,因为月饼既承载着中国人民美好的感情和祝福,又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月饼,是我国悠久历史传统沉淀下来的一种载体,更是一种礼仪、情感和文化的结晶。
追根溯源,关于“月饼的起源”,各有各的说法。从最广为流传的传说开始吧,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究竟有几分真实?
1.月饼的雏形始于商周,相传是“太师饼”,以示对周朝宰相太师闻仲的敬意。
.这个传说很难让人相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太师闻仲是故事中虚构的人物。二是月饼的食材要用到面粉,面粉需要小麦。而小麦的人工栽培始于两河流域,五千年前传入新疆,三千五百年前传入河西走廊。中原商朝的先民,的确可以吃小麦,但那时候,他们使用的磨具都是磨,磨不出粉。汉朝的“吃饼”,是在西汉时代,随着人们对碾米技术的掌握逐渐普及。
2.杨贵妃在唐朝为月饼取得名。传唐玄宗与杨贵妃在中秋前夕赏月,唐玄宗说“胡饼”这个名字不好听,杨贵妃看天上的月亮,说:“那就叫月饼好了。”
这个传说无法站住脚的理由是,李家出身西凉,算得上是半个胡人。杨贵妃不是低情商之人,应该不会这么漫不经心的改名。另外,“中秋”的说法开始于唐朝,定于北宋。宋太宗赵光义将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这天,正式定为“中秋节”,寓意是每年三秋的正中。此后,中秋节这才作为一个与春节、端午节同等重要的节日,被正式载入了史册。
3. 月饼源于元朝末年的农民战争,起义军将送信的纸条混入月饼,约定在农历八月十五那天一起造反。
这个说法,也无法令人信服。因为无法在元代和明代的史料中找到一丁点类似的情节记录。据学者们研究,这种说法极可能是晚清同盟会等团体,为了反对清王朝的统治而编撰的。再一想,如果月饼里藏着叛变的消息,一不小心打碎了月饼,露出了纸条,叛军不就“团灭”了吗?
■月饼的盛行始于明代
月饼的盛行始于明代。因为在唐宋时代,人们已经学会了各种各样的饼、糕点,但更多的却与月饼无关,比如汤饼,其实就是面条。到了明代,人们对“月饼”这个词才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这么说来,在中华古老的美食界中,月饼算得上是“新兴美食”。
二、古时月饼花样多
众所周知,月饼馅料可荤可素,可甜可咸,可甜可咸,有煮、蒸、炸、煎、烙等多种成熟方法,又因其是圆的形状,美味自是不必说,也是吉祥、团圆的象征,所以在唐宋时期就深受人们的欢迎,那时给月饼取了很多雅号,比如“荷叶”、“金花”、“芙蓉”等,其制作工艺也是非常精细和巧妙。
这些可从历代诗人的佳句中得佐证。
比如——
咸丰年间,山西的《澄城县志》有记载:“正月十五日蒸荞麦面,灯火通明,每隔一段时间就吃一次。”
著名诗人苏东坡,也在《留别廉守》一诗中曾经称赞月饼:“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默品其滋味,相思泪沾巾。”
到了明代,月饼更是受到重视,成了中秋节的必备美食,合家团圆的意思也被运用得淋漓尽致。
时间到了清代,人们制作月饼的技术,达到了极高的水准,花样繁多,包罗了包括京式、苏式和广式。从馅料来看,甜的有豆沙馅、莲蓉馅、枣泥馅、凤梨馅等。月饼模具也十分精致多样,有月桂、蟾蜍、玉兔、月宫等等。
三、写在最后
如今的人们在中秋节吃月饼,是自古代流传至今的一种风俗习惯。
中秋节一轮明月,万家团聚。随着时间的推移,又是一年中秋节,一家人团聚,其乐融融。到了晚上,明月高悬,清辉泻地,正是良辰吉日,一家人聚在一张桌子旁,一边吃着月饼,一边看着明月,一边,聊着天。近几年,各类养生月饼、无糖月饼也相继问世,不断刷新人们的味觉感受。唯一不变的是,中秋节赏月、吃月饼,是一种气氛,一种情感,一种文化的传承。
只是当下,各色月饼频出,花样繁多,哪一款月饼才是你的心头好呢?
原创不易,侵权必究。欢迎关注,欢迎留言、评论与分享。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小晓样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