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满端午#

端午节作为我国法定节假日,由来已久,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屈平,字原, 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端午节感想和感言(论端午过节气纪伟人)(1)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所以,一般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息息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有学者的考证,端午的起源、形成与夏季的时令有着密切的关系。1983年,刘德谦先生在《端午始源又一说》中,认为端午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他援引岁时风物名著《岁华纪而》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日叶正阳,时当中夏。”也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

端午节感想和感言(论端午过节气纪伟人)(2)

中国的很多节日与节气之间存在对应关系,“端午”与“夏至”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夏至提醒人们高温到来,在阳光雨水充足、有益于农作物生长的同时,蚊蝇开始滋生,疫病流行。以夏至为分界的自然界变化,影响到古代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过去科技水平不发达,人们在认识到这一现象后,为了提示这一关键时日,就要举行一定的仪式。

经过千百年的演变,逐渐形成了今天富有文化内涵的端午节。

端午节感想和感言(论端午过节气纪伟人)(3)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端午节感想和感言(论端午过节气纪伟人)(4)

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端午节感想和感言(论端午过节气纪伟人)(5)

端午节是中国农历五月初五的那一天,也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分别为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为了传承与弘扬非物质文化于2006年5月20日列入第一批名录。于2009年9月30日入选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首个入选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感想和感言(论端午过节气纪伟人)(6)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对诗人屈原的纪念让节日有了特殊而重要的地位。端午节彰显的爱国主义精神,就是中华文明的魅力,其文化核心源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化不开的家国情怀!

端午节感想和感言(论端午过节气纪伟人)(7)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千年古国,养育了无数英雄豪杰。岁月如轮,总有一些东西积淀下来,且越积越厚。

端午节感想和感言(论端午过节气纪伟人)(8)

最后,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就要到了,小编在这里衷心的祝福大家端午节快乐!今年端午节,你吃粽子了吗[呲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