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尤其慢性腹泻是临床较难治愈病症,明代李士材曾著治泻九法,在此基础上结合腹泻临床特点和治验,举效方与治例以说明之,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经方治疗腹泻思路?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经方治疗腹泻思路(腹泻十法--效方与治例)

经方治疗腹泻思路

腹泻,尤其慢性腹泻是临床较难治愈病症,明代李士材曾著治泻九法,在此基础上结合腹泻临床特点和治验,举效方与治例以说明之。

1.渗利法

适用:大便稀薄如水泻,小便短少,腹部胀满。无里急后重感及脓血混杂等。

这样的腹泻病灶一般在小肠。因小肠不能泌别水分下出膀胱,水液直趋大肠,才致成腹泻。治当利小便,使水走前阴,大便才能不泻。这种方法叫做“渗利法“。

(1)车前子一味,碾细末,每服6克,搅在稀米粥里服下。车前子利小便以达到止泻的作用;(2)明赵学敏《串雅》中,有一方名叫“分水神丹”:即白术30克,车前子15克,水煎服。治疗水泻,非常有效;

(3)明末《罗氏会约医镜》提到治疗水泻的秘诀,是在药方中加入一味萆薜也能渗利小便,和车前子的作用差不多。

2.升提法

适用:稀便中夹有气体,泻下泡沫,排便时连续有排气声响,脉浮。中医称为“飧泄”。

(1)因为有气体,便把病因归属于风,治疗时必须用治风的药物,如防风、荆芥、麻黄、桂枝、葛根、藁本等。凡是风药,都能鼓舞胃气上升。(2)《内经》曰“春伤于风,夏生飧泄,故非使患者出汗不可:麻黄、升麻、葛根、甘草、生姜等有发汗作用的药方。这种腹泻证,得汗,腹泻很快就好了。

总之用祛风药治疗,脉浮或风邪表证明显的,服风药应当发汗。没有风证表脉,只是大便溏夹有气体的,服风药是提升胃气,就不需要发汗了。

3.清凉法

适用:热泻。肛门灼热,粪门弹响连声,粪色深黄,酸臭难闻,小便赤短。苦寒泻热药才能起到泄热止泻的作用。《内经》“热者清之”的治法。

(1)古方治热泻,用黄芩汤或黄连方:黄芩汤即黄芩、白芍、甘草、大枣四味药,水煎服,效果很好。黄芩改黄连,去大枣,原则亦未变。

4.疏利法

适用:肠道内有陈旧性未消化、未排泄净的食物、瘀滞或粪块。治疗这样的腹泻,必须象疏通管道那样,除掉肠道里的废杂物,使大便按时排泄按时停止。称“疏利法“。

(1)顽固性腹泻,如腹泻病已有多年之久,未能治愈。用礞石滚痰丸与服,滚痰丸是治顽痰的效方,用它来治愈的腹泻,也必然是肠道中有稠痰一样的粘浊物质,这样的病人大便时不但不爽快,泻出物中也可能带有这样的粘液。中医叫做痰泻。

(2)对相对病程较短,症状较轻,只是阵发肠鸣,大便夹痰夹水的,用二陈汤加味治疗。

(3)伤食致成的腹泻,也适用疏利法。这样的腹泻,常嗳出腐败难闻的伤食气味,腹中鸣响,连连放屁,泻出的稀粪之中,常兼有未消化好的硬块。可用平胃散加神曲、麦芽等治疗,使积食消除,大便亦恢复正常,

(4)腹泻证中有一种慢性久泻,时轻时重,也是肠道有瘀滞。但用一般的疏利药物治疗,总不见效。这是瘀积的时间太长了,甚至会按最初得病的季节,按时复发,形成“休息痢“。在这样病情极为顽固的情况下,必须改用较为剧烈的药物,才能达到除邪务尽的目的。这些顽固的瘀滞,根据其不同的症状表现,可分为积热、痼冷两大类:

a,泻下黄赤、粘浊,或如鱼肠、烂肉、腹胀、腹痛、舌赤,反不敢吃凉物,五心烦热,不喜油腻辛辣,口粘口臭等症,里急后重日夜无度,经久不愈,属于积热。积热兼湿的最多。《医鉴》将军饮:大黄30克(切片),好黄酒两大盏,同浸半日,煎至一盏半,去大黄,将酒分二次服下。

b,泻下如白冻,或谷食不化,不臭而腥,脉细肢冷,喜温恶寒,经久不愈,属于痼冷;蜡匮巴豆丸:治多年凡吃生冷和肉类即泻者。明朝大医学家李巴豆一味,用蜂蜡作皮,把药封起来。巴豆到达胃中的时候,有蜡皮封裹,不刺激胃,直到肠中才完全化开。巴豆是热性泻药,对顽固冷积别药不效时,巴豆能发挥良好的作用。

5.甘缓法

适用:腹泻,次数太多,每天数十次,而且一觉得要大便,就必须急忙奔向厕所,稍一晚了就跑不及。中医学认为是脾虚下陷,当用味道甜的药治疗,因为甘昧药能减缓泻下的程度,这叫“甘以缓之“。

《罗氏会约医镜》的甘缓汤,就起到这样一种作用。甘缓汤方: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各5克,升麻1.5克,陈皮2克,苡米(炒)、芡实(炒)各6克,木瓜、白蔻仁、砂仁各3克,红枣4枚。水煎服。人参价贵可改用山药12克代替。若加肉豆蔻3克,木香(煨)1克,亦好。

6.酸收法

适用:腹泻时间久,虽不急迫却也频繁入厕,粪便量不多,也无热痛酸臭等症状,为久泻耗气,气虚不能固摄的腹泻。治这样的腹泻,可在相应的处方中,加入石榴皮、乌梅、五味子等酸味药,才能起到止泻的效果。

(1)《罗氏会约医镜》的酸收丸,就是这样一张方剂:人参、山药、炒白术、炙甘草各90克,良姜45克,诃子肉60克,石榴皮(醋炒)60克,五味子30克。上药共研细末,用醋煮面糊做成丸剂,米汤送下;

(2)《扶寿精方》治腹泻兼口渴,用乌梅一味,煎汤代茶常服。《肘后方》治腹泻证,在肠垢已经很少的情况下。仍频繁作泻,用乌梅肉20个,水一盏,煎六分,食前分二次服下。又如五味子一味,煎服治五更泻。

7.固涩法

固涩法和酸收法有些相似。二者的主要区别是:周身无力,频泻量少,正气耗散的,用酸收法,以酸味药为主药;肛门下坠,或兼脱肛,虚坐努责,是大肠已滑,用固涩法。以涩味药为主药。但是,涩是酸的变味,滑脱也必兼气虚,所以酸收和固涩可以借用。主要是没有大便也虚坐努责,并兼有脱肛的,当用固涩法;只是气虚,有大便即泻,努责并不突出的,用酸收法。酸收是收敛正气,固涩才是固涩大肠。无论酸收或固涩,都是在邪少虚多的情况下才可使用。也就是说,肛门不灼热,大便不酸臭,舌苔不厚腻,脉搏不弦数,才可使用,可防止治病留邪。

涩肠的常用药,有罂粟壳、赤石脂、枯矾、木贼、龙骨等。

(1)《三因方》治大肠脱肛,焙木贼存性,研末,掺之,以手按人。也可加入龙骨末;

(2)《经验方》治水泻不止,罂粟壳,去蒂膜,一枚,乌梅、大枣各十枚,水一盏,煎七分,温服;

(3)《太平圣惠方》治老人泄泻不止,用枯白矾30克,诃子(煨)15克,共为末,每服6克,米饮调服;

(4)《寿世保元》治久泻,大便滑泄,用五倍子150克(炒),研末,面糊为丸,每服五丸,米饮下,每日三次服。

8.健脾法

适用:凡腹泻证,大便稀溏,又兼身体疲倦懒惰,食欲不佳,腹部发满,表现为脾脏虚弱。脾主运化。如脾虚脾弱,不能很好地吸收,致使水谷直趋大肠,就会出现腹泻。治疗方法,应当加强脾的功能,如人参、白术、莲子等药,促使其吸收,这叫做健脾法。健脾药中,最好也加入一些渗利小便的药物,如茯苓、车前子等,效果更好。

常用方如胃苓汤,平胃之中,有健脾利湿的作用:苍术、厚朴、陈皮、白术、茯苓各5克,泽泻、猪苓各3克,肉桂1.5克。水煎服。

9.温肾法

适用:脾阳大衰,并出现命火不足的腹泻。温补肾阳就是第一要着。

命火不足辨识:凡大便溏泄,饮食少,全身懒倦,没有别的严重症状,是属于脾胃虚寒;如果再兼有四肢发凉,脉搏沉遮细弱,大便清稀象鸭粪一样,或者每天在天明之前五更的时候,按时腹泻,这就是肾阳不足,命门火衰。除此之外,凡脾虚寒的时间太久了,用温脾药治疗不效,也大都是肾阳虚衰,也必须改用温肾药。

温肾止泻的常用药,有补骨脂、骨碎补、附子、肉桂、益智仁等。又因所有的腹泻,差不多都与脾有关系,所以温肾止泻药中,也常加一些温脾健脾的药物。

(1)《世医得效方》记载:凡腹胀忽泻,日夜不止,诸药不效为气脱,用益智仁60克,水煎服即止。益智仁温脾固肾故可效;

(2)《本草纲目》记载患腹泻日久,用骨碎补研成细末,另用猪腰子一个劈开,把药末加入其中,放在火里煨熟,令病人吃下治腹泻;

(3)《证治准绳》四神丸治久泻腰酸,四肢发凉,不思饮食,或五更泄泻:肉豆蔻(煨)、五味子(炒)各60克,补骨脂120克(酒炒),吴茱萸(淡盐汤泡沙)30克。以上共研细末,另用生姜240克,切碎,红枣100枚,清水煮烂,去皮核,与药末同捣,和丸,梧桐子大,每服50~70丸,饭前米饮、开水或淡盐汤送下。

四神丸能治五更泻,为什么泻在五更?五更泻是肾泻中的一种,因为是半夜以后,天未亮以前,必腹泻一二次或多次,其余的时间不泻,每天如此,丝毫不爽,所以叫五更泻。四神丸以五味子、补骨脂、吴茱萸温肾为主。又因泄泻大都与脾有关,所以四神丸中也加入肉豆蔻温脾健脾。

治疗五更泻要注意一个问题:不要把所有起床以前腹泻的人,都认为是肾阳虚。譬如有酒积的人,常常在早晨还没有起床就想大便。但是他的大便溏粘,或夹杂粪块,午后却仍然是好粪。也没有手足发凉、脐下冷痛等肾阳虚的症状。用二陈汤加酒煮黄连、红曲,共研末,再用陈酒曲打糊为丸,乌梅煎汤送服,即可逐渐治愈。也有的白天还好,一到傍晚就肚腹膨胀,一夜不安,在天将明时,腹泻一次,泻后症状减轻,这也不是肾泻。因为大便不是鸭溏,也没有手足发凉、精神衰惫等肾阳虚的症状,而且在半夜之前肠胃就已经有不舒适的感觉。这是脾湿太盛,与肝肾没有关系,可用胃苓汤加木香、砂仁,或者理苓汤加木香治之。

此外,肾阳虚腹泻,一般都是久病体弱,或者是其它慢性腹泻的进一步发展。没有一个平素健壮的人,忽然在极短的时间内出现肾泻的。这一点,也有助于临床诊断时作参考。因此,凡慢性久泻,只要出现了一两个肾阳虚的症状,就要考虑在相应方剂中,加入一些温补肾阳的药物,如骨碎补、益智仁。还有一点需要说明,凡治五更泻,必须在临睡之前服药。若服在起床后,距离腹泻时间太长,效果就差。

10.平肝法

中医讲“肝主筋膜之病”,“在变动为握”。握为痉挛之意。因此,凡腹泻而兼有痉挛性腹痛的,就当采用平肝法。平肝止泻的代表方是痛泻要方:白芍、防风、白术、陈皮,水煎服。 本方的作用,可以归结为平肝扶脾。平肝止泻法,不论是新病,或常年久病,也不论是不是泻在五更,只要见有脉弦,或兼痉挛性腹痛,或其它能说明是肝气太强的症状,可采用平肝法来止泻。举二例以说明:

(1)《罗氏会约医镜》记载一个二十多年的腹泻患者。每年春天发作,夏天即不治自愈。发作时,每天寅、卯时(上午3~7时)一连泻十几次,其余时间差些,肝脉弦,脾脉弱。平肝补脾汤,白术、茯苓、沙参、白芍、当归、木瓜、肉桂、白豆蔻、炙甘草。这个腹泻的特点:脉弦,是肝旺的脉象,春天是肝旺的季节,寅卯是肝旺的时间,又兼脾脉弱。

(2)再举治例:朱男,每天五更天未明时,必腹痛,痛而即泻,泻后痛暂减,一会儿又痛又泻。脉弦,舌淡红,苔薄黄。病程四个多月,服过不少四神丸、健脾药、固涩药,一概无效。予痛泻要方:白术15克、白芍15克、防风9克、生姜两片。睡前服下。服第一剂,腹泻推迟到次日11时,大便比以前稍干,泻时仍腹痛。又服第二剂,腹泻推迟到下午五时左右,腹泻量少,腹痛大减,大便已成形。后因吃西红柿过量,又泻,在五更方加木瓜,吴菜贡而愈。

综上所术,腹泻病因较为复杂,治泻十法,可谓博采众长,所谈腹泻的临床特点及辨证要点颇为临床实用。

,