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这个人呢,跟其他盛名在外的三国谋士相比,画风好像有点不太一样。你看其他那些谋士的名号,庞统是“凤雏”、诸葛亮是“卧龙”、”郭嘉是“鬼才”,荀彧有“王佐之才”,孙策周瑜并称“江东双璧”,可到了贾诩这里,却成了“毒士”。这可不算什么特别褒义的形容词。

三国演义里面的贾诩是怎么死的(在三国中以毒士)(1)

可结果呢?“凤雏”抱负未成而战死,“卧龙”因少主不堪其用操劳致死,“鬼才”身体有恙无奈故去,“王佐之才”服毒抑郁而终,“江东双璧”英年早逝。讲白了就是全都早死,没什么好下场。唯独这个画风不一样的“毒士”,不仅活到了七十七的高龄,还身居高位,安享晚年,这也差别太大了吧!

这种结局其实跟贾诩的性格很有关系。贾诩跟一般的三国谋士最大的不一样,就是他没有那种择一明主然后肝脑涂地的思想。他有点像现代的精英员工,在其位谋其职,在谁帐下就为谁好好出主意。他深谙良禽择木而栖的道理,这家势力不行了那我就跳槽换到下一家更好的去,你待遇开的高我就多做事,你苛待手底下的人那我就跑路。

三国演义里面的贾诩是怎么死的(在三国中以毒士)(2)

同时他也十分低调,不争风头,不爱哔哔。主君更信赖谁无所谓,谁一直陪伴在主君身边也不在意,该出谋划策时就尽量言简意赅说完了事,至于主君听不听就不关自己的事了。被委以重任大肆嘉赏就更加谦逊,坚决不给其他人找事机会。

贾诩一共大跳槽了三次。最开始的时候他在董卓帐下效力,结果董卓被王允用反间计杀害,贾诩出于自保,转投董卓的旧部李傕、郭汜他们。为了确保其名下势力,贾诩劝说仓皇出逃的李傕、郭汜以谣言动摇人心,趁机聚拢兵力反攻长安。

三国演义里面的贾诩是怎么死的(在三国中以毒士)(3)

计谋的确是成功了,但是李傕、郭汜的反攻致使长安城内数以万计的无辜百姓身死,长安大街小巷内尽是枉死百姓的尸体。正是这一事件,使得贾诩冠上了屠害万千百姓的“毒士”之名。不过说起来贾诩只是尽了一个谋士应有的义务,提供了一种反攻思路,真正犯下杀业的并不是他,他也不过是背了锅而已。

第二次是以段煨为跳板,去了张绣那。建安三年,曹操南征张绣,包围张绣据点后又因袁绍似乎想攻打许都而撤退。张绣想亲自追击曹操,贾诩劝阻未果,张绣果然迎来大败;之后贾诩跟张绣说,现在可以追击曹操了。这次张绣听从了贾诩的建议,果然打赢了曹操。

三国演义里面的贾诩是怎么死的(在三国中以毒士)(4)

第三次跳槽是发生在建安四年。袁绍想招降张绣,贾诩以袁绍没有容人之量拦下了贾诩,并劝说贾诩可以投奔曹操。张绣十分不能理解为什么要去投奔一个跟自己有仇的人,就问贾诩原因,贾诩说:“首先曹操名正言顺,天子在他手上;其次曹操兵力较弱,需要盟友支持,投奔他的人也容易取得更好的成就;最后曹操求贤若渴,肯定不会计较之前的那些过节”。

张绣听从贾诩的话语归顺了曹操,贾诩也借此作为敲门砖获得了曹操的赏识。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中,贾诩的建议都十分中肯,只是可惜曹操赤壁之战没有在意贾诩的建议择机而动,果然大败。

三国演义里面的贾诩是怎么死的(在三国中以毒士)(5)

曹操晚年因犹豫立曹丕还是曹植为太子,就询问贾诩,贾诩闭口不答。曹操很奇怪问贾诩为什么不回答自己呢,贾诩说:“因为我在想刘表和袁绍。”曹操一听就大笑着懂了,贾诩是在暗指废长立幼恐生事端,最后果然立了曹丕为太子。

曹丕当上魏王后,为了报答贾诩的恩情,就给他加官进爵,各种恩宠。贾诩反而开始闭门不出,连儿女婚嫁都不考虑高门大户,平常有什么事找他商议,他也很少发表意见。有的人因此感到十分诧异,却不知这正是贾诩高明的地方。

三国演义里面的贾诩是怎么死的(在三国中以毒士)(6)

贾诩知道自己不是一开始就追随的魏国,而为君者对于高位臣下总是少不了忌惮。既然自己没有那一份同甘共苦的患难之情,那又为什么要去做一些徒增猜疑的事情呢?贾诩靠着这种识时务不抢风头的性格,一直很受曹丕看重,直到七十七岁自然去世,得以善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